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华夏与百越

在黄河流域的华夏各部族不断融合、发展的时候,它和周围各部族的关系同时也在不断发展。其中的一支,就是被称为“百越”的南方氏族。

从很早的时候起,中国的南方就有人类生存。1958年,在广东韶关曲江马坝镇,发现了一具距今约12万年的不完整的人类头骨,这是迄今为止在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学者们将其命名为“马坝人”。1972年,在马坝人出土地点的两山之间,又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遗址,学者们称其为“石峡文化”。马坝人和石峡文化的发现,说明从远古以来,在粤北美丽的山水间就有人类繁衍不息。他们就是以后百越的祖先。

韶关马坝人遗址

和中原的华夏族相比,南方的百越民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他们不像华夏族那样吃熟食,而是吃不经烹饪的生食;他们也不像华夏族那样将头发盘起来用发簪别住,而是将头发披散下来,太长了就从中间割断;他们坐的时候不是曲着腿,而是盘起腿;他们还在身上或者额头上纹上图案。总之,一切的文化习俗都带着原始部落的痕迹,和已经讲究等级制度和吃饭穿衣、有了礼乐文字的华夏族大为不同。于是,和东方落后的部落民被称作“夷”,西方落后的部落民被称作“戎”,北方落后的部落民被称为“狄”一样,他们被华夏族称作“蛮”。这些称呼,说明了正在发展着的华夏族对周边民族的了解和认识,更说明了华夏族已经与这些周边民族建立起了实际的交往关系。

史书上所记载的华夏族和岭南百越的交往,大概开始于尧舜时期。据说,当唐尧在位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气候变暖的原因,中原地区洪水泛滥,“荡荡怀山襄陵”(《尚书·尧典》),很多年都不退却。这是鱼鳖猛兽恣肆横行的时候,生活在高处的人民尚可以掘穴而居,生活在低处的人民就只能在树上架巢居住,人民的生活可谓困苦极了。唐尧于是指派了一个名叫鲧的人来治水,鲧为了用土堵住水,不惜偷来了上帝的“息壤”,这是一种可以不断生长的土壤。可是,仍然没有用。鲧堵了这里,那里又决开了;堵了那里,这里又决开了。鲧日夜奔波,九年过去了,洪水依然不减,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时候舜代替了尧做天子,于是派人将鲧杀死在一个叫羽山的地方。

鲧死了,舜又用了他的儿子禹来治水。禹改变了鲧的策略,他不再用土去堵洪水,而是开挖河渠,引导水流到大河之中,再由大河注入大海。这个方法很有效果,经过13年的千辛万苦之后,水患终于平定了。按照《吕氏春秋》的说法,为了勘察河道,禹靠着两条腿,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向东走到了海边,向西走到了三危之国,向北走到了犬戎国,向南走到了羽人裸民之乡。这样,当治水告成的时候,国家的范围也同时大大地扩张了,“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庾、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交趾,按照一般的理解,就是指南方的百越民族。之所以叫做交趾,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解释。有一种观点认为可能是由于长期的劳作,以及气候湿热的缘故,这里人民的腿普遍都有些罗圈,所以叫做交趾,但这也只是猜测而已。

汉画像石大禹治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