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遇杏林:中医芳香应用指引
- 程志清主编
- 5300字
- 2023-09-15 14:30:41
四、藏象学说
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所谓藏象就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探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各脏腑虽然深藏于体内,难以直观观察,但这些脏腑通过经络系统与体表的某些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当人体内脏有病,与之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五官、五窍、五液等可出现异常反应,我们可以从外在的各种症状和体征推测内在脏腑的病变,如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就可以看到舌尖红赤甚至糜烂;肺开窍于鼻,外感风寒,肺气不宣可以出现鼻塞流涕等,这就是中医藏象学说的临床意义所在,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
2.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 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脏与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病理表现;脏腑与五官、五窍、五体、五志等络属关系;脏腑表里联系。
(1)心与小肠
① 心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心为君主之官,从生理上讲,心能主血脉、主神志。心主血脉就是说心具有推动全身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功能。当心主血脉功能正常时,则人体的心率、心律和心力等都在正常范围,血液在脉道中正常流动不受阻碍;若心主血脉功能异常,则血流不畅,阻塞脉道,出现胸闷胸痛等症;心气不相衔接,可见心悸心慌及促、结、代脉等。
心主神志,又称心藏神,是指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当心主神明功能正常时,人能够客观地接受、处理外界的事务,其反应符合常人,具有自制力;当心主神明功能异常时,程度轻者仅见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重者可见意识模糊,甚至狂躁不安,意识丧失。
② 心与五官、五窍、五体、五志等联系:其在窍为舌,其华在面,在液为汗,喜伤心。在窍为舌是说心的功能活动可以透过舌体变化反映在外。手少阴心经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所以舌色及舌体能够敏感地反映心的生理功能,若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体红润灵活,若心脉瘀阻,可见舌质紫黯、瘀斑瘀点,若痰迷心窍,可见神志昏迷,舌体强硬等。心其华在面,“华”,有荣华外露之意。心主全身的血脉,人的血气是否充盈,可以从面色的荣润与否反映出来。心之气血充盛,则面色红润,心之气血不足,则见面色少泽不华。汗为心之液,汗液通过阳气蒸化从毛孔而出,心为阳脏,为君火,心火上炎,蒸腾津液由内而出,若汗出太过,津汗同源,则耗损心气,见心悸怔忡等。过喜伤心,是指乐极生悲,影响心智。
③ 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小肠为受盛之官,具有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的生理功能。小肠主受盛化物,能接受胃下传的食糜,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消化吸收;泌别清浊,清者为水谷之精微,浊者为食物之糟粕,若职能失司,精微与糟粕混合则会便溏泄泻、小便短少等。
④ 心与小肠通过经络互属表里:心属里,小肠属表。生理上心火下降于小肠,帮助小肠分清泌浊。病理上心火过盛,可移热于小肠,出现小便短赤、灼痛、尿血等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也可引起心火亢盛,出现心中烦热、面红、口舌生疮等症状。
⑤ 芳香应用指引
益气通脉:如乳香、香蜂草、马郁兰。
提神醒脑:如迷迭香、罗勒。
安神定志:如薰衣草、岩兰草、雪松、橙花。
(2)肺与大肠
①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肺居胸腔,上通于鼻,肺主气,司呼吸,人体通过呼吸进行气体交换,将体内的浊气呼出,把自然界的清气吸入,以维持人体清浊之气的新陈代谢;肺又主一身之气,是因肺与宗气的生成密切相关。宗气主要是由水谷的精气,与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气相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上出喉咙。它的作用是推动呼吸运动,贯通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
