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的经济学理论

01 《经济学原理》:经济学的“边际革命”

英国正统经济学界领袖人物——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乃至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英国正统经济学界无可争辩的领袖人物。

马歇尔在剑桥大学任教期间,和他的学生庇古、罗伯逊、凯恩斯等人一同创建了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剑桥学派”,由于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理论”不仅继承了古典的“斯密—李嘉图—穆勒”庸俗经济学传统,认为生产费用决定价值,也融合了边际学派“效用决定价值”的数理形式,将供给(生产费用)决定论与需求(效用)决定论有机结合,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价值论。因此,剑桥学派也被称为“新古典学派”,这一从“古典”到“新古典”的转变,成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转折点,马歇尔的观点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在西方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支配地位。他的著作包括《经济学原理》《分配与交换》《战后国家的税收》《工业与贸易》等。

一、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从理论意义上来讲,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构成许多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也是分析宏观和微观经济行为的主要理论工具之一,它在一定的假设基础上告诉我们,人们如何决定是否生产或者购买某种商品、为什么商品的价格会发生变化、为什么有的国家发展较快而有的国家发展较慢、为什么经济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为什么国家会做出这样那样的经济决策等。

简单说来,学习西方经济学有利于我们以更加睿智的眼光认识世界。从实践意义上来讲,西方经济学是引领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方向和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我们可以从西方国家的发展历程中积累经验,从它们的利弊中明辨是非,并结合我国的国情进行考察,谨慎地决定它的应用程度和范围。

除此之外,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我们和西方国家的交流更加密切,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伙伴,与西方国家更好地交往,也需要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术语。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随着中国经济学队伍的发展和壮大,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准确地了解西方经济学。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就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学原理》与《国富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并称为三部划时代的巨著,足以见其地位。

《经济学原理》最为突出的贡献是它完成了由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的转变,扩展了经济学的定义并将“边际”这一数学理论引入经济学的研究之中,并且其数理的分析让经济学的分析更加严谨和生动,这一创造性变革也被称为经济学的“边际革命”。

马歇尔将《经济学原理》写得通俗易懂,基于数学又隐于数学,并创造了经济学中一种重要的分析范式——“静态分析范式”,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局部均衡分析法,这让经济学的分析更加直观,被很多名校用作教科书。

二、分析范式:静态分析及其他方法论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创造了一种新的经济学分析范式——静态分析,“静态”也是《经济学原理》的中心思想。这种静态类似于一种力学的“平衡”,是两种或几种力量共同作用达到的一种静止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均衡”。

除此之外,马歇尔研究单个市场的行为而不考虑市场与市场之间的相互影响,正如他在《经济学原理》序言中所写的:“由于我们研究的力量数量极多,因此我们最好一次同时研究几种力量,然后做出部分解答,以辅助我们的主要研究。这样,我们首先单独研究某一特殊商品的供求和价格的初步关系。我们用‘其他情况不变’这句话,把其他力量当作是不起作用的,不是真的无用,而是暂时不理会它们而已。”

其实,上述这种思想方法被我们广泛地运用于很多学科的研究中,比如化学实验中保持温度不变。马歇尔用这一方法来分析相反的经济力量之间的关系,简化复杂的经济行为分析,从而建立起均衡价格论,并用均衡价格方法论述了工资、利息、利润、地租等经济要素的形成,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分析法奠定了基础。

除了“局部均衡”的分析范式,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还运用了以下方法论:

· 引入边际增量分析法,用来分析价值、国民收入的分配、生产函数中生产要素的替代、资源配置的原则等。

· 既主张采用奥地利学派推导理论模型的抽象法,又赞成历史学派的描述法。在《经济学原理》的正文中,模型推导相比其他经济学教科书来说较少,但注释和附录中增加了许多图形和数理推导,比如供给表和需求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弹性公式、用导数计算最大/最小值问题等。

