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较(总第125辑)
- 吴敬琏主编
- 2446字
- 2023-06-13 18:43:45
四、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及产业结构预测
中国经济进入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增长速度不再是中国经济发展追求的唯一目标;但保持较长时间快速平稳增长是一国实现收入阶段性跨越的重要保障(刘伟和范欣,2019)。[25]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目标管理作为全球性现象,可以倒逼资源配置尤其是资本积累,从而影响实际经济增长(徐现祥和刘毓芸,2017)。[26]
图12 先行经济体可比阶段的投资率
注:图注和资料来源同图1。
1.经济增长潜力
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机构使用不同的估计方法,预测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估计结果相差较大。国外新近研究方面,普利切特和萨默斯(Pritchett and Summers,2014)[27]预测中国2013—2023年和2023—2033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01%和3.28%;克里斯滕森等人(Christensen et al.,2022)[28]预测中国2010—2050年和 2010—2100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4.23%~6.6%和2.93%~5.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22年10 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考虑了新冠疫情防控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预测2023年和2027年的增长率分别是4.4%和4.6%。
国内学者对中国经济前景的预测通常更乐观。国内新近研究方面,黄泰岩和张仲(2021)[29]预测我国2021—2025年、2026—2030年和2031—2035年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67%、5.44%和4.87%。刘伟和陈彦斌(2020)[30]预测中国2020—2035年的年均增长率将达到5.3%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22)[31]预测中国在 2021—2025年、2026—2030年和2031—2035年的年均增长率将分别为5.5%、4.8%和4.3%。厉克奥博等人(2022)[32]认为假如中国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预测2021—2025年、2026—2030年和 2031—2035年的年均增长率将分别达到 5.81%~5.97%、5.54%~5.75%和4.98%~5.23%。张晓晶(2022)[33]预测中国2021—2030年、2030—2040年和2040—2050年的年均增长率将分别为5%~5.5%、4%~4.5%和3%~3.5%。
生产函数法是预测潜在经济增速和未来增长趋势的常见方法。这一方法抛开需求侧因素,考虑一国的要素禀赋变化对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速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2022)[34],分别估计不同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然后推测潜在增长率。这种方法可能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参数估计时没有考虑资本积累可能会受到生产率冲击等的影响,模型识别和估计存在一定问题;二是生产函数设定可能有误,导致估计结果有偏。
根据恒等式,GDP等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的乘积,因此我们可以分别预测当前至2035年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的增长率,之后求和得到相应的经济(潜在)增长率。我们认为这一方法相比于生产函数法要更为可靠。首先,我们多角度综合对比不同方法,发现影响经济增速的因素中,“劳动生产率”指标不仅简单直观,且跨国经验表明劳动生产率的横向差异及纵向变动是各经济体人均GDP差异及变动最主要的源泉,同时其潜在增速呈现非常明显的相对收敛规律,不需要做太多假设就可以进行预测。其次,对于“劳动力”指标而言,其主要受制于人口年龄结构和就业参与率,波动不会很大,有比较可靠的人口总数和人口年龄结构预测2035年的人口结构。
表4给出了基于这种方法的预测结果。结果显示: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将阶段下行,“十四五”时期将保持在年均5.3%左右,2026—2030年及2031—2035年将分别降至每年4.6%和3.7%左右。延续这一预测,我们推断中国经济在2020—2035年将整体增长104%,人均GDP将增长102.5%,未来15年中国有潜力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翻番的目标。
表4 2021—2035年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及中美差距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不断趋缓,但得益于同时期比美国的增长速度高,中美之间的差距将不断收窄:预计2035年中国基于购买力平价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分别为美国的135%和33%,相比于当前98%和23%的水平都有上升。
中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实际产出增长和汇率升值效应两个方面助推中国国际经济实力提升。我们上面的预测重点关注前一维度,而对人民币升值效应的影响考虑不够。国际经验表明,一国汇率的长期变动与其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密切相关。与此同时,我们的预测充分借鉴了中国就业增长与人口年龄结构变迁的历史演变规律,但未充分考虑中国未来生育和劳动力市场等有关政策调整的可能影响。
另外,我们并没有完全考虑国际局势变化和新技术革命带来的可能影响。上述预测结果着重借鉴了较好实现了增长潜力的先行经济体的增长经验。这些经济体都是开放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社会比较稳定的经济体,且相应发展阶段的经济表现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全球化带来的分工合作与技术溢出。我们的预测已经考虑了先行经济体在与中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相似阶段上(主要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至今近70年的时间),国际国内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中国当前与欧亚先行经济体的主要不同在于:一是中国的经济体量和人口规模大得多;二是地缘政治与国际关系的冲突和对抗性矛盾部分激化,疫情冲击尚未完全消弭;三是新的技术革命或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和重组全球产业链布局进而改变全球竞争格局。中国作为世界超大经济体,拥有远比这些经济体更为完整的产业链和更为庞大的内循环市场,这意味着中国在抗击各种风险时有着更为强大的底层保障和经济韧性,同时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嵌入全球价值链和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对国际经济和政治秩序的影响要大得多。因此,中国要实现上面预测的经济增长潜力,需要更加高超的智慧来扬长避短,应对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我们将上述不利因素粗略考虑在内,再次模拟潜在增长率,结果显示:中国潜在经济增速在“十四五”时期因之下调0.22~0.25个百分点至年均5.1%左右,2026—2030年及2031—2035年分别下调0.15~0.17及0.13~14个百分点,降至每年4.4%和3.6%左右。受此影响,中国经济在2020—2035年将整体增长102.1%,人均GDP将增长100.8%。因此,多重困难下,未来15年内中国依然有一定的潜力实现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都翻番的目标,但前景仍难乐观。
2.产业结构
我们此前分析中得到了三次产业结构与相应人均GDP的相关关系,结合上节所得各年人均GDP的预测值,可以预测2035年各年的三次产业结构。
预测结果显示:中国第一产业份额将不断趋于下降,“十四五”时期下降0.8个百分点至6.5%左右,2026—2030年和2031—2035年分别下降0.5和0.3个百分点,2035年时降至5.5%左右;第二产业份额短暂上升后趋于下降,2035年时为37.6%左右;第三产业份额则不断趋于上升,2035年时为56.9%左右。
表5 2021—2035年中国三次产业结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