肺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宣发和向外布散的作用,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调节皮肤毛孔之开阖,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作用,是将肺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水谷精微向下布散,将代谢后所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和膀胱,是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最常出现的症状就是咳嗽。如肺气虚损,呼吸功能减弱,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动则更甚,声音低怯,还可因卫表不固而见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等症状。若肺气不宣则呼吸不畅、胸闷喘咳;若肺气不降则气逆上咳,喘息胸闷等。肺为水之上源,依靠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使水液周流全身,若不得宣发可见头面水肿、无汗等,若不得肃降,则小便不利、下肢浮肿等。
② 肺与五官、五窍、五体、五液、情志联系:主要体现在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在液为涕,在志为悲。鼻是气体出入的通道,与肺直接相连,肺气宣发正常与否可影响鼻窍通利与否,如鼻塞流涕、嗅觉失灵多与肺相关。其华在毛,包括皮肤、汗毛等组织,卫气、水谷精微通过肺气布散于肌表,若卫外不固则多见自汗、易于感冒,若失于濡养则皮毛多枯槁无泽。五脏化液,肺为涕,涕由肺津化生,在生理状态下滋润鼻腔,病理状态下风热为浊涕,风寒为清涕。燥邪则干,悲伤过度易伤肺。
③ 大肠主要生理功能:大肠为传导之官,具有传导糟粕与主津的生理功能。饮食物经小肠泌别清浊后,浊者及部分水液下降到大肠,大肠再吸收后,形成粪便,排出体外;大肠主津,强调它兼有吸收部分水分的功能,若生理功能失职,可见便秘或泄泻等。
④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肺气的肃降有助于大肠传导功能的发挥,而大肠的传导功能正常,又有助于肺气的肃降。在病理方面,若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则可使肺失肃降,而见胸满、咳喘等症;若肺失肃降,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燥结;肺气虚弱,大肠传化无力,可出现气虚便秘,大便艰涩而不行。
⑤ 芳香应用指引
化痰止咳:可用尤加利、迷迭香、茶树、薄荷、柑橘类、豆蔻。
利水消肿:可用圆柚、丝柏、柠檬。
润肠通便:可用生姜、圆柚、柠檬。
(3)脾与胃
① 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脾为仓廪之官,从生理上讲,脾主运化、主统血,脾气主升。脾主运化是后天精微物质化生的主要途径,将饮食物转化为能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将水液转化为津液输布濡润全身,若脾主运化功能正常,水谷精微化生如常,气血津液得以运转;如脾失健运,一是水谷精微不得运化,气血生化乏源,见倦怠无力、肌肉消瘦等;二是水液运化障碍以致水湿凝聚成痰,甚者水肿为患。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而不外溢的功能,若失职,血不归经,溢于脉外,可见各种出血,如尿血、便血、齿衄、皮下紫癜等。脾胃同出中焦,脾主升清与胃主降浊相对而言,脾升则脾气上升,可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使内脏位置相对稳定,防止内脏下垂;若脾不得升,则多有泄泻便溏、腹胀、内脏下垂等。
② 脾与五官、五窍、五体、五液的联系:其在窍为口,其华在唇,主四肢,在液为涎。脾气通于口,口是消化道的最上缘,唇是口的外缘,唇的色泽依赖于气血的营养,脾气不足则食之无味,或口甜口腻。脾主肌肉,水谷精微输送至肌肉,充养四肢,营养不足则四肢消瘦,或松软无力。脾在液为涎,涎俗称口水,在咀嚼时可助消化,但脾气虚弱无法统摄,则会导致涎液分泌异常。
③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具有受纳、腐熟水谷和主通降的作用。胃脾“以膜相连”,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并将其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作用。饮食经口入内,经食管至胃,在胃的不断蠕动及腐熟下,变成能供人体吸收的精微物质。若胃的受纳和(或)腐熟功能失职,则可见胃脘胀满或消谷善饥。胃主通降,与脾主升清相对应,饮食物入胃,借助胃有通降下利的生理功能,下传于小肠进一步消化。若胃失和降,饮食物不能下传,则会积聚于胃,可见脘腹胀痛,或逆而向上,则有恶心、呃逆等症。
④ 脾与胃互为表里:如果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出现食少、呕吐、恶心、脘腹胀满等症。反之,若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常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出现腹胀泄泻等症。
⑤ 芳香应用指引
补脾助运:可用圆柚、野橘、柠檬、佛手、莱姆;
运脾化湿:可用藿香、生姜、芫荽、甜茴香、圆柚;
温胃散寒:可用生姜、胡椒、茴香、豆蔻、肉桂、丁香;
和胃清热:可用茶树、牛至、罗勒、绿薄荷、柠檬、圆柚。
(4)肝与胆
