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画中画?
- 道士下山:开局获得命格鉴宝面板
- 捡漏不捡钱
- 2100字
- 2023-06-20 00:48:24
天字号包厢。
灯火通明,亮若白昼。
因为室内所有顶灯与壁灯全部开启,说起来比白天还要明亮三分。
《狂龙贴》被工整摆在一张纤尘不染的紫檀八仙桌上。
顾正堂与沈建丰正逐字用放大镜鉴定,只是二人看了半天也只是微微摇头。
“小许,这书帖没有款识,如何确定是黄庭坚真迹?古籍素有记载,黄庭坚练习书法是不临帖的。”沈建丰先问出了心中疑惑。
顾正堂马上反驳,“黄庭坚曾说过,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俗气不脱,晚年得到苏舜元与苏舜钦书观之,方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僧怀素、高闲墨迹,方窥笔法之妙草书。
“自汉代起,草书者唯有张旭、怀素以及他自己三人悟出草书精髓,可称宗道祖。
“至于其他人,皆碌碌平庸之辈罢了。
“由此可见黄庭坚在草书上只佩服颠张狂素,所以黄庭坚临摹怀素书帖这件事没问题。
“但无名无款的也不好说此贴就是黄庭坚真迹。”
许青走到八仙桌旁,轻轻指了指书帖的右下角,“九哥,沈伯伯,您两位请看此处的纸张厚度是不是比别的地方更厚一些?”
顾正堂与沈建丰闻言,马上朝许青所指之处望了过去。
“咦,整幅书帖的厚度还真是有些不同啊。”
“是啊,此贴厚度确实有些不对劲,只听闻有画中画,未曾听说有贴中贴,难道今天要见证一件贴中之贴?”
没有犹豫,顾沈两位超级富豪马上又拎起放大镜细细观察起来,现在的二人根本没有丁点千亿富商的气派,就好似两个寻找宝箱开启钥匙的顽童。
就是沈灵瑶听到画中画后也饶有兴趣的凑了过来。
“修安,难道此贴真是画中画?”许是怕打扰到顾正堂与沈建丰,沈灵瑶凑到许青耳边轻轻问道。
一时间,醉人的香水味道瞬间布满许青嗅觉。
许青挠挠头,“虽不是画中画,却也相差不多。”
所谓的“画中画”是鉴宝小说以及古玩市场流传度很广的一种故事题材。
古玩市场经常流传某位藏家运气爆棚用几百块的价格买了一幅画中画,揭裱后方才发现是沈周或者唐寅之真迹,进而大发横财。
那坊间有没有画中画?
有!
但是比较少。
画中画说白了就是画中还藏有另外一幅画。
假设古代兵荒马乱年间,有人家中藏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画圣级别的真迹。
此人怕乱世之中真迹被夺,往往就会选择做一幅画中之画出来。
具体步骤有两种:
第一种,用两张或者数张宣纸、草纸、麻纸、竹纸用特殊秘法将真迹藏于其中,然后再在纸上按照原画的脉络重新绘制一幅相同题材的画出来。
这样做出来的画中画可说天衣无缝。
第二种稍稍简单一些,取一张稍有些名气但是名气远逊于真迹并且笔法绘工都有可取之处的字画覆盖住真迹。
这样的目的很简单,画值一点小钱,就算运气不好被抢夺,花点钱也能赎回来。
并且不会被后人丢弃或者烧掉,可让里面的真迹平平安安保存下来。
但这种的画中画有很大弊端,因为纸这种东西是透明的,与原画脉络不一样就得多用纸张掩盖。
可画纸太厚也是个问题,碰到有心人马上就会被怀疑。
还有一点,画中画的年份最多到明清时期。
如果有人出售唐代或者宋代的画中画,不用看就是骗子。
古画能代代流传,靠的是历任藏家的精心装裱。
一幅唐画或者宋画能历经千年而不毁,必是经过数次甚至十数次的装裱,而只要装裱肯定就会发现画中有画,所以唐代与宋代流传千年的所谓画中画,百分百是骗子。
“灵瑶姐,请帮我取杯凉开水来,我来揭开谜底。”
沈灵瑶点点头,取了杯子亲自倒了满满一杯100毫升的清水过来。
许青双手接过水杯,他先试了试水温,觉得没问题后,直接倒了两三毫升水到自己掌心,然后转手甩到书纸之上。
如此反复三次,《狂龙贴》的上半部分,尤其是右上角很快就被清水打湿。
放下水杯,许青将书帖拿起放在灯下照了照很是满意的点了点头。
刚才拆解香囊的针线包是现成的,里面剪刀、镊子、针头线脑一个不缺,就连裁纸刀也有。
许青取出裁纸刀选了一个最合适的刀片很是熟练的在书帖上一划,令人极度惊诧的一幕发生了,一张厚度很薄的纸张瞬间脱离书帖。
这一刻,沈灵瑶、顾正堂、沈建丰皆是屏住呼吸。
很怕自己突然出声会打扰到许青,导致他功亏一篑。
许青好似感觉到了几人的紧张,他放下裁纸刀很是平静的笑了笑,“九哥,沈伯伯,灵瑶姐,你们不必紧张,此贴是用了遮盖之法。
“取相似纸张用很高明的装裱技法将作者的款识遮盖住了。
“因为只是遮盖了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很隐蔽,不是经常与字画书帖打交道的很难发现。
“就是发现了,也会认为是古代造纸技术不够,或者装裱时,装裱师父没有用心。”
说完,许青轻轻捏起脱离书帖的纸张一角,然后直接将其撕了下来。
纸下有字:
【熙宁八年,于听涛小筑临草圣怀素真迹《狂龙贴》,黄庭坚。】
这一刻,不管是顾正堂还是沈建丰,因为他们都算是收藏古董的大家,一眼就看出这是黄庭坚亲笔所写的行书。
沈建丰见此感慨道:“好眼力,果真是景虚真人的高徒,这等鉴宝眼力,我这辈子是望尘莫及了!”
顾正堂比较实际,“熙宁八年,是宋神宗赵顼时期,那时候的黄庭坚就职国子监。
“国子监的工作比较轻松,那时的黄庭坚有大量时间练习书法,这样就完全对的上了。
“阿青,你这幅黄庭坚真迹虽是草书,更是黄庭坚中青年时候的作品,但其价值难以估量,说两亿是少的,运气好说不定能卖出三亿天价,这幅字你打算怎么办?是卖还是自己收藏?”
许青没有任何犹豫,“这等瑰宝不是可以用钱来衡量的,九哥,我准备自己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