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发病学概论

发病学(pathogenesis)主要研究疾病发展过程中共同的基本规律和机制。

一、疾病发展的基本规律

1.疾病过程中的损伤和抗损伤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病因的作用,机体出现了各种损伤性改变;另一方面,机体也出现了各种抗损伤性反应。两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对抗,贯穿于疾病的始终,共同推动疾病的发展。如高血压病的细动脉玻璃样变性是一种损伤性改变,这种损伤引起的心脏肥大在一定范围内是一种抗损伤性反应,肥大的心脏可以提高心输出量,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

损伤和抗损伤之间的力量对比可以决定疾病发展的方向。若以损伤性改变为主,疾病会逐渐恶化直至死亡;若以抗损伤反应为主,则疾病逐渐好转直至康复。

在疾病的发展中,损伤与抗损伤反应并不是绝对的,一些抗损伤反应可以转化为损伤性改变。如高血压引起的心脏肥大,在一定范围内是一种抗损伤反应,但当心脏过于肥大,其本身就可以引起心功能下降,就变成了一种损伤性改变。

2.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了一些改变(结果),这些改变又可以作为新的病因引起另一些结果。这样,原因和结果不断地进行转换,推动疾病的发展。若疾病向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称为恶性循环。临床治疗就是要打断这种恶性循环,促进患者康复(图1-1)。

3.疾病过程中的局部和整体 所有的疾病都是整体疾病。疾病所导致的组织和器官的病理变化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局部病变可以通过神经和体液途径影响全身,而全身的整体反应也影响局部病变的发展。局部和整体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疾病的过程中不断变化。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有的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神经机制 神经系统调控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神经系统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神经机制参与了许多疾病的发生。有些疾病是通过直接损伤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而引起的,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可直接破坏神经细胞;有些疾病的发生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相应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或者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分解所致,如长期精神紧张导致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可引起高血压病。

2.体液机制 体液是人体内的水和溶解在水中的各种物质的总称,体液调节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当体液的质量或数量发生变化,即可造成内环境紊乱而导致疾病的产生。体液调节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①内分泌,如各种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到达靶器官起到生物学效应;②旁分泌,细胞产生的一些化学物质可在局部组织液内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组织细胞;③自分泌,细胞分泌的信号分子作用于自身。体液调节常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因此,疾病的发生常常是由于神经-体液因素的共同作用。

图1-1 小叶性肺炎的因果转化

3.组织细胞机制 无论何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最终都会造成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异常,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有些致病因素可以直接损伤细胞结构,有些可以造成细胞膜或细胞器的功能障碍。如机械力可以直接损伤细胞,炎症可以影响线粒体的功能而造成细胞能量供应不足,最终均可导致细胞功能降低或死亡。

4.分子机制 蛋白质和核酸是有机体生命现象的主要分子基础。各种致病原因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蛋白质和核酸,导致组织细胞损伤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其机制可以分成以下四类:①血浆蛋白或细胞结构蛋白结构异常,如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结构异常,使红细胞表面的亲水性降低,血红蛋白的稳定性被破坏所导致的。②酶的缺陷,由于编码酶的基因缺陷引起酶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此类疾病被称为遗传性酶病。如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缺陷,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③受体异常,是由于受体数量、结构和功能异常所致的疾病,如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重症肌无力。④膜转运障碍,是由于细胞膜特异性载体蛋白缺陷造成的疾病。如肾性糖尿病的原因是遗传缺陷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膜吸收糖类的载体蛋白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