① 肝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肝为将军之官,从生理上讲,肝主疏泄、主藏血。疏泄,指疏通与宣泄,肝气疏泄,则使全身气血津液畅通有序,并协调脾胃升降,舒畅情志。情志分属五脏,由心主宰,但情志的正常活动与肝之疏泄密切相关,若肝气郁结,多伴抑郁不乐、善疑多虑,若肝郁化火,则可见急躁易怒、心烦失眠。肝藏血,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功能,若藏血失职,首见出血,后可见各脏兼证。
② 肝与五官、五窍、五体、五液等的联系:其在窍为目,肝主筋,其华在爪,在液为泪。肝经上连目系,得肝血濡养而视物清晰,若肝阳上亢则目胀目眩,肝血失养则目干目涩,肝经风热则目赤痒痛。肝主筋,筋者,泛指肌腱、韧带等,是连接关节肌肉的结构,运动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筋失养,影响运动,表现为动作迟缓、肢体麻木、手足震颤等。爪为筋之余,爪甲是手足之末端,肝血情况可以从爪甲反映出来。肝血足则爪甲坚韧红润,不足则枯槁脆弱。泪液从目溢出,目为肝之窍,泪液的分泌情况能够反映肝的生理病理变化,肝血不足则分泌少,肝经风热多迎风流泪。
③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胆为空腔脏器,形如梨形囊袋,能贮藏与排泄胆汁,协助人体脾胃的正常消化与吸收。若胆汁疏泄不利,则会影响消化,出现口苦、厌食油腻,胆汁外溢则出现黄疸等。胆主决断,是指胆在意识活动中具有决断的作用。成语提心吊胆、胆战心惊等也从侧面反映了胆在精神意志活动中的作用。胆气盛者,勇于决断;胆气虚者,优柔寡断,可伴有善太息、易惊悸等情志病变。
④ 肝胆互为表里:胆汁来源于肝,肝主疏泄,肝之余气生成胆汁,而胆贮藏并排泄胆汁。因此,肝与胆在胆汁的分泌、贮藏和排泄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并与消化功能有关。
肝与胆不但在生理上互相配合,而且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例如,肝疏泄功能失常,胆汁的排泄受到影响。反之如果胆腑疏泄失职,胆汁排泄不畅,可致肝的气机不畅,产生胸胁胀痛、口苦等肝郁病证。在临床上,肝胆病证往往不能完全分开,如表现为黄疸、口苦,舌苔黄腻的肝胆湿热证,二者临床上常同时出现。
⑤ 芳香应用指引
疏肝利胆:可用野橘、红橘、青橘、圆柚、佛手、莱姆等。
清肝泻火:可用罗马洋甘菊、永久花、蓝艾菊。
养血护肝:可用当归、薰衣草、天竺葵、乳香、茉莉、玫瑰。
疏肝解毒:可用侧柏、日本扁柏、薄荷、牛至、柠檬。
疏肝活血:可用乳香、没药、马郁兰、茉莉、迷迭香。
(5)肾与膀胱
① 肾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从生理上讲,肾藏精,主水与主纳气。肾为先天之本,又为封藏之本,是一身元阴元阳的基础,肾藏精之精多从广义论之,泛指气血精液等一切精微物质,是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若肾失封藏之职,可致男子精少不育,女子闭经不孕,或成人未老先衰,或小儿生长迟缓。肾主水,主持人体水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的全过程,肾气不足,则气化功能失司,膀胱开阖失度,可见各种水湿痰饮产生的病理产物,如肢体水肿、少尿或多尿等。肾为气之根,由肺吸入的清气,在肾主纳气的作用下,呼吸才能保持一定的深度,维持正常的内外气体交换,若肾之摄纳无权则气浮于上,呼吸轻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多见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患者。
② 肾与五官、五窍、五体、五液的联系:其在窍为耳及二阴,主骨,其华在发,在液为唾。肾开窍于耳,耳司听觉,主平衡,耳得肾髓之濡养则耳聪,不得则听力减退,甚者失聪;在窍为二阴,二阴中前阴主生殖与排尿,后阴主排泄粪便,排泄虽与大肠的传导更为相关,但若肾阳虚衰,固摄无力,可见泄泻,夜尿多;如肾阴不足,不能滋润肠道,可见便秘。肾主骨,生髓通于脑,骨的生长依赖于肾髓的充盈,若肾精不足,则骨失所养,可伴骨质疏松、骨软无力、牙齿脱落等。发为血之余,发之生机根源于肾,故发为肾之外候,肾精的盛衰也可从头发的发质、色泽等变化中表现出来,若头发失其所养,则可见头发早白、早脱、无光泽等。之前提及脾在液为涎,而肾在液为唾,涎与唾同为口津,稀者为涎,稠者为唾,若肾阴不足则唾少而干。
③ 膀胱的生理功能与病理表现:为州都之官,具有贮存津液和排泄尿液的生理功能。膀胱居于小腹中央,是中空的具有弹性的囊性器官,能够贮存液体。膀胱下与尿道相连,开口于前阴,在肾的气化作用下,浊者适时有度地排出体外。若膀胱不利,多见排尿不畅、小便余沥、尿频尿急等。
④ 肾与膀胱相表里:肾主水,开窍于二阴,膀胱贮存、排泄尿液的气化功能,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促进膀胱气化津液,司开阖以控制尿液的排泄。肾与膀胱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失调方面。如肾阳虚衰,气化无权,影响膀胱气化,则出现小便不利、癃闭、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
⑤ 芳香应用指引
滋补肾阴:可用依兰依兰、薰衣草、天竺葵、西洋蓍草、檀香。
温补肾阳:可用杜松浆果、肉桂、百里香、雪松、甜茴香。
补益肾气:可用丝柏、冷杉、雪松、侧柏、迷迭香、罗勒。
填补肾精:可用岩兰草、快乐鼠尾草、玫瑰、茉莉、西洋蓍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