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
- 许进雄
- 605字
- 2024-11-03 00:03:53
古代文字的通性
史料的缺乏常是研究古代社会的一个主要困难。对于某一现象有时虽有一鳞半爪的记录,却苦于孤证难征。譬如说,中国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非常的简略,他们与婚姻制度的创立,以及以鹿皮为纳征(聘礼)礼物的渊源也都很模糊。但是,以之与台湾高山族的创生传说做比较,我们就会明白其时代的背景及整个故事的脉络(参考第十三章的讨论)。
甲骨文、金文等早期的文字,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因为这些文字的图画性很重,往往可以让我们窥见创造文字时的构想,以及借以表达意义的事物。在追溯一个字的演变过程时,有时也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社会制度或工艺演进的迹象。譬如葬仪,考古的发掘只能告诉我们其埋葬的姿势、随葬的器物等静态的信息。但通过文字的表现,却可以启示我们其动态的演化的过程(参考第十三章的讨论)。
一个真正的文字体系,要有一贯的形式及原则,能代表某个小区所公认的意义及发音,而且其序列也要合乎说话的顺序(Gelb,文字:68)。虽然不是所有古代的图画或符号都是文字,或必然会演化成为文字。但是,有意的或无意的以表现事物形象或概念的描写,却是古代文字创造的出发点。世界上各个古老文化,其文字的创造、应用的方法、发展的途径,其规律可以说都是一致的:先标出记录内容的主要语素,然后才发展成有文法的完整语句。初期的文字以代表具体的事物的表形期为主,渐次进入指示概念、诉诸思考的表意期,最后才是以音标表达意义的表音期(Gelb,文字: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