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饭

“吃不胖”

在临床上经常可以听到“我家孩子为啥吃不胖”这个问题。许多孩子本来挺白胖的,但是3岁以后就开始变得黄瘦,有的甚至又黄、又黑、又瘦。根据临床经验,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食伤

水果、奶制品、蛋糕、肉类等甜、黏、腻之品食用过多,胃肠易生湿热、疳热,这些热量蓄积就会影响脾胃的吸收和运化。“脾主肌肉”,脾虚疳积,孩子肌肉发育不好,当然瘦了。

药伤

常见的药伤是孩子一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家长就立即使用抗生素和各种清热解毒中成药,并且频繁反复使用,这样很容易对孩子的肝肾造成损伤。中医学认为,肝肾是身体的基础,肝肾损伤会影响孩子的五脏发育,继而影响肌肉、骨骼的发育,故而瘦弱不坚。

劳伤

过早学习超过本年龄段的高难知识,透支太多。孩子乃稚阴稚阳之体,犹如小树苗,生机旺盛,但不抗压,不耐“摧残”。给孩子安排过多的学习,会使孩子的气血不能舒缓自在地流通,身体发肤也得不到充分滋养,从而造成瘦而软弱。

天真烂漫是童年的本色,也只有秉持天真,孩子的身心才能健康。

医生有话说

孩子春天吃不下饭

这些天门诊迎来了一大波“吃不下饭”的孩子。其中一部分家长发愁道:“前几天孩子的胃口挺好的呀!怎么突然就不吃饭了呢?”另一部分家长也很发愁,孩子自从开春胃口就不好,还有点病恹恹的。

孩子内心质朴,病机也相对简单。孩子吃不下饭无外乎“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太过”的孩子,由于春季来临,升发之气升贯全身,胃火过旺,胃口大开,食量猛增。家长一看孩子能吃,高兴之余,就放松了警惕。几顿暴食后,脾胃无力运化过多食物,便形成食积。“不及”的孩子,由于素体阳虚气弱,春季到来之时,升发之气匮乏,中阳不振,脾胃一直处于“低功率运行”的状态,自然也不会有什么食欲。

“中庸之道”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孩子春天“吃不下饭”的问题,以中庸之法养护孩子无疑是最佳选择。孩子食欲好,不骤然加量,均衡饮食。孩子食欲不好,精神不振,不爱玩,不爱睡,就以稀粥、米面、蔬菜等易于消化又培补胃气的食物缓缓滋养脾胃,细水长流,呵护孩子匮乏的升发之气。

病态食欲

“看他吃饭的架势,碗都要吃了,晚喂一会儿都不答应。”奶奶看着9个月大的孙子这么能吃,心里特别高兴,更是舍不得少喂一口。可刚高兴三天烦心事就来了——孩子感冒了,整宿地咳嗽,嗓子里都是痰声,鼻涕又黏又稠也是擤了一回又一回。无独有偶,另外一位母亲也很纳闷:“孩子一吃饭就来劲儿,少吃一口都不愿意,可整天无精打采,走路都喊累,这饭都吃哪儿去了?”其实,这些都属于病态食欲。

导致病态食欲主要有四点原因。

1.心火旺。当孩子特别能吃,吃得特别急、特别快的时候,往往是心火太旺所致。这类孩子不仅吃饭如此,说话做事也火急火燎的。

2.脾虚胃火。中医学认为,脾主肌肉,有的孩子坐不直,两步路都没力气走,很有可能是脾气虚弱。脾气虚弱的孩子,消化能力也会差一些。这类孩子如果经常嚷着自己想要吃这吃那,通常是中气下陷,虚火上升的“假胃火”导致的,并不是真的没吃够。这时家长要学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控制孩子的饮食节奏和饮食数量。

3.感冒初愈,胃口乍开。在身体恢复的过程中,“胃口”的恢复往往先于“胃气”,此时胃气尚弱,身体没有充足的力气消化大量黏腻、肥甘的食物。如果孩子此时特别想吃东西,家长要尽量进行干预和控制,否则病情很可能会反复。

4.对于婴幼儿来说,受惊吓也会导致心火不降,从而引起胃火旺盛。正常的胃气是平稳的、和缓的,孩子自己知饥知饱。

所以,孩子吃得越急,家长喂得越要慢。孩子越能吃,家长越不能喂得太饱。这个道理尽管并不深奥,却是养孩子的大智慧所在。

医生有话说

“温室”效应

一位孩子家长问医生:“以前的孩子吃穿都不如现在的孩子讲究,可比现在孩子结实,是现在的孩子比较脆弱吗?”

