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诗快车道:网络诗歌发展简述

一、新媒体的出现

当20世纪90年代中国诗坛处于一片沉寂状态,诗人们在边缘化的角色认同里踽踽独行时,互联网恰逢其时地闯入了中国文化地盘。互联网的价廉、快速与网络文学作品发表的低门槛性,将人们堆砌文字的创作冲动与发表欲念重新勾起,仿佛在一夜之间,中国大地上冒出了数不清的诗人,他们在网络提供的数字化空间里,利用BBS的特殊窗口,粘贴 “发表” 自己的分行文字,并同网上的文朋诗友相互 “短兵相接”,如切如磋,迅速及时地探讨诗歌技艺,交流写作心得。当诗歌遇到网络,诗歌借助网络的平台而走出低迷状态,重现创作热潮,这已经成为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诗坛一件最令人欢欣鼓舞的大事,正如诗人伊沙所说:“诗人在诗歌网站出没确已构成世纪之交最具新鲜亮点的一大风景。”[1]网络诗歌的如期出现与极度火爆,令所有对此前中国新诗感到失望甚至失去信心的人们眼前一亮。在互联网出现之后,中国新诗的发展似乎进入了一条快车道,新人、新作如潮水一般不断涌现出来。

回顾中文网络诗歌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网络汉语诗歌最早出现的时间应该是1991年,留学国外的王笑飞创办了海外中文诗歌通讯网(chpoem-1listerv.acsu.buffal.edu);1993年10月,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方舟子在互联网中文新闻组(alt.chinese.text)上陆续张贴他的诗集《最后的语言》,但当时引起的反响并不大;1994年2月,方舟子、古平等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文学网络刊物——《新语丝》(http://www.xys.org);诗阳、鲁鸣于1995年3月创办了网络中文诗刊《橄榄树》(http://www.rpi.edu/~cheny6/)。1997年伊始,《橄榄树》改为文学刊物,以诗歌诗评为主,不再是纯诗歌刊物。国内第一家网上诗刊是1999年1月出现在“重庆文学”站上的《界限》,它力推重庆及海外汉语诗歌精品,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2001年以后,网络诗歌论坛便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纷纷占据了互联网的虚拟空间,给中国新诗界带来了许多新的气象。

网络是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媒介,这种传播媒介与诗歌的联姻,已经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中国新诗的群落分布,改变中国诗人的诗学观念,从而有可能引发中国诗歌书写的深度变革。对于网络诗歌的出现与繁兴,许多学者都是持乐观和肯定态度的,吴思敬先生指出:“诗歌传播新媒体的出现,是诗歌传播史上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在改变着诗歌创作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诗人书写与思维的方式,并直接与间接地改变着当代诗歌的形态。”[3]王本朝先生也认为:“网络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事物,具有文学史的意义。”[4]网络诗歌的大量涌现,是近百年来中国新诗史上的重要事件,理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对之进行学理化的探讨与研究,对于认清中国当代的诗歌发展状况,了解当下中国诗人的存在境遇与创作心态来说是意义非凡的。

在网络诗歌的强势风暴之下,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诗人栖落在各自创建或者熟悉的网站上,将自己的诗歌作品和诗学观念公之于众,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下诗歌流派构成与风格特征的方便而有效的窗口。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与传播的网络诗歌,成为了中国新诗在新世纪的重要存在与表现形态。

二、中国新诗:从民间到网络

民间写作与主流诗坛的分立而治、各显其能,是中国当代诗歌创作领域的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这也促成了民间诗歌发表与传播渠道的不断开辟,诗歌民刊正是在这种基础上应运而生的。20世纪60、70年代,当官方对那种取缔个性、大量使用公共意象的“古典加民歌”的诗歌样式极力推崇的时候,“前朦胧”诗人多多、芒克和食指等,却作为一股民间的力量,在默默进行着追求个性、表达自我的潜在写作。朦胧诗派代表诗人北岛、舒婷、顾城等最早是作为民间诗人出现的,他们的作品也与当时的主流诗潮不相符合,在被正规刊物采纳和诗坛认可之前,最初也是大量刊登在他们自办的民刊《今天》上。《今天》从创办到停刊前后历时两年(1978年12月23日——1980年12月底),出版刊物共9期,全部为油印文字。在刊物上发表诗作的诗人除前面三位外,还有芒克、白魔(多多)、杨炼、江河、白夜、小青、方含等。

