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推拿学(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规划教材)
- 井夫杰主编
- 1839字
- 2023-09-21 15:15:30
二、病机特点
由于小儿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生理特点。因此,小儿在发病特点、疾病种类及病情演变与转归上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病机特点。
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小儿由于脏腑稚弱,形气未充,易于感受外邪或为饮食、药物等所伤,且一旦发病,较成人病情多变且传变迅速。所以,小儿需要加倍精心保育调护,方能减少疾病的发生。
小儿易发疾病,除先天禀赋及与胎产护理有关的病证外,常见病、多发病以肺、脾、肾系疾病和传染病居多。肺系疾病为儿科发病率最高的一类疾病。小儿肺脏娇嫩,卫外功能未固,加之小儿寒热不知自调、家长护养不当,故外感诸邪均可客犯肺系而发病,如感冒、喉痹、咳嗽、肺炎喘嗽等。
脾胃疾病是儿科临床上发病率占第二位的一类疾病。小儿脾常不足,脾胃发育未臻完善,加之小儿饮食不知自节或家长喂养不当,易于损伤脾胃,导致脾胃病证,如呕吐、腹痛、泄泻、厌食、积滞、疳证等,进而造成其他脏腑的濡养不足,衍生出多种相关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加重。
小儿“肾常虚”,是针对小儿“气血未充,肾气未固”而言。肾藏精,主骨,为先天之本。肾直接关系到小儿骨骼、脑、发、耳、齿的形态发育与功能成熟。因而,在临床上小儿易患肾精失充、骨骼失养的疾病,如五迟、五软、解颅、遗尿、水肿等。
小儿形气未充,抗御外邪的能力低下,故易受时疫邪毒侵袭而发病。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袭于肺卫,发为麻疹、水痘、痄腮、丹痧、顿嗽、手足口病等传染性疾病,传染病一旦发生,很容易在儿童中相互传播,造成流行。邪从口入,脾胃受邪,导致泄泻、痢疾、肝炎等疾病。此外,小儿“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的生理特点也会在病理上有所表现。由于小儿心肝发育尚未完善,心怯神弱,肝气未盛,外邪一旦侵袭,易于入里化热化火,犯肝而生风,犯心而生惊,导致心系、肝系病证,如壮热、昏迷、惊风、疫毒痢、暑温等。
小儿患病后容易出现高热惊风等病证。此因小儿脏腑娇嫩,每感病邪,易致邪气鸱张而发生壮热;同时小儿神气怯弱,邪易深入,内陷心包则致谵语、昏迷,引动肝风则抽搐。故《丹溪心法》中有“肝常有余”之说,是对小儿易动肝风这一病机特点的概括。
小儿疾病发生之后传变迅速的病机特点,主要表现在寒热虚实等病性的迅速转化、演变与夹杂较成人突出,即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由于小儿阴阳、脏腑、气血娇嫩稚弱,形气未充,邪气客犯易于鸱张而炽盛;又由于小儿脏气清灵、生机旺盛、活力充沛、反应敏捷,对于病因能做出迅速反应,全力与邪气抗争,则形成邪盛正抗之实证。此外,由于小儿起病后则易出现邪盛伤正,致正气耗伤,而呈虚证,如诸热证之灼津、伤阴、耗气、伤阳均比成人容易出现。
由于小儿“稚阴未长”,邪热又易伤阴津,故易见邪热炽盛之实热证与阴虚阳亢之虚热证。又由于小儿“稚阳未充”,阳气稚弱又易遭损伤,故易见外感寒邪、内伤生冷之寒实证,或者阳气亏虚之虚寒证。在邪正交争的过程中,又易见寒证邪炽化热、热证伤阳转寒,或者寒热夹杂、虚实夹杂的演变转化复杂证候。如小儿外感风寒易于化热,表现为表实热证,发病后易于传变入里,由感冒而发展为肺炎喘嗽,表现为痰热闭肺之里实证,若患儿原本阳气不足,加之邪气伤阳,则又可迅速并发心阳虚衰之变证,继而经及时救治,回阳救逆,又可以再由虚转实,重回痰热闭肺证,此为儿科临床常见的寒热、虚实转化的实例。
小儿疾病传变迅速除具体表现为病性转化迅速外,还表现在病位的扩大与传变等方面,即一脏未愈而波及他脏,一经未治而波及他经,于脏腑经络之间迅速传变。如感受风邪,患感冒而发于肺,但常可传于大肠而致泄泻;痄腮病发于少阳经,造成腮部漫肿疼痛,又易于传至厥阴经,产生睾丸肿痛、少腹疼痛的变证;水痘、痄腮等传染病可致邪盛内陷心肝,发生急惊风;疫疠之邪可传变于心、肾、经络,发为心悸、水肿、痹证等疾病。
2.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但小儿体属纯阳,生机蓬勃,患病之后,一般病情好转快,治愈率较高。小儿患病易趋康复的原因一是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修复再生能力强;二是小儿痼疾顽症相对于成人少,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三是病因以外感六淫和内伤饮食居多,病情相对单纯,治疗效果较好。正如《景岳全书·小儿则》所曰:“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者之比。”所以,小儿病证一般比成人易趋康复。
总之,对于儿科病证,既要掌握小儿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的特点,又要了解其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做到诊断准确、及时治疗,并充分应用各种治疗方法,积极调动小儿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以获得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