医生说:“以前的孩子夏天经常在田间小道上跑跑跳跳,捉蜻蜓,玩泥巴;冬天打雪仗,堆雪人,有非常多的时间亲近大自然。现在的孩子被‘收养’在‘温室’里,活动量不大,用脑却很多,所以有点儿‘弱不禁风’,这样的养育方式,其实不符合孩子的天性。”

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也不例外,孩子必须得见阳光,要有比较充足的活动量。虽说养育孩子时要注意避风,但是也不能完全让孩子在温室中生长,温室中长大的孩子皮肤腠理疏松,身体瘦弱,温室中长大的植物都经不起风雨,何况孩子呢?

心下痞

“心下痞”是中医学的专有名词,指的是剑突下周围发生痞满不适的症状。孩子患心下痞常与饮食积滞有关。在喂养孩子的过程中,不少家长抱着“多多益善”的想法,总是喂到孩子不想吃为止。然而,当孩子出现“病态食欲”或见到爱吃的食物时,就很容易出现吃得过多、过饱的情况。造成食积后,孩子的原发病会加重或反复,如癫痫的发作,鼻炎的久治不愈,发热的反复。

怎么判断孩子吃好了,甚至吃多了呢?家长可以试试按按孩子心下,即剑突下的位置,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心口窝儿”。

“心口窝儿”

孩子或久病卧床的老人按压此处表现出比较痛苦或感觉很疼的时候,就说明胃中已经积滞不通了。此时即使孩子还要吃东西,家长也不要盲目顺从。尤其是对于久病卧床又有癫痫发作史的孩子,家长更要时不时地按压“心口窝儿”,检查孩子是否非常抗拒。

食积

孩子发热,医生摸脉后发现其中焦郁堵,判断是食积发热。家长奇怪,孩子最近吃得一直很清淡,难消化的肉类和甜、黏、腻的食物(红薯、山药、大枣、南瓜、奶油、巧克力等)都没吃啊!

医生详细询问孩子发热前两天的饮食,找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孩子吃饭特别快。据家长说,孩子碰到喜欢吃的东西,嚼都没嚼,就咽了下去。咀嚼不充分会增加肠胃负担。大脑对饥饱的判断有一个过程,如果吃得过快,就很容易吃多,造成食积。细嚼慢咽不仅有助于消化,还能给大脑充分的反应时间。建议家长让孩子养成习惯:每次吃饭都让孩子数一数自己一口饭嚼了多少下,这样就不容易吃得过快了。二是还有一些非本地、非应季的食物偶尔吃一吃是可以的,但长时间、连续吃,就会加重孩子的肠胃负担。

医生有话说

阴历很重要

小患者的家长问医生:“我家孩子几乎每个月都要病一回,而且每次生病好像都在阴历初一前后,生病和时间有关系吗?”

医生说:“有关系的。中医观察到,人的气血盛衰是有节律性的。阴历初七到阴历二十,人的气血较强,月初和月末最弱,此时孩子的消化能力和抵抗力也相对较弱。”

患者家长问:“给孩子添加营养也要注意避开不适合的时间吧?”

医生说:“是的,孩子脾胃偏虚,食积后再受风寒,便易生病,如此也就成了‘规律’,家长如果想给孩子补充营养,最好选在每月的阴历初七到阴历二十之间。要想打破得病的‘规律’,就要尊重天地运行的规律。”

晚餐食量

家长都知道“晚餐要少吃点儿”。这个知识点在医生给孩子诊疗的过程中也十分重要。

孩子发热、咳嗽刚好,病情却突然反复,并且夜里很烦躁,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晚餐吃得过多导致的。《伤寒论》中说:“日暮微烦者,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之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孩子病情好转,有了胃口,家长就赶紧给“补一补”,会加重孩子的脾胃负担,反而延长了病程。一些患有较重疾病的孩子更应该注意,晚餐一定要少吃。

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要靠中气带动,孩子中气尚弱,晚餐吃得过多,又缺乏运动,就会胃不和、卧不安,影响脾胃的运化。患病的孩子气机升降出入本就不利,所以夜间病症就更为严重,甚至会出现想睡而睡不着、哭闹烦躁的情况。即使是睡着了,身体也得不到有效休息,影响孩子康复。对于久病及免疫力较差的孩子,建议晚餐尽量以稀粥为主。

医生有话说

慢点儿喂,掌握节奏

医生对一位食积孩子的家长说:“孩子因食积发热、咳嗽,最好的治疗办法当然是‘少吃点儿’!”

家长说:“可是不让他吃,他就嚷着饿呀!吃的时候又特别快,狼吞虎咽的!”

医生说:“像虎狼一样吞咽,可不一定能像虎狼一样消化!细嚼慢咽不仅能减轻消化道的负担,还能给消化腺充分分泌消化液的准备时间。充分的咀嚼会给大脑提供‘饱’的信号,吃饱了,就不再吃了。对于需要喂食的孩子来说,‘慢点儿吃’尤为重要,一是因为孩子越小消化能力越弱,二是因为适度的饥饿,可以促进孩子大脑的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