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骨伤解剖学发展简史及其定义、定位

一、骨伤解剖学发展简史

人类的发展是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不断认识自身的过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系统医学中的解剖学亦起源甚早。现已发掘出土的距今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字中,有关人体解剖结构部位名称及病变的记载很多。另外,从殷墟出土的文物中发现,商代以前有大量用人的骨骼制作的装饰骨器,增加了人类对自身骨骼形态、结构、质地认识的机会,有选择性地对不同部位的骨骼进行命名,对于中医骨伤解剖学的创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古代战争连绵不断,于是逐步形成了中医骨伤医疗。《礼记》载有“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的描述。这里皮肤破裂为“伤”,皮肤和肌肉都裂开为“创”,骨骼断裂为“折”,皮肤、肌肉、肌腱、骨骼都离断为“断”。外伤以伤、创、折、断四种不同的损伤病名概念提出来。损伤病名的出现逐渐归结到骨伤科,如《周礼》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其中的“折疡”就是后来的骨伤科。有了明确的分科后,有关骨骼命名和骨伤疾病的病名概念就逐步确立了,人体解剖骨学的知识(包括命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医者对人体解剖部位、骨骼的记载,在历史的进程中日殝完善,奠定了骨伤解剖学命名的基础。

《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医学文献,其中所提及的人体解剖骨学名词,体现在经脉学说的几部书里,描述人体的经脉循行走向时,借助于体表的骨骼及其他部位作为标志。这是已出土的中医学文献中,最早运用人体解剖知识来论述医学理论的。

战国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的问世,基本形成了有体系的医学基础理论。其中《灵枢·骨度》《素问·骨空论》等,对人体骨骼的描写较为详尽,有人体全身主要骨骼的名称,注意到人体各部的特点,特别是对骨骼的特点、长度等做了介绍,只是尚未系统完整地介绍人体全身主要骨骼。《素问·骨空论》中指出各长骨的骨髓起点,“两髆骨空,在髆中之阳,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股骨上空在股阳,出(去)上膝四寸;img骨空在辅骨之上端,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指出骨骼中空为藏髓之所,“骨者髓之府”。《素问·刺禁论》中指出脊椎里有脊髓,“刺脊间,中髓,为伛”。书中介绍了近十个骨学名词,并对骨的形态特点进行了剖析,近似于现代解剖学的观点。首次描述了关节的情况,“辅骨上,横骨下为楗,夹髋为机,膝解为骸关,夹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腘,腘上为关,头横骨为枕”(《素问·骨空论》,楗为股骨,骸关为膝关节,连骸为髌骨)。对于关节的结构及特点也有深入认识,“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提到了关节的概念,并认识到“筋”和关节的联系较为密切,“筋”指韧带。“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明确提出了“关节”的概念,指明关节中有关节液,刺伤关节后会影响关节的运动,说明关节液对关节的运动有重要作用。书中还指出骨骼对人体的支架及贮藏骨髓的作用,《灵枢·经脉》载:“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可见,在《黄帝内经》成书年代,医者已通过对人体骨骼进行解剖观察而知其形态结构特点,明确其生理功能,并运用到医疗实践中。

两宋时期,仵作的出现使得尸体解剖行为被社会所接受。法医学家宋慈著有《洗冤集录》一书,该书将人体骨骼分为头、颈、胸、脊、四肢等部,并清楚地介绍了各部分骨骼的数目,粗略地描述了骨骼的特点,并附有检骨图。该书在《论沿身骨脉及要害去处》里,介绍了大量骨骼名词及各部骨骼间的连结关系。以上肢骨为例:夫人两手指甲相连者小节,小节之后中节,中节之后者本节,本节之后肢骨之前生掌骨,掌骨上生掌肉,掌肉后可屈曲者腕,腕左起高骨者手外踝,右起高骨者右手踝,二踝相连生者臂骨,辅臂骨者髀骨,三骨相继者肘骨,前可屈曲者曲肘,曲肘上生者臑骨,臑骨上生者肩髃,肩髃之前者横髃骨,横髃骨之前者髀骨,髀骨之中陷者缺盆……从以上内容来看,比《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的相应内容又前进了一大步。

