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医治未病学的学习要求

中医治未病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的一些特殊要求。

第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的理论从客观实践中抽象而来。在中医治未病实践中,人们把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加以概括和总结,即形成中医治未病学的理论体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也是理论学习的目的。中医治未病学实践能够丰富和促进中医治未病学理论的发展;中医治未病学理论也需要在中医治未病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治未病学既有理论基础知识,又涵盖实践技能、方法和应用。学习本课程必须系统掌握中医治未病学理论和相关西医学基本知识,掌握全面的中医治未病方法与技术,并从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正确结合,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以符合变化了的客观情况。

第二,传承与创新相结合。中医药典籍和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医案蕴含丰富的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和经验,我们应当大量反复地阅读这些书籍,学习积累中医先贤治未病思想和经验,掌握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方法与技术。当今社会的中医治未病已经不能仅仅停留于理论上的宣传和教育,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是更为现代化的社会和日益庞大的受众,我们要比古代先贤承担更多传承发展学科学术的艰巨任务,运用学科理论和方法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并适应现代化的节奏,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我们有责任传承这些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与经验,并创新与发展中医治未病学思想和理论及方法与技术。

第三,学习中医经典与学习现代科技相结合。中医经典是中医治未病学的理论源泉,所以学好中医治未病学就要从经典入手。学习中医经典必须大力发掘中医经典的内容,透彻地掌握中医治未病学基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依据现实需求运用好这些经典。我们必须加强对中医经典的规范整理和现代诠释,并运用现代科技和方法对其中的中医治未病内容注入新的科学内涵。现代科技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随着全球化影响日益深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我们只有具备广阔的科学视野、严谨的科学精神、科学的研究能力、求实质疑的科学态度,才能走在世界医学的前沿。学习中医治未病学有必要熟读中医治未病学经典医著,大力发掘并熟练掌握运用经典,并学习与医学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第四,中医思维与科学思维相结合。中医思维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思想基础去认识世界,并按照学习中医所必须的知识结构、实践行为和文化环境等要求,创立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中医药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中医思维重视宏观观察、整体研究、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天人合一、整体观念、防重于治、辨证论治、三因制宜等是中医思维的具体体现。科学思维是真理在认识的统一过程中,对各种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有机整合,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科学思维重视系统综合、动态开放、自觉创造;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观察渗透理论、黑箱方法、假说方法、回溯推理方法等。中医思维与科学思维在方法上各有优势,相互不可替代。学习中医治未病学课程必须注重中医思维与科学思维相结合。

第五,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中医治未病学来源于临床应用和生活实践活动。通过长期的摸索,先辈们逐渐认识到生命活动的一些规律,提出了一些治未病的理论和方法,并加以实践应用,流传至今。科研有助于提升中医治未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也为中医治未病学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用现代科研方法总结和提升中医治未病学的研究成果,对中医治未病学的规范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学习中医治未病学的过程中必须将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多动手,多临床,多应用,并通过科研探索中医治未病学的现代语言表达形式,阐释中医治未病学的理论和经验。

第六,人文素质提升与专业知识学习相结合。医学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治未病学对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维护医学之神圣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求医学生在具备精湛的中医治未病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不仅能应用各种适宜的方法与技术调治未病,而且应当始终具备一颗仁爱之心。人文素质的内涵,重在“以人为本”。在中医治未病的实践中要以人为中心,强调维护和增进人的健康。应从道德文化素质和行为文化素质来提升人文素质,在人文精神指导下运用中医治未病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为人类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