· 马歇尔认为“只有渐进,没有突变”,主张用连续的原理来分析各种商品现象,而不是把各种商品看作是单位的、离散的。

三、理论基础:7个基本概念

马歇尔阐述了经济学中常常用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财富、价值、生产、消费、劳动、收入、资本,并告诉我们如何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去认识和使用这些概念。

第一个基本概念:财富。

我们通常认为财富就是金钱,或者说金钱是财富的一般表现形式。在经济学中,财富被看作是满足需要的东西和努力的结果。鉴于需求和努力的多样性,我们就需要考虑在满足需求的很多事物中,哪些属于财富,哪些不属于财富。

马歇尔认为,一个人的财富是由他外在财物中的那些能用货币衡量的东西构成的,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拥有私有财产权的物质财富,可以转让和交换,比如房屋、机器、股票、抵押品等;另一类是具有所有权,并且可以为他获取物质财物的非物质财物,比如商誉、企业组织等,但不包括一切个人品性和才能。不过马歇尔认为,有时包含一切个人财富在内的“财富”更加妥当。

第二个基本概念:价值。

马歇尔不认同亚当·斯密关于价值表示物品效用的观点,他认为一个东西的价值是通过交换价值表现出来的,即一物购买他物的能力。况且每种东西的价格都会发生变化,购买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三个基本概念:生产与消费。

马歇尔认为,人类所能生产和消费的只是效用,而不是物质本身,这和我们的通常认知——生产和消费的客体是物质本身——有偏差。马歇尔认为,人们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形态或排列组合,让物质更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比如,鱼贩不是生产鱼的,他们只是把鱼从需求不大的地方运送到需求较大的地方。马歇尔还认为,“生产”这个词容易引起误解,应该避免使用或加以解释。

第四个基本概念:劳动。

马歇尔定义的劳动是一切头脑或身体付出的努力,这些努力部分或全部以获得某种好处为目的,而不是以直接从这种努力中获得好处为目的。比如,体育竞赛这种努力是以娱乐为目的,它不是一种生产活动。

第五个基本概念:收入与资本。

从私人的角度来看,收入是指那些货币形态的报酬,加上一些“实物工资”,比如单位福利;资本则是指一个人用于营业的,或者说利用它们生产可以出售并换取货币的东西,即一个人所有的东西加上属于他的权利,比如贷款收款权,再减去他所欠的债务,剩下的就是资本。

从社会角度来看,收入被看作是人类在任何时候尽可能地利用好自然资源,从而获得的一切利益,更一般地讲,可以将社会中每个人的收入加起来计算社会总收入;社会资本一般指的是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重要的生产要素,它们如何有助于国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如何将国民收入分配到这三个要素上,是我们关心的问题。

四、重要理论:需求理论与供给理论

马歇尔分析人的需求,并用效用来衡量人的需求。他提出了需求的重要性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需求律,并用弹性来量化需求随价格的变动,用消费者剩余来度量消费带给消费者的福利。

(一)需求理论

对需求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需求与消费的研究。马歇尔批判李嘉图明知道需求的条件和供给的条件对价值决定同等重要,却过于注重生产费用方面的研究,忽视了对需求的研究。但实际上,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财富的增加,需求的内容和形式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变得更加多元化,而这些变化又在推动着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以,研究需求是极其重要的。

1.效用与边际效用

那么,如何来衡量人们的欲望或者需求呢?我们不能直接衡量欲望,只能通过欲望引起的外部现象进行间接衡量。前面讲到,用一个人为了实现或满足他的愿望而愿意付出的价格,也就是购买东西时的满足感来衡量“人的动机”,这就是“效用”。马歇尔用效用来划分消费者需求的等级。比如,一个人迫切地需要某一件商品,并愿意花很多钱去购买它,说明这件商品能为这个人带来很大的效用。

