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抽搐治疗原理与临床应用
- 黄雄等主编
- 2268字
- 2023-09-22 12:52:30
第三节 电抽搐治疗现状
1940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Kaninowaky几经周折把电抽搐治疗方法传到了美国,同年他受雇于纽约州立精神病研究院,并在该研究院与其他同事正式对病人开展电抽搐治疗工作。几个月以后,他的同事Douglas Golkman医生发明了非优势单侧电抽搐治疗机,并在美国精神病学年会期间进行了演示(Fink,1987)。由于上述这些精神病学家的努力,加上他们所在的工作单位美国纽约州立精神病研究院的学术威望,所以这项新的治疗方法很快就在美国广泛应用,并成为美国精神病学界关心的热点。在当时来说,由于这项新的治疗技术相对安全、有效和实施简便,因此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得到了扶持和发展。正如Fink(1979)所指出的,电抽搐治疗带来了精神病学史无前例的乐观治疗前景,在精神病学治疗史上,它的治疗作用是疟疾发热疗法(1917)、睡眠疗法(1932)、胰岛素昏迷疗法(1933)和精神外科治疗(1935)等所不能及的。由于电抽搐治疗的疗效和优点,所以在美国精神病学界临床曾一度受到了重视,使用较多,并不断加以改良,同时亦逐渐传到了欧洲、北美和世界其他国家,对精神病的治疗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
随着新的精神药物不断出现,尤其是1958年在临床开始使用丙咪嗪治疗抑郁症以来,电抽搐治疗的发展受制于精神药物的发展而有所升降,如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所于1975年、1980年和1986年对全国的一项调查分析显示,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电抽搐治疗在临床的使用逐步下降(Tompson等),1986年接受电抽搐治疗的病人为36 558例,比1975年的58 667例少,但比1980年接受治疗的病例数31 554例又有所增加。又如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对1988—1989年的调查资料分析发现(Hermann等,1995),有102名精神科医生报告在此前一个月内对4 398名病人实施了电抽搐治疗,从这个数据可以推断,估计每年每万人口中约有4.9名病人接受电抽搐治疗,比美国精神病学协会1979年估计的4.44人/万人有所增加,这一年(1995)在美国约有10万名病人接受了电抽搐治疗。
尽管电抽搐治疗在临床上已应用几十年,但正如上所述,它在国外的应用情况是起起伏伏的,并出现过减退的现象。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电休克杂志》的创立者Fink教授曾对英国(包括英伦三岛)和美国有关改良电抽搐治疗的现状和历史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和评估(2007)。他在文章里指出,在美国,目前电抽搐治疗的应用不均衡,主要是在医学院及大的专科医院应用,包括一些私立医院,但治疗的病人主要是门诊病人,社区的病人接受治疗者很少,同时由于设备过期和操作规程不规范而出现一些不良的后果。另外,电抽搐治疗操作者所接受的教育和培训有限,没有进行标准的资格认证,缺少操作经验。尽管1975年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已成立一个特别小组和制定相应的治疗指南来支持电抽搐治疗工作,但之后的几次调查结果仍然发现了不少问题,包括对治疗的推广不够、设备陈旧、操作不规范和没有认真进行资格认证等。英国则从1980年开始,整整花了25年的时间多次对电抽搐治疗进行较全面、系统的调查、审查和相关的整顿。英国皇家精神病学会(RCP)还先后制定电抽搐治疗的指南(1989),建立了电抽搐治疗认证委员会(ECTAS)并制订了相关计划,并且每3年一个周期对每一个设有电抽搐治疗的医疗机构进行审查、考核和评估,经过多年的努力才使得这项治疗工作得以不断开展。
电抽搐治疗目前在全世界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使用,只不过是使用的广度、频率以及操作指南的制定、教育培训及认证审查的程度不同而已。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世界约有100万~200万病人接受这项治疗,在一定的时间内,想以药物来完全取代这项治疗方法恐怕还是不大可能。
我国开展电抽搐治疗始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当时首先开展这项治疗技术的有广州市立精神病院(现广州市精神病医院前身)和华东精神病防治院(现南京脑科医院前身),以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被推广应用。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电抽搐治疗的发展也时起时落,甚至受到批评,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把电抽搐治疗说成是对病人的“刑罚”,并受到严厉的批判。文化大革命后,随着针灸和电针治疗的兴起,电抽搐治疗又不断得到应用。由于精神药物的不断涌现,电抽搐治疗则变成继药物治疗失效后的选择治疗方法,这种状况与国外相类似。
我国使用的电抽搐治疗仪最初来自国外,以后国内一些精神病医生及精神卫生机构相继自行研制了一些电抽搐治疗仪,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更为多见,并在这个基础上改用电针作为电极,穴位作为电极放置处,通过强刺激引起抽搐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治疗方法受到美国精神科学会重视,并于1986年先后两次在美国的《抽搐治疗杂志》发表了论评,两篇论评对我国的电针抽搐治疗给予很高的评价,认为这种创新对进一步研究电抽搐治疗的机理和改进有重要意义。在电针抽搐治疗方面,四川省绵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在20世纪80年代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而在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改良电休克治疗)方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在临床、科研、基层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及推广该治疗方法方面均做了不少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中国最早建立的广州市精神病医院于1948年便开始了电抽搐治疗,并于1998年从美国引进第一台电抽搐治疗仪,同年正式成立改良性电抽搐治疗技术指导小组,并制定了MECT治疗室的工作制度和各类人员的职责及MECT操作规程,对所有上岗人员均进行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其中有两名医生还到美国接受MECT培训,获得了资格证书。2001年,该技术指导小组起草了《广东省精神科电抽搐治疗规范》(试行),编写了广东省改良性电抽搐治疗培训教材。自改良性电抽搐治疗开展以来,该治疗室已有3万多人次接受了治疗,有60多名国内精神科医生在此进修和接受培训,其治疗室的设备及技术方面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国内仅有的几家MECT培训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