进入新时期以后,尽管诗歌创作的环境较之文革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正规刊物所能发表的诗歌相当有限,而且这些刊物的用稿制度还存在很多缺陷,正如徐敬亚指出的那样:“有一点我一直耿耿于怀——严明的编辑、选拔,严明的单一发表,大诗人小诗人名诗人关系诗人……什么省市地县刊物等级云云杂杂,把艺术平等竞争的圣殿搞得森森有秩、固若金汤”[5]。各种刊物形成了各自的圈子,许多有才华有开拓精神的青年诗人被排挤在外,这样,他们对官方的正式刊物逐渐产生了怀疑,失去了信心,只能借助民间的力量,通过自办民刊来发表和传播自己的诗歌作品,“朦胧诗后,这种对公开刊物的不自信,以一场局外的艺术大循环的民间形式出现了:巨量的自印诗集废弃了先进的文字流通形式旁若无人地自生自灭起来”[6]。在徐敬亚、孟浪、曹长青、吕品贵等人于1988 年编辑出版的《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1986—1988》 一书里,我们看到了民间刊物的集体亮相和民间诗人浮出水面,对这中间的许多诗歌派别和代表诗人诗作,我们至今都还记忆犹新。比如 “非非主义” 的代表诗人杨黎、周伦佑、何小竹以及他们的铅印刊物 《非非》、《非非评论》,“他们” 文学社的代表诗人韩东、于坚、小海及其自办刊物 《他们》,海上诗派的陈东东、默默、王寅以及著名民刊 《海上》、《大陆》 等,莽汉主义的李亚伟、万夏以及他们的刊物 《现代诗》、《中国当代实验诗歌》 等。

然而,到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中国社会的经济转型,商业化大潮在中国大地上席卷而来,中国新诗也受到了商业化的重大冲击,刚刚显露万千风采和无限活力的民间诗歌力量又一次消沉下去,不少诗人从诗歌创作的领地纷纷出逃,踏入商海劈波斩浪,诗歌的阵地已严重不保。

网络拯救了处于颓废之中的中国新诗,网络无限敞开的空间、自由自在的发表方式和交流方式以及迅捷便利的传播特性,都给中国新诗的发展重新注入了活力与增长素。网络使民间的诗歌力量再度浮出水面,中国新诗的舞台从民间搬演到网络上来。一些较有影响的诗歌网站,例如重庆李元胜的《界限》、江苏韩东、乌青与四川何小竹、杨黎的《橡皮》、广西桂林刘春的《扬子鳄》、广东凡斯的《原创性写作》、河南森子的《阵地》、广东茂名晓音的《女子诗报》、贵州梦亦菲的《零点》、北京桑克与广东莱耳、白玉苦瓜的《诗生活》、北京灵石的《灵石岛》、福建康城的《甜卡车》、四川野川的《三台文学网》、四川绵阳范培的《终点》、湖南吕叶的《锋刃》、上海小鱼儿的《诗歌报》、四川德阳刘泽球的《存在》、河南简单的《外省》、河南安阳石破天的《诗先锋》、福建厦门李可可的《中国诗人》、陕西西安伊沙的《唐》、北京周瓒的《翼》、北京沈浩波、南人的《诗江湖》、北京安琪、谯达摩等人的《第三条道路》、广东深圳七星宝剑的《中华文学网》等,都集聚了许多有潜力的民间诗人,他们以网络这个特殊的场所为基地,不断提高写作技巧,持续发表自己的诗歌作品,从而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网络也是各种民间诗歌团体、诗歌流派的集散地,“甚而可以说,有多少诗歌网站就有多少网络诗歌流派”[7]。而各个诗歌网站所推出的网刊正在逐渐取代过去自费印刷的纸刊,成为民间刊物的新的表现形式。

三、网络诗歌发展的几个阶段

十年来的网络诗歌发展经历了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值得回味的事项和特征。江非将这十年来的网络诗歌传承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早期的BBS时期(1999年以前)、大量的论坛时期(2000—2004年)、综合网站时期(2005—2006年)、网站专栏时期(2006—2007年)和现在的博客时期(2005年至今)”[8],江非理出的脉络大致是清晰的,我只是对将早期的BBS时期划为一个阶段存有异议。我觉得,这个阶段是电子公告版时期,网络与诗歌的联姻关系并没挑明,算作网络诗歌的发展阶段稍微有些勉强,而且如今大学校园网站上仍保留着BBS论坛,它是大学生们交流情感、表露心声的最重要的舞台,只不过大学论坛的封闭性和局限性一定程度上妨碍了BBS与外界的正常交流。因此,我倾向于将网络诗歌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网站—论坛时期(2000—2006年)、网刊—专栏时期(2004—2007年)、博客时期(2005年至今)。

