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 恐慌什么

基于当年的经历回顾,我觉得焦虑、恐慌最可能在三点,如图1-2所示。

图1-2 恐慌什么

1.机会来了把握不住

什么叫机会来了把握不住?当我第一次进入Etang公司的时候,它给了我足够大的空间,但是当初我没有实力去做一些事情。包括之后去Gameloft公司,我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质上来讲在这两家公司工作的时候都属于有机会却没有把握住。没有实力,给了机会也把握不住,所以在公司里面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最终只能通过换一个工作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一个公司如果不重视测试反而是有机会的,但为何我在里面仍然没找到机会,问题还是在于自己的能力不够。现在回想当年在Etang公司最好的机会就是我可以一个人去规划整个团队,应该怎样组织,怎样完成项目,可惜当时没有能力去跟研发、运维及相关人员坐在一起推动这些事情,成为首批进入互联网进行敏捷交付的核心人物,进一步可能在2010年前成为行业中屈指可数的敏捷交付专家了。

2.重复工作毫无挑战

我从讲师出来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呢?在做讲师的头三年我觉得非常有挑战,因为每门课程都需要长时间的备课,而且一门课基本上要讲三到四轮,这样才能保证差不多熟悉,讲八轮以上才能基本上掌握所有的知识。所以在那时,每隔一两个月就要接一门新课,包括在2007年接的性能测试的课,对我来讲压力很大,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性能测试这样的大课。那几年对我的锻炼很大,在过程中找到安全感了,数据库、Linux、Python、自动化、性能、接口、安全,好多东西都会了,而以前测试对我来讲可能就是写测试用例,提缺陷报告,做缺陷管理。现在我会说被测对象架构是什么,接口、单元、代码是怎么写的,非功能测试有哪些要考虑的,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细节。

当年厉害的时候是一个月差不多要上160小时的课,反反复复地重复讲相同的知识,而多年后已经深知自己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行业的技术还在变化,受到授课对象的限制,自己要学的知识到达了瓶颈,需要跳出初级培训体系进入更加高端的知识体系中去了。

3.从众到独立思考

那么在重复挑战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当我把书写完了,把很多课上完了,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就是继续上课也没有新的空间了,又进入了舒适区。因为当我的课越上越难,学生跟不上(其实说实话现在也有这个问题),可能每上一轮课自己会觉得以前讲得太简单了,这次讲难点才能够跟上行业发展,但是对于只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讲其实很难接受。

当我觉得没有挑战的时候就一定要去做一些突破。大家想想看,到你三十几岁的时候你已经知道能做什么事情,且一直重复这个过程,那么就进入了不进则退的阶段。在职业规划中,我考虑过一件事情,是做一个卖茶叶蛋的人还是做一个科学家。大家也要想想未来是继续在技术上突破做垂直领域的专家,还是去守住那个重复简单的初级劳动者。初级劳动的好处就是你不累,重复劳动就行了,较稳定,收入也还不错,但是容易被淘汰。

一旦做了讲师之后回企业是很难的,因为讲师所涉及的技术跟一线还是有一定脱节的,不可能跟一线同步。讲师考虑的是如何把现在掌握的知识理清楚、讲清楚,而不是解决具体的问题,策略是不一样的。经过慎重考虑,我选择了继续突破。

现在回想创业的历程,从以前讲就业改为讲在职提升,到现在讲TestOps架构,总的来讲,选择还是不错的,至少面对疫情,生存的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当不断地跳出舒适区后,对于未来未知的选择会越来越多而且还可控,大大降低了行业变化导致的恐慌所带来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