人日节:长寿吉日人生辰

人日节的起源

农历正月初七,是传统的“人日”节。人日排在年节之后、元宵之前,所以民间往往把它算入过年之中。不过人日节毕竟是有独特节俗的节日,把它单独列为一节,更有利于今人传承,也更便于记忆。

人日节,又叫人庆节、人节、人生日、人胜节、七元日等。前面几个节名是因为相传此日是整个人类的生日而得名;称作人胜节,是因古代于此日戴胜(胜,一种头饰)于头之故;末一个名称是由日期而来。

人日节的由来很早,人们一般引西汉东方朔的《占书》所说:“岁正月一日占鸡,二日占狗,三日占猪,四日占羊,五日占牛,六日占马,七日占人,八日占谷。”以此段话证明人日节约产生于汉代之时。俗信如果其日晴明,则主此日之物繁衍生育,阴则不利。人们相信创造世界生命的女神——女娲,在正月初一日用泥土创造了鸡,二日造犬,三日造猪,四日造羊,五日造牛,六日造马,七日便造了人,人类从此诞生。又以每日阴晴天气预测此日所造物的吉凶。此后,单一的占卜活动逐渐发展为有各种良风美俗的庆贺、祭祀性的大节日,在全国流传。这个节日,继承融合了我国人民重生存、敬上天、重好生之德的仁爱思想。种种节俗,也体现出重视人的生命、追求长寿的美好心愿,也是《说文》“(人是)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这一思想的最好诠释。直至今天,人日节所包含的种种民族文化心理,仍为人们所珍视,应被好好吸收发扬。

至于为什么会有这种先创造动物,后创造人的神话,可能与古代的动物崇拜、图腾信仰有关。古人敬动物、崇拜动物,给动物们制造了诞生的神话,人类诞生的神话也就进而产生了。或许以十二生肖记年月日的方法也随之产生,沿用至今。

人日的古今风俗

在汉魏之后,人日已经成为很普遍的节日。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登高赋诗。……剪彩人者,人入新年,形容改从新也。华胜,起于晋代,见贾充《李夫人典戒》,云:‘像瑞图金胜之形,又取像西王母戴胜也。’”这种剪彩为人,也叫人胜,是一种著名的古俗,今天民间剪纸中的“抓髻娃娃”等,就是沿袭了这一古风。

抓髻娃娃

人胜与华胜作为装饰在古诗词中常见吟咏,宋代贺铸《临江仙·人日席上作》一词中有:“巧剪合欢罗胜子,钗头春意翩翩。艳歌浅拜笑嫣然。愿郎宜此酒,行乐驻华年。”生动地勾画出一位女郎以彩罗剪出合欢(双燕或双胜)人形的罗胜戴在发髻钗头上的美态。

《荆楚岁时记》还记载江南一带有吃七种菜(如芹菜、芥菜、菠菜、葱、蒜等)做的羹,也叫作七宝羹。相传吃这七种菜,可以驱邪治病,以求一年中人口平安。至于书中又记载的当时有鬼鸟飞度,攫食小儿的传说,则属荒诞不经。此时家家要关门打门、捶床、灭熄灯,以祈禳鬼鸟,至今看来只觉得可笑。另外,书中还记载着人日不用刑之规定。

另外有一种食俗,在人日里举行,即熏天、吃烧饼、煎饼。《荆楚岁时记》注文写到此俗:“北人此日食煎饼,于庭中作之,云‘熏天’。未知所出。”

其实,这是为了纪念女娲炼石补天而熏天以求天晴之俗。女娲补天时,露天烧五色石,煎饼也露天举行以仿效。

唐代,朝廷有宴饮、赐群臣人胜的礼仪。诗人沈佺期有《人日重宴大明宫赐彩缕人胜应制》诗:“拂旦鸡鸣仙卫陈,凭高龙首帝城春。千官黼帐杯前寿,百福香奁胜里人。”写出了此时的盛况。宋朝在立春日仍有赐群臣彩胜的习俗,还有做煎饼会的。明末刘若愚《酌中志》也说:“初七日,人日,吃春饼和菜。”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日又出现了放生习俗。《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有于人日放生,把鸟类放归天空,水族类放入水中的习俗。这种习俗既是贵生、珍视生命的体现,也与佛教思想的传播有关。

女娲补天

岁月流逝,以上古俗后来极少见了,代之以较简易的节俗。像陕西合阳县,于人日这天吃馄饨,称为寿星馄饨;又在土地神位前点蜡烛,祭祀求寿。长武县一带,有早晨吃长面条的习惯,意为拉住人的魂魄,并且要求由最长者为全家叫魂(连喊三遍某某回来)。这些都表达了人们企盼健康长寿的意愿。长武县还有用麦草、葱蒜皮煨火驱邪的风俗,为古代“熏天”、吃煎饼的遗风。北京一带,要煎饼食于庭中,“熏天”以祈求天晴。而台湾省的居民,则家家点七支蜡烛,供奉生果等,也为祈求长寿之意。

