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病理学(pathology)通过揭示疾病的原因、发展规律和机制,以阐述疾病的本质,是一门连接临床实践和基础学科的桥梁学科,它为疾病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转归,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认识疾病的本质,为防治疾病提供根据。在临床实践中,病理学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故病理学也属于临床医学范畴。在病理学的理论体系中,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变化者,称为病理形态学(pathomorphology);着重研究患病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者,称为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二、病理学在医学体系中的地位

病理学是西医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它是连接临床医学和其他基础学科的桥梁学科,在医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不同病因的作用下,机体可以出现各种代谢、机能和形态的变化,要想了解疾病的本质,首先要学习这些基本的病理变化。因此,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是学习病理学的基础。另外,病理学是学习临床医学的必要基础,为解释各种疾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断提供了理论根据;而临床医学又不断向病理学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促进了病理学的深入发展。由此可见,病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从基础走向临床的重要学科。

在中医药院校设置病理学课程,不仅可以引导学生从西医学角度对患病机体的病理变化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可以联系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为中医学的临床实践和现代化研究奠定必要的病理学理论基础。

三、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在传统的病理学体系中,将病理学分为病理学总论(普通病理学)(general pathology)和病理学各论(系统病理学)(systemic pathology)两部分。普通病理学着重于研究在不同疾病中可共同出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的变化,常见的有细胞、组织的损伤和修复,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缺氧,休克,炎症等。系统病理学着重于研究不同器官在疾病过程中的特殊改变,如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等的病理变化。系统疾病是由不同的基本病理变化组合而成,如肺炎有炎症、局部充血、细胞坏死、组织修复等多种病理变化。所以,普通病理学是系统病理学的基础,系统病理学是对普通病理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两者相互联系,在病理学中构成统一的整体,在学习时不可偏废。

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主要有两个分支,解剖病理学(anatomic pathology)和临床病理学(clinical pathology)。解剖病理学主要是通过对组织、器官和人体进行肉眼观察、镜下观察和分子检测以诊断疾病,如细胞病理学、外科病理学等。临床病理学是指用化学、微生物学等方法,研究患病机体的血液、尿、胸腹水等的变化,以帮助临床医生对疾病做出诊断、判断治疗效果及了解疾病进展的一门应用病理学。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病理学可分为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二者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人体病理学研究

1.尸体剖检(autopsy) 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对死亡机体的检查,不但可以明确患者的死亡原因,还可以验证患者生前的诊断是否正确,从而明确临床治疗是否恰当。因此,尸体剖检可以提高临床医疗的质量,使医生快速成长;还可以为深入研究疾病和培养医学人才积累大量的素材;也广泛用于医疗纠纷的证据获取中。同时,尸体剖检还能及时发现和诊断新发疾病。

2.活体组织检查(biopsy) 用局部切除、钳取、穿刺等方法,从患者体内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做出明确诊断。活体组织检查能及时诊断疾病,尤其对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3.细胞学检查(cytology) 采集病变处的细胞,如脱落的细胞、穿刺的细胞等,通过各种方法鉴定细胞的性质。此方法操作简便,患者痛苦少,可反复取材,但只能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实验病理学研究

1.动物实验(animal experiment) 在动物身上复制某些人类疾病的模型,以便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药物或其他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等。动物实验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设计相应的实验,如药物的治疗效果、毒性研究;还可以利用动物实验实现在人体无法完成的一些研究,这对于研究人类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动物与人类间存在物种差异,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体。

2.组织和细胞培养(tissue and cell culture) 在体外模拟人体的环境培养某种组织或细胞,可用于研究单一细胞或组织对于不同作用因素的反应。目前,该方法广泛用于生物学、医学、药学等多个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被应用到病理学的研究中,如分子生物学技术、流式细胞术、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技术等的应用,使病理学的研究从器官、组织水平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并将形态结构的变化与功能、代谢的改变有机地联系起来,更全面地解释疾病的本质。

五、病理学发展简史

病理学(pathology)是由两个希腊词pathos和logos合并而成,本义是苦难和逻辑,引申为疾病和学问的意思。病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医学史。

在史前时代,人们认为鬼神以有形体或无形体侵入人体内而引发疾病,这是对于疾病发生原因的最早学说——“鬼神说”。

在我国的先秦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疾病发生及死后解剖的记载。隋唐时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南宋时期著名法医学家宋慈所著《洗冤集录》和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分别从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尸体解剖等方面对病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西方,经验医学的发展随着哲学的发展而逐渐兴盛。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493—435 B.C.)提出了“四元素说”,认为宇宙由水、气、火、土所构成。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377B.C.)将四元素学说进一步发展成体液病理学。他认为,整个宇宙分别由具有特定性质(湿、干、热和冷)的四种基本元素(水、气、火和土)所构成,人体重要的体液都是由不同比例的血(热而湿)、黏液(冷而湿)、黄胆汁(热而干)和黑胆汁(冷而干)组成的,四种基本体液配合失调即可引起疾病。

文艺复兴使病理学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比利时的安德烈亚斯·维萨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的伟大著作《人体构造》奠定了现代解剖学的基础。18世纪,意大利的莫尔加尼(Morgagni,1682—1771)在《疾病的位置与病因》中,根据大量尸体解剖,把器官病变与疾病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创立了器官病理学(organ pathology)。19世纪中叶,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Rudolf Virchow,1821—1902)通过显微镜对病变组织进行研究,创立了细胞病理学(cellular pathology)。他认为细胞是组成机体的基本单位,疾病是由于细胞异常所致。细胞病理学成为西医学理解疾病病因、过程和结局的基础,引起了医学的一次革命,对病理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20世纪60年代,由于电子显微镜技术的发展,病理形态学研究进入到超微结构水平,由此构建了超微结构病理学(ultrastructural pathology)。近30年来,随着现代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现代遗传学的兴起和发展,大量新技术应用于病理学研究,对病理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为病理学的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机遇,使病理学产生出许多新的分支,如免疫病理学(immunopathology)、分子病理学(molecular pathology)、遗传病理学(genetic pathology)和定量病理学(quantitative pathology)等,促使病理学从细胞和亚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遗传基因水平研究疾病。这些发展大大加深了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为疾病的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我国分别在1954年成立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和1985年成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带领中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领域的工作者,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本质,为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服务。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病理学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数字切片的普及为远程医疗提供了便利,人工智能与病理学的融合,为病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新兴交叉学科不断出现,病理学的研究手段不断丰富,同世界病理学工作者进行密切的交流,推动我国病理学工作的普及和发展,与临床紧密联系,是病理学今后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