同时,马歇尔认为,每种需求都是有限度的,即当一个人对一件物品有了一定的拥有量,再增加此物的拥有带来的新增利益,也就是边际效用,会随着他已拥有的数量递减,这就是需求饱和规律或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举个通俗的例子:当你在沙漠中感到极度口渴时,给你一杯水,你觉得它极度珍贵,带来极大的满足感,但当你喝下第十杯或更多杯时,只觉得肚子好撑,没有那么大的满足感了。

边际效用递减是马歇尔最重要的经济理论之一,也是现代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为了衡量需求,我们用金钱来衡量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也就是需求价格。

需求价格是指一个人对任何一单位商品刚好愿意付出的价格。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需求价格也是递减的,即一个人拥有的某物数量越多,他愿意为稍多一单位此物付出的价格是递减的。当然,这个规律有两个重要的前提假设:一是货币购买力不变;二是一个人所能支配的货币数量不变。马歇尔用需求表来反映不同数量下的需求价格。

当然,以上分析是针对单个消费者而言的。对于经常性需求的商品,如大米、茶叶等,个人需求就能代表整个市场的总需求。但是,对于不经常性需求的商品,如结婚蛋糕或外科专家的服务等,就不能用单个代表性消费者的需求来描述。

对于整个市场来说,需求的量随价格的下降而增加,这就是需求律。但价格下跌和需求增加之间没有什么一致性的关系,可能价格下降一半,需求增加两倍或者其他数量,这和商品的性质、市场环境、个人偏好等因素有关,但总体方向是不变的。

2.弹性理论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创造了弹性理论,其中需求弹性刻画了价格和需求量之间变化的不一致关系。通俗来说,弹性即感应性。当某个商品价格发生变化时,如果需求量变化较大,那么我们认为它具有较大的需求弹性,反之弹性较小。

影响弹性的因素有很多,马歇尔主要列举了以下几个:

· 第一,商品的性质和用途。生活必需品弹性较小,比如粮食、水、盐;高档耐用品弹性较大,比如小汽车、电视机、高档手表。

· 第二,收入水平。一般来说,收入水平较高的人具有更小的需求弹性,价格变化对他们的影响小于低收入人群。

· 第三,风尚的变化。当社会风尚,人们的偏好、习惯发生变化,或者替代品产生时,也会使某种商品的弹性发生变化。

3.消费者剩余

马歇尔用“消费者剩余”这一概念来刻画消费者购买并占有某物带来的利益。众所周知,一个人对一物愿意支付的价格不会超过他从此物中得到的满足,因此他得到的满足超过他付出代价的部分,就叫做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从购买中获得的净收益。举个例子,一个人对一束玫瑰花的评价是200元,但他只花了150元就买到了,这50元就是消费者剩余,类似于“买到就是赚到”。

消费者剩余被清晰地反映在需求表中,我们可以通过需求表简单计算得到单个消费者剩余的大小。对于市场需求来说,我们将总消费者剩余看作是所有个人消费者剩余的加总,这里我们把每个人看作是同质的,或者是经过平均后的,当市场中穷人和富人的比例接近时,这一假设是合理的。

(二)供给理论

如果说需求是基于获得商品的欲望,那么供给则主要取决于克服不愿遭受“负商品”的心理。负商品通常包括劳动或延迟消费所带来的负效用,比如身体或精神疲惫、有碍健康的工作环境、占用了娱乐或社交的实践等,也叫作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它随着劳动量的增加而增加。

在供给理论中,马歇尔主要对生产要素进行研究,而生产要素是满足需求的手段,包括土地、劳动、资本、组织等。

1.土地

土地是大自然赐予的,而土地的产物则是人类劳动的结果。说到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利用,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农业生产。除了土壤肥力的先天条件差别以外,人类的活动也具有改变土壤性质的力量,例如通过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或者通过增加人力来增加产出。但是,在任何情况下,土地因资本和劳动增加而带来的报酬增量,最终都会递减,人们通常选择继续耕作,直到资本和劳动的增加所产生的报酬率达到最大并变为递减才停止增加投入。