此外,人日这天,一些地方的人忌讳出行,忌讳动针线,忌讳给小孩剃头,看起来没什么道理,所以如今很少有人记得了,倒是一些别的习俗传到近代。如在人日登高,三国时已经有此习俗。南朝刘宋郭缘生的《述征记》载:“寿张县安仁山,魏东平王凿山顶,为会人日望处。刻铭于壁,文字犹在。”魏东平王《是日登寿张安仁山铭》曰:“正月七日,厥日惟人;策我良驷,陟彼安仁。”东晋桓温参军张望,也有正月七日登高诗,这与《荆楚岁时记》所记载的“登高赋诗”是一致的。到了近代,广州地区还要在人日游玩花地,赏花买花,在同行人中选最俊秀的女郎作“人日皇后”,主持当日游览事务。在陕西等地则跳秧歌,娱乐驱邪。

由于人日节反映了传统文化中贵人、重人及祈求长寿健康的思想,所以作为一个很有意义的节日,深入人心。如今虽少见上述习俗,但人们还是很重视这个节日的。

如东北地区于此日有给高寿老人办寿宴的习俗,既体现求长寿主题,又有敬老之心,实为美俗。有的地方则在人日举行慈善活动,为公益事业捐款,继承了人日放生等古老习俗中的仁爱思想。

天穿节、人祖会

人日是纪念人类起源的节日。在一些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人日的变形节日——天穿节、人祖会等。这些节日,均与人类起源神话有关。

中国的人类起源神话,最有影响的当属女娲造人神话。女娲氏是传说中的人类始祖神,《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风俗通义》说:“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则神话流传很广,影响巨大。又传说女娲与其兄伏羲配为夫妻,伏羲也是华夏族的祖先。在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国帛书上就有伏羲和女娲为夫妇、创立四时、日月之运行的记载。汉代画像石上,有不少女娲与伏羲人面蛇身、交尾起舞的画像,手举日月、规矩,表示日月与天圆地方都是他们创造的。

女娲与伏羲

由于受上述的神话影响,民间有人日、天穿节。该节日中以煎饼放置屋上,明显与人日露天煎饼之风俗相似。可见人日、天穿节是源于同一个神话,由来已久了。

直至近代,陕西临潼一带还有“女皇节”,又称女王节、女娲生日、补天补地节,这就是纪念女娲的节日——天穿节的流风。日期是在正月二十日。过节时,家家由女家长主持,把“补天饼”抛在屋顶上,象征女娲补天;再把几块饼扔在地上、井水里,象征“补地”。然后全家才吃补天饼:一种薄薄的圆饼,或用面糊烙成,或蒸、炊而成。

另外一个神话中的人类始祖——伏羲,也受到人们的崇敬与怀念。河南淮阳的“人祖会”就是一个怀念伏羲与女娲的节会。

淮阳有太昊陵,俗称人祖庙。本地人称伏羲为“人祖爷”,称女娲为“人祖奶奶”,每年举行一次人祖庙会,以祭祀这两位人类先祖,日期是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伏羲陵附近又有人祖奶奶庙,即女娲庙,供人们祭拜。

在人祖会上,有成千上万的人前来祭拜,均是许愿、还愿、求子、求福。伏羲庙显仁殿的台基石东北角有一个圆洞,称为子孙窑。人们要求子就要用手摸一下。祭拜时,妇女们还跳一种“担花篮”舞,肩挑花篮,身着黑衣黑裤、黑绣鞋,缠五尺长的黑头纱,不断地起舞。每当舞者背靠背交错而过,身后长纱就飘飞绞绕在一起,形似女娲、伏羲相交之状。这舞蹈是敬奉女娲的,以舞悦神,只能由妇女跳。

泥泥狗二

泥泥狗一

陶埙

人祖会上有大量的“泥泥狗”销售。泥泥狗,又称陵狗,即各种泥制的小玩具,为当地特产,造型以人祖为主。人祖即一种猴面人身泥偶,还有各种打火猴、兜肚猴、穿衣猴、虎驼猴、双面人、双头虎、多角兽、蛙、鱼、龟、鸡、牛、马、羊、蛇和陶埙等。泥泥狗上多绘黑、红、白等色图案,形似生殖之根,由于泥泥狗的奇特形状,学者们认为它源于古代抟黄土造人的神话及求子巫术、生殖崇拜。来进香者多选购泥泥狗,以供求生育时“拴娃娃”用,或沿途给小孩。在庙会期间,小孩子们可在路上拦住行人,索要泥泥狗。拿回家去也是很好的小孩玩具。

在人祖会上,妇女们选购泥娃娃,供在神像前,烧香祈求,然后带回家去,相传便可以生育了。这种风俗与《荆楚岁时记》写到的“剪彩为人”、民间的泥娃娃、剪纸娃娃等,都是同源的。另外,祭祀女娲、伏羲,还与远古男女于仲春时相会的习俗有关(见后“上巳节”等章节)。

在河南西华、河北涉县等地也有女娲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