宋慈《洗冤集录》一书的刊行,对后人研究人体骨骼有了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提高了后人的认识水平。较有影响、传之后世的有元代李仲南的《永类钤方》(公元1331年)、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公元1337年)两部医著,分别有骨伤专卷,在这些有关骨伤的论述中都出现了不少骨骼名称,人体解剖骨学逐步成为正骨科医生必需的专门知识。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一书,首次将人体骨骼的数目和形状进行详尽的介绍,并记载了各部位骨骼的名称及特点,指出了正骨学家学习人体骨骼知识的必要性。该书对整个人体的骨骼介绍较之前已趋系统化,但骨骼总数目与现代医学相去甚远。其提供的人体骨骼结构知识,对于中医正骨学理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千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存在着人体骨骼数目混乱和在男女性别差异上的错误认识,直到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姚德豫在《洗冤录解》一书中大胆地提出了质疑,对古医书中有关人体骨骼知识的记载加以考证,其指出:“验骨篇大都本于《灵枢·骨度篇》注……今检骨不甚符合,以致现行骨骼,于采用其书之处,填注时每有参差。”指出女性无髀骨的错误,还纠正了《洗冤集录》中妇人肋骨比男人多2条的说法,对古医著进行了直截了当的质疑、推敲,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其间相继问世的正骨医著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公元1742年)、《伤科汇纂》(公元1815年)、《伤科补要》(公元1818年)、《外科证治全书》(公元1865年)等,都不同程度地从骨伤治疗的角度上涉及人体骨骼知识,可见中医骨伤科学的发展与人体骨骼认识水平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医学的解剖学知识主要是以西方医学为基础发展延续而成。最早关于解剖学的记载,是从西方医学之父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开始的,“解剖”一词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切开”或“剖割”。古罗马医生盖仑的《医经》一书是西方最早的、较完整地描述人体结构的论著,对血液运行、神经分布及内脏器官都有较详细而具体的叙述。由于欧洲正处于宗教统治时期,禁止解剖人体,他也只能把从动物身上得到的解剖知识应用到人体,错误也在所难免。意大利著名画家列昂纳多·达·芬奇绘制的解剖学图谱,生动清晰,堪称伟大的时代巨作。16世纪的比利时解剖学家安德烈·维萨里冒着被宗教迫害的危险,执着地从事人体解剖实验。他在巴黎求学时,曾偷过绞刑架上的犯人尸体,还曾把一个死人头骨藏在大衣内带进城,放到自己床底下,甚至带领学生盗过墓。其著作《人体的构造》于1543年出版,全书共七卷,遵循解剖的顺序描绘人体断层解剖学图谱。维萨里不仅较系统完善地记录了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构造,还勇敢地摆脱了盖伦权威的束缚,纠正了盖伦许多错误的论点,从而使自己成为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体解剖学服务的对象不断扩展,在研究方法、着重点和目的性等方面产生了差异,逐渐形成了若干独具特色的分支。按照组成人体的各系统,逐一研究和论述各系统器官形态、结构的系统解剖学;按照医疗手术的需要,研究和论述各部位组成结构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的局部解剖学;适应绘画和雕塑等专业要求的艺术解剖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和训练中,其形态构造和功能关系的运动解剖学;专门阐述临床各种手术层次结构的应用(手术)解剖学等。

二、骨伤解剖学的定义、定位

骨伤解剖学是以骨伤科学为基础,研究正常人体骨骼及参与骨骼运动的组织的形态结构的科学,属形态学范畴。

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学习骨伤解剖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正常人体骨骼及参与骨骼运动的组织的形态结构、位置与毗邻关系、生长发育规律及功能意义,为骨伤医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在掌握正常人体骨骼及参与骨骼运动的组织的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辨别出异常,才能理解骨骼的生理运动和病理变化,从而对骨伤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治疗和预防。骨伤解剖学与骨伤科之间联系密切,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随着科学发展和技术方法的创新,以及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互相促进与推动,骨伤解剖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研究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派生出许多边缘学科。

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医正骨学的成果,我们选取部分古医籍中出现的人体骨骼名词,结合现代人体解剖骨学名词及相关资料,试作一简单对照(表1-1~表1-4)。

表1-1 颅骨古今名称对照

img

续表

img

表1-2 躯干骨古今名称对照

img

表1-3 上肢骨古今名称对照

img

续表

img

表1-4 下肢骨古今名称对照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