上述情况被马歇尔称为土地的边际报酬递减倾向,当然,发生农业技术改良时可能不会发生递减。所以,马歇尔认为,如果将土地租出去,其租金除了自然赋予它本身的价值以外,还应当包括人们对土地做出的改良以及人口的增长、便利的交通设施等因素的考量。

2.劳动

劳动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人作为劳动的主要创造者,对生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歇尔认为,劳动者健康强壮的体魄是工业效率的基础,物质财富的生产又取决于工业效率。也就是说,劳动者对物质生产的需求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同时物质条件的改善又促进了劳动力素质的提高。马歇尔还提出,工业训练对于劳动者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专业化教育,国家应该将教育作为一项投资,更加重视教育在生产发展中的作用。

3.资本

资本是指为了生产物质产品及利益而储备的一切资源,它是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创造财富的直接源泉。无论是对于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大部分资本来源于储蓄,而储蓄主要受到储蓄能力和储蓄意愿的影响。其中,储蓄能力取决于超过必要开支的那部分收入,储蓄意愿是一种在现在的满足与延缓的满足之间做出的选择,这种等待或延期的报酬就是利息。用于计算利息的利率可以看作是储蓄的需求价格,当这一价格上升时,势必会增加储蓄额。

4.组织

马歇尔认为,组织是资本的组成部分,且有多种形式,例如商业组织、工业组织、国家组织等,它们又分为公有和私有,这一划分在现实中是至关重要的。

在《经济学原理》中,马歇尔主要研究工业组织的相关问题。他认为,柏拉图时代以来的社会学家们提出的“组织提高劳动效率”已经过时了,但亚当·斯密所坚持的观点——精细分工和精密的工业组织将会带来更大的利益——赋予其新的生命,但是斯密的追随者不承认这一制度的缺陷,这些缺陷主要表现有:在那些只需要手工技能的低级工作中,极端专业化的分工确实能够大大提高效率,但在高级工作中却不尽然,且千篇一律的操作迟早会被机械替代。

那么,在什么条件下能够最充分地发挥分工产生的效率呢?生产上有效率的经济不仅需要每个人在狭小的工作范围内不断地操作,而且需要每人在承担不同的工作时,都尽可能地发挥他的技能和能力。在这一条件下由生产规模扩大而产生的经济称为内部经济,它有赖于从事此工业的个别企业的资源、组织和经营效率。

不同于内部经济,外部经济是有赖于此工业总体发展的经济。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发展和专业机械化的使用,开始出现地方性工业,专业化的工业开始集中于特定的地方,加上交通工具改良和人口增长、迁徙也对工业的地理分布产生很大的影响,大量种类相似的企业集中在了同一地区,这一结果产生的产业集聚效应又反过来促进了进一步的专业化和集中化,带来资本和劳动使用效率的提高,从而由内部经济引发外部经济。这些由专业化产生的工业组织逐渐演化成今天的企业。

马歇尔提出,为了研究供给价格及其影响因素,就必须分析与一定总量有关的某种商品的正常生产费用,因此我们要选择一个代表性生产者。他不能是一个新的经营者,也不能是一个非常成熟且有持久能力的经营者,这两者都不具有代表性。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普通”企业,它已具有相当长的历史,由能力正常的人来经营,能够正常地获得一定总量的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根据代表性企业的生产费用,我们就可以基本准确地得到某一商品的市场生产费用,从而得到供给价格。

五、核心理论:价值理论与分配理论

马歇尔运用供给表、需求表以及向上倾斜的供给曲线、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得出均衡价格是由供给和需求两种力量共同决定的,且均衡是稳定的。马歇尔还从暂时、短期、长期来研究影响均衡价格和生产成本的因素,他的均衡价格理论是静态局部均衡分析的典型。

(一)价值理论——均衡价格论

价值理论是马歇尔经济学理论的核心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其静态局部均衡分析范式的部分。

1.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

马歇尔既以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费用论为基础,吸收边际分析和心理概念,论述供给价格,又以边际效用学派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为基础,对其进行修改,论述需求价格,认为商品的市场价格取决于供需双方的力量均衡,从而建立起了均衡价格论。

