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眼科诊断概要

第一节 中医眼科诊法

一、中医眼科诊法溯源

眼科诊法学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从有了文字,就有了眼科史料的最早记载。成书于战国末期的《黄帝内经》,收载与眼科有关的医论238条之多,将眼局部组织按与脏腑相应的关系进行论述;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论伤寒、脏腑论杂病,首创了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的临证法则;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最早论述了眼病脉诊及眼病的证候诊断。书中载有“察目色以辨病之生死”的专论,《黄帝内经》把目诊发扬光大,对眼科望诊体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因、病理和证候学的专著,首次较全面地论述了眼病的病因病机,对眼病症状的描述亦超过前人,为眼科临床证候诊断打下了良好基础;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总结了唐以前的医学成就,首次系统地总结了眼病病因;北宋初期的《太平圣惠方》首次论述了五轮与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推动五轮学说的形成;北宋元丰年间开始设立眼科,并有了眼科专科教育,《银海精微》的成书标志着中医眼科诊法基本框架的形成。托名孙思邈的《银海精微》运用病因、脏腑、五轮等辨证方法,首次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目病诊察的方法;元末明初倪维德所著《原机启微》将眼内、外各部病证按病因分为“风热不制之病”“为物所伤之病”等18类。这种眼病分类法,有利于临床辨证论治;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在“七窍门”的眼科专篇中,汇集眼部病证170余种,凡肉眼所能见到的症状几乎都做了描述,是集中医眼科病名诊断的大成之作,在中医眼病诊断方面的成就是空前的,对中医眼科诊法学说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明末傅仁宇所著《审视瑶函》系搜集前人及家传经验,结合作者的临证体会而成,是一本颇具实用价值,对望诊在中医眼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眼科专著;清代黄庭镜所著《目经大成》,在诊法方面亦强调局部辨识诊察对眼病证治的重要性;清代顾养吾所著《银海指南》在整体与局部诊察方面,完善和发展了眼科诊法的辨证理论和内容,详列各种眼病症状及治法。在诊察方法上,补偏救弊,重视眼睛局部症状的辨识,更有专篇介绍辨脉法、辨舌法,把舌脉等全身症状的辨识作为眼科诊法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