诗歌网站与诗歌论坛的出现究竟谁先谁后,这好像是一个不好作出准确回答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将大型门户网站上开设的诗歌栏目算作诗歌论坛的话,那么很显然,诗歌论坛是在诗歌网站之前诞生的。不过,当诗歌作为一种文体形式在网络之中独立出来的时候,诗歌网站与诗歌论坛的创建与发展机会是同步的。这里以诗歌报网站和论坛为例加以说明。以诗歌报网站创业者之一的石生为例,“诗歌报网站是2000年5月份建立的,一开始的名字叫 ‘中华诗歌报’,只是站长小鱼儿的一个个人网站。”[9]诗歌报论坛也几乎创建于这个时期,最早主持这个论坛的版主除了站长小鱼儿外,还有石生、石破天、见闻、兰逸尘、花语、梦亦非等。也许是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初期投身于网络诗歌论坛与网站的诗人们,早晚混迹于此,甚至通宵达旦、足不出户,简直到了废寝忘食、乐以忘忧的地步。诗歌网站与论坛在世纪之初的火爆,与当时人们面对网络这个新媒体给诗歌创作与流传带来诸多便利的新气象是不无关系的,正因为网络上发表随意,讨论及时,修改方便,这与传统诗歌写作与发表相比,存在巨大差异。网络的诸多优势带给触网的诗人们无限的魅惑和强烈的新奇,无论是网站与论坛的版主,还是发帖回帖的网民,都对诗歌网站和论坛充满了好感与热情,他们共同催生了网络诗歌的兴旺局面。在网站—论坛时期,比较有影响的网站与论坛有 “界限”、“诗生活”、“灵石岛”、“诗歌报”、“中国诗人”、“扬子鳄”、“诗江湖”等。这其中有专门性的网站,如 “灵石岛”,专为收罗和刊载古今中外诗歌诗论,并不设立创评互动的诗歌论坛。有专门性的论坛,如 “扬子鳄”、“诗江湖”等,只有一个供大家交流、争辩的诗歌创评互动场域,没有静态的网站设置。而多数是论坛与网站的合一体,如 “诗生活”、“诗歌报”、“中国诗人” 等。

如前所述,诗歌论坛与网站的火爆,倚靠的是诗人们对网络诗歌有别于传统诗歌的发表与传播方式而激起的极大热情,诗人与网络的亲密接触,使这股网络诗歌热潮借助论坛的特殊阵地而波滚浪涌,风生水起。不过,随着人们热情的消减,网络诗歌论坛逐步走向低落期。再者,由于担任论坛版主的诗人们在网上回帖评品大多是从事的义务劳动,大量的脑力投入和精神损耗也促使他们不得不选择适可而止,版主热情的退化和人员的缩编,也影响了诗歌网站与论坛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随着论坛主帖的不断增多,网络诗歌的阅读也日益显得困难,精华旧帖的保存也被迫提到议事日程。种种情形的出现,迫使网络诗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就是网刊—专栏时期。大约在2004年前后,“诗生活”、“诗歌报”、“扬子鳄”、“中国诗人”、“诗江湖”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网刊。一些诗歌网站和论坛也纷纷设立了诗人和诗评家专栏。以“诗生活”为例,诗人专栏早在2000年就开始设立,到2004年后走向大规模化,截止2009年12月,“诗生活”共开诗人专栏647个,诗评家专栏52个,这是众多诗歌网站中阵容最强大的网络诗歌群体。如果说“诗生活”的专栏开设体现为兼容并包的原则的话,那么其他一些网站和论坛的专栏则是走趣味相投的路线。比如“诗江湖”,这个下半身写作的大本营,其专栏诗人包括伊沙、沈浩波、尹丽川、李红旗、南人、朵渔、春树、李师江、巫昂、巫女琴丝等,他们的创作理念是大致相近的,口语和下半身成为其重要的诗学关键词。

博客是英语Blog的音译,Blog为Weblog的简缩形式,原意是“网络日志”。它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见百度百科“博客”,http://baike.baidu.com/view/1509.htm)。”从2000年起,Blog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互联网的空间,但因当时的中国民众对网络这个新生事物尚处初识阶段,博客的意义和作用并不为人们所懂。直到2004年木子美事件出现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博客的重要性。新浪、网易、搜狐、腾讯等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启动博客工程,招揽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前来主站,以增加网站的文化品位、人气指数和点击率。诗歌博客的创建也在这个时期蔚然成风。目前,许多成名和尚未成名的诗人都建有属于自己的博客主页,作为发表诗作、迎候朋友、切磋诗艺的一个私人空间。在一定意义上,诗歌博客是此前的诗歌网站与诗歌论坛的简缩版,也就是说,它兼具网站与论坛的若干功能,但它的承载空间比论坛和网站要小得多。每个博客主人都是这个小型论坛与网站的当然版主,行使着发帖、回帖、链接等职权。一些门户网站上的博客,比如新浪博客,还设置有“发纸条”、“加关注”、“收邮件”等多种功能,使博主进入这个空间后,不只是发主贴和作回复,还能从事多项事务,获得更多的情趣与信息。

新世纪10年来的网络诗歌大体经过了上述三个发展阶段,不过现在看来,网络诗歌的历史使命似乎不会在短时间结束。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网络诗歌还将出现新的面貌,展露新的美学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