试想,如果产量使得需求价格高于供给价格,即供不应求,那么卖主除了能够以自认为值得的价格出售现有的商品以外,还有动力多生产一些从而赚取更多;反之,如果产量使得供给价格小于需求价格,即供大于求,他们就会减少生产。

当需求价格正好等于供给价格时,产量就没有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处于均衡状态之中。我们把均衡时的产量和价格分别叫作均衡产量、均衡价格。这种均衡状态是稳定的,一旦价格稍有偏离,产量就会发生变化,价格出现恢复的趋势。我们可以通过供给表和需求表计算出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但在实际中,由于供给和需求不是长期不变的,所以均衡点不是一成不变的。

为了更加准确地解释供给和需求对商品价值的作用,马歇尔分析了均衡价格的三种形式:暂时的、短期的和长期的均衡价格。

他认为,在短期内,需求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而在长期内,生产成本即供给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这是因为与需求变动的影响相比,生产成本的变动对于价值的影响一般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任何时候的市场价值受到一些事件或间歇性、短期性因素的影响,往往比那些持久性因素的影响大些,长期中这些暂时性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因此,持久性因素完全支配着价值。

马歇尔还将供给和需求的均衡分析与价格弹性联系起来,发现短时期内需求的上升会带动价格、产量的小幅度增加,但更多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在长时期内,产量较容易扩张或收缩,企业可以进入或退出,这使得长期的供给曲线显得比较平坦。这一分析也再一次印证了这个结论:在短期内,需求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而在长期内,供给是影响价格的决定因素。

2.连带需求和连带供给

除了研究某种商品本身的供求关系,马歇尔还研究相关商品均衡价格的影响因素,《经济学原理》主要讨论了连带需求和连带供给。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连带需求是指并不是对两种商品中的任何一种都有直接的需求,而是对它们共同制成的产品有直接需求,对二者的需求都是派生需求。比如,必须在某个行业中共同发生作用的专门的物质资本和个人专门技术。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对共同产品的需求随着连带生产要素供给价格的降低而增加。

同样,有连带供给关系的商品,如新能源汽车和天然气、乒乓球拍和乒乓球等,各自只能有一种派生供给价格,这种价格一方面是由整个生产过程的费用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对其余共同产品的需求来决定的。实际上,如果你留心观察和思考,就会发现这些理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那么,如果同一个商品在竞争的市场中有一个共同的市场均衡价格,为什么有的企业生产这种商品而不生产另一种?为什么有的企业盈利更多呢?这是因为不同生产者对于生产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优势,其价格必须足以补偿那些没有额外优势的生产者的生产费用,否则他们就会停止生产或者缩减生产规模。而对于那些具有额外优势的生产者,除去生产费用之后还有净收益,这部分净收益就是生产者剩余。对照我们前面在需求理论中介绍的消费者剩余,这个概念就很好理解了。

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当生产某种商品存在利润,一些人就会觉得有利可图从而转向生产这种商品,以赚取超出生产成本的收益,生产扩大导致供给增加,均衡价格下降,该商品的市场又达到了一个新的均衡点。此时,该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该商品的边际成本,所有生产该商品的生产者利润为零,生产者剩余自然也为零。

马歇尔不止用均衡价格论分析商品的均衡价格,他还用这一分析方法论述了工资、利息、利润、地租的形成,认为它们分别是劳动、资本、企业家能力和土地的均衡价格。总之,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是静态局部均衡分析的典型。

(四)分配理论——均衡价格决定理论

马歇尔认为,国民收入分配的对象是生产要素,包括对劳动、资本、土地、组织的分配。他运用均衡价格分析方法对上述4种生产要素进行分析,因此他的分配理论也是4个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决定理论。马歇尔认为,劳动、资本、土地和组织的均衡价格主要是由工资、利息、地租和利润决定的。

