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
- 许进雄
- 1103字
- 2024-11-03 00:03:53
书写的材料:竹简
导致中国独特书写方向的原因应是书写的材料。任何有干燥平面的东西都可以书写,土石、布帛、树皮等都可以利用。但从几方面看,影响中国书写方向习惯的是竹简,而且起码从商代起已是如此(钱存训,文书:90,174—175)。但因竹子易于腐化,难于地下保存,我们才不易见到其痕迹。上文提到《尚书·多士》中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册、典都是表达用竹简编成的书册。甲骨文的“册”字,作许多根长短不齐的竹简,用绳索编缀在一起成为书册的样子()(图1.14)。“典”字则用以表示重要的典籍,不是日常的记录,故呈现恭敬地以双手捧着的样子()。
竹子现今不是华北常见的植物。但在距今3000年以前的几千年间,华北的气候要较今日温暖而湿润,竹子并不难生长。以竹子当书写的材料有价廉、易于制作、耐用等多种好处。只要把竹子劈成长条稍为加工就可得到平坦而可书写的表面(钱存训,文书:104),再在火焰上炙干,就易于着墨而不易朽蠹。在窄长的表面上由上而下纵向的书写形式,远较横向左右的书写方便得多。因为横着书写,竹片背面的弯曲会妨害手势的运转和稳定。
甲骨文偶有横着书刻的词句。从后世的实例也可推测,商代有用木牍一类有宽广表面的材料书写。用毛笔蘸墨汁书写时,墨汁干燥缓慢。如果在可以书写多行的表面上写字,行列最理想是由左而右,手才不致脏污书迹。但是中国的习惯竟然是相反的由右而左。可能是由于时人主要用单行的竹简书写,写时左手拿着竹片,右手持笔,写完后以左手置放,因习惯由右至左一一排列,故而形成中国特有的书写习惯。竹片于编缀后可卷成一握,故以卷称书的篇幅。后来虽于纸上印刷,犹有以墨线隔间,就是保持片片竹简的古老传统。
由于修整后的竹片宽度有限,不但不能做多行的书写,文字也不便写得过于宽肥,因此文字的结构也自然往窄长的方向发展,以致不得不把有宽长身子的动物转向,让它们头朝上,四足悬空,尾巴在底下,如“马”“虎”“象”等字都是如此。从龟甲、兽骨上的贞卜文字已是如此安排,可以推断商代最普及的书写材料是竹简,不是木牍或布帛等有宽广表面的东西(图1.15)。以竹简书写不必预计长度,可以随时增加竹片的数量。用木牍就不易确定需用的宽度了。所以后来虽有了纸张,但因受限制于竹简宽度的古老传统,字形的结构也始终保持着往窄长发展的倾向。竹简一沾墨汁就擦不掉,而且宽度也不容划掉它而在旁边改正。如果写错了字,只有用刀把字迹削去重写一途。故于文字,“删”字以一把刀在书册之旁,以表达删削之义()。在纸张未普及前,书刀成为文士随身携带的必备文具,故东周时期的墓葬,铜削常常与书写的工具一起出土(孝感考训1976:6;湖南文管1957:96)(图1.12)。有人不明白其用途,才误会刀子是用来刻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