首先,对劳动的分配主要表现在劳动工资上。

总体来说,劳动工资与工人效率有成比例的趋势,劳动工资的形式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的。马歇尔认为,劳动供给和需求中的许多特点大多都取决于积累性后果,如果习惯让一部分人的进步受到抑制,那么他们后代的出发点必然低于不受抑制的人的后代,而第二代人的任何停滞都源自于前一代人的停滞之上,一代复一代。由此,引申出劳动市场的5个特点:

· 第一,工人出卖的是劳动,但工人本身并没有价格,对工人的投资局限于他父母的资产、见识和无私,在这里马歇尔强调出身的重要性;

· 第二,工人和他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在劳动时必须亲自到工作场所去,所以劳动的流动性即劳动者的流动性;

· 第三,劳动具有可毁坏性,工人在失业时所损失的时间是无法挽回的,在劳动中耗损的精力有一部分是无法恢复的;

· 第四,劳动力的卖主即劳动者在议价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这是由于劳动本身具有损耗性,且出卖劳动力的人一般都很穷,手头没有积存,他们离开劳动力市场就无法保存劳动;

· 第五,提供专业能力所需要的训练时间很长,这种训练产生的报酬也很慢,因此父母在为子女选择职业时必须展望整个一代人之后的前景,考虑到未来的困难。

马歇尔基于以上5个特点,认为非技术性劳动的供给是由马尔萨斯的人口法则决定的,即工资水平上升时,人口增长加快,从而劳动供给也随之增加,但机械化生产对非技术性劳动的需求持续减少。

供大于求的劳动力市场状况让非技术性劳动力的工资维持在相当低的水平,马歇尔认为这是导致劳动者贫困的原因。而劳动者要学习专业能力,需要训练很长时间,他们就会处于长期的贫困之中,技能和健康状况难以得到改善,从而他们的后代也会有同样的遭遇。

因此,马歇尔把解决贫困的希望寄托于教育,他主张国家和家庭应该把教育当作一种投资。为了改善贫困劳动者的现状,他还主张限制非技术工人的家庭规模和建立累进税制度,但不主张设立最低工资保障和工会。

其次,对资本的分配主要体现在利息上。

当我们说利息是资本的报酬,或者是等待的报酬时,所指的利息是纯息。而一般指的“利息”一词,除了纯息之外,还包括风险保险费和管理报酬,这是借款人支付的总利息。总利息在放款人的眼里是利润,因为其中包含了风险管理费和管理报酬。资本通过组织得十分完善的货币市场,从资本过剩的地方流向不足的地方,或者从正在收缩的某个行业部门流向正在扩大的另一个部门。这反映了资本的一个重要性质:从报酬率低的地方流向报酬率高的地方。

再次,对土地的分配主要体现在地租上。

马歇尔认为,地租是由土地的原始价值、私有价值和公有价值3部分组成。

· 原始价值是土地自然肥力带来的价值,是大自然赋予的收益;

· 私有价值是土地所有者个人为改良土地和建设地上建筑物而投入的资本、劳动及带来的收入;

· 公有价值是国家为了社会大发展而进行的一般性的改良措施,由此带来的对土地价值的影响,如修建水库、铁路等。

在上述3个组成部分中,只有原始价值才是真正的地租,即土地的纯收入部分。这部分剩余首先取决于土地的丰度,其次取决于他必须买进和卖出的那些东西的相对价值。

马歇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稀有地租”的概念,他认为如果没有稀缺性,土地就不会产生地租,且所有的地租都是级差地租。马歇尔还首次提出了城市地租理论,论述了城市工商业的土地价值问题,认为它等于农业地租加上位置价值。马歇尔在分析地租时,将供求均衡分析方法和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运用其中,使得对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分析更加理性。

但是,马歇尔的地租理论是存在缺陷的,比如他没有考虑到绝对地租的存在。

最后,对组织的分配主要体现在利润上。

对组织的分配即是对企业家才能的分配,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没有做详细的论述。

扫码获取附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