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一绝:叶氏中医歌诀及医案录
- 叶树原 叶欣欣
- 8字
- 2023-07-14 19:56:53
上编 叶氏中医歌诀
一、中医基础歌诀
1.病因歌
(1)病因需察详,外感和内伤。
外感有六淫,又分阴和阳。
(2)阴邪寒湿锁,趋下凝重阻。
阳邪趋升窜,风暑加燥火。
【注解】
风寒暑湿燥火为外感六淫,风属阳邪,为百病之长,善行数变,动摇振掉;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性升散伤津耗气,多夹湿;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性寒凝,主痛,主收引拘急;湿为阴邪,其性黏滞,性趋下而重浊;燥为阳邪,其性急敛干涩,易伤肺;火为阳邪,为热之极,性炎上而伤阴津,易生风动血。
(3)内伤病,七情伤。喜伤心,气缓长。
怒伤肝,则气上。悲伤肺,气消亡。
惊恐伤肾气下乱。忧思伤脾气结凉。
暴怒伤阴血亏瘀。暴喜气散必伤阳。
饮食失常伤脾胃。虚劳心悸雀目障。
心宽性平病可去。何必计较命短长。
【注解】
内伤,亦有外因和内因之分。七情,为喜怒悲恐惊思忧,为外因。而内因则为饮食失常而至脾胃受损,聚湿生痰,终成气血生化不足而引发心悸、虚劳、浮肿、雀目。
2.阴阳歌
(1)阴为物质,血津汗精,主降主静。
阳为功能,机体反应,主动主升。
(2)阳盛则热汗如雨,阳虚则寒冷冰冰。
阴盛则寒夏如冬,阴虚则热潮热升。
(3)阴盛格阳阳浮外,此为真寒假热症。
阳盛格阴阴拒外,真热假寒要辨明。
(4)善补阳者阴求阳,阳得阴助化无穷。
善补阴者阳求阴,阴得阳升泉不终。
【注解】
对阴阳的理解,不必太过玄乎,用现代的名词解析,阴就是物质,指血、汗、津液、精液;阳,就是功能,指人的耐力、应激能力。临床上,阳盛则热,阴盛则寒。但应注意阳盛格阴所表现出来的寒象的真热假寒之象;同样,应注意阴盛格阳所表现出来的热象的真寒假热之象。
3.脉歌
(1)一呼一吸为一息,每分钟有十八息。
一息搏动有四次,七十二次要认识。
(2)小儿呼吸八至平,九伤十困要记清。
妇人较男稍微盛,经期孕脉滑而盈。
(3)三部是指寸关尺,九候均取轻中重。
每诊必满五十动,脉象告汝不言中。
(4)喜伤心脉虚沉中,思伤脾脉结涩同。
忧伤肺脉涩洪致,恐伤肾脉沉濡蒙。
怒伤肝脉弦数现,惊伤气脉乱而空。
稍事休息回常态,不算病态心从容。
(结脉,代脉)
(5)左手寸关尺,心肝肾摸清。
右手寸关尺,肺脾膀胱明。
(6)脉象分,二十八。
为纲脉,有六种。
浮沉迟,数虚实。
最常见,多常用。
浮数实,为阳脉。
沉迟虚,阴脉同。
阳浮脉,还有洪芤濡革散,
阴沉脉,尚加伏牢细其中。
阳数脉,还有滑动促疾脉,
阴迟脉,缓结涩脉一条龙。
阳实脉,不忘紧弦长等脉,
阴虚脉,短弱微代皆相同。
【注解】
所谓三部,是指寸关尺;所谓九候,是指在寸关尺的位置上均轻、中、重各取一次。这样,三乘三,得九,故曰九候。小儿每分钟的搏动与成人不同,婴儿为120~140次/分,5~6岁幼儿为90~100次/分。医生每次诊脉必满50动,必要时,延至第二、第三个50动。若小儿每一息超过10次,那病情就严重了。
二十八脉,第一就是平脉。所谓平脉,即平常人之脉、无病之脉。平脉有三个特点:一是有神,即脉象缓和有力,指力度;二是有胃(气),脉来从容,节律一致,指节律;三是有根,在尺脉沉取,仍从容不迫,应指有力,指弹性。
4.五脏歌和五行歌
(1)心歌
心属火,主神明,主脉血,体有型。
其华在面气血现,开窍于舌语言清。
与小肠,互表里,小肠失司心血凝。
(2)肝歌
肝属木,主两胁,肝藏血,主筋爪。
开窍目,主疏泄,肝经循行生殖器,
小腹乳头及两胁。
肝与胆,互表里,利胆能解肝郁结。
(3)脾歌
脾属土,主运化,主肌肉,脾统血。
喜燥恶湿易湿热,脾气得升精神悦。
脾与胃,互表里,脾胃差,生化绝。
(4)肺歌
肺属金,主表皮,司呼吸,肺主气。
主肃降,开窍鼻,与大肠,互表里。
大肠热结肺气燥,以肺论治治表皮。(皮肤病)
(5)肾歌
肾属水,肾藏精,
肾主骨,生脑髓。
肾主二便又主水。
发育不良肾气差,
先天之本肾气衰。
开窍耳,华在发,
与膀胱,互表里。
膀胱失约肾气虚,
腰之腑,在于肾。
齿为骨之余,齿脱肾气去。
(6)相克相生歌
A相互促进为相生,
相互制约为相克。
相克太过为相乘,
反克为相侮。
B.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注解】
五脏有五行所属,我们可以将相生相克原理运用于诊治之中。慢性肾炎为顽固性疾病,久病不愈,肾属水,我们可以利用金生水的原理,补肺气,打通上焦通道而治愈慢肾。又如牛皮癣(内不治喘,外不治癣),若以肺论治疗效往往欠佳,若利用土生金的原理,用归脾丸(汤)以治之,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5.三焦歌
呼吸循环心和肺,出胃佈胸谓上焦。
脾土主湿胃主燥,中焦运化少不了。
肝经膀胱为下焦,分别清浊水分漂。
肺喘胃胀水不利,通泉开窍通三焦。
【注解】
总体而言,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为上焦,消化系统为中焦,泌尿系统为下焦,打通三焦通道俗称通泉开窍法,临床上大有用场。如顽固性肺气肿、肺积水、肺性心、肝腹水、肠胃膨胀(气胀)、腹水、肾性浮肿,均可用打通三焦通道之法治之,疗效甚佳。
6.六经歌
手太阳阳明少阳经,小肠大肠三焦分清。
足太阳阳明少阳经,膀胱胃胆表腑分明。
手太阴少阴厥阴经,肺心心包卫气分证。
足太阴少阴厥阴经,脾肾肝病里脏血营。
【注解】
六经中,手有三阴三阳经,足也有三阴三阳经。阳经病,均为表证,腑证;阴经病,均为卫气营血之病,重证。
7.四诊八纲歌
(1)望闻问切为四诊,十望二闻眼鼻清。
十问三切手要定,医者父母心要诚。
(2)八纲阴阳为中宫,表里寒热变无穷。
虚实并无楚汉界,夹杂症候在其中。
[注解]
十问—“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二闻—闻气息,嗅气味。
十望——一望神色形态,二望肌肤,三望头部,四望颈项,五望胸腹,六望腰背,七望肢、爪、甲,八望排泄物,九望二阴,十望舌象。
三切——切肌肤,切局部,切脉。
八纲—阴阳,寒热,虚寒,表里。以阴阳为总纲。在诊病之中,往往八纲夹杂,并无简单的表证、寒证、热证等。
8.五字歌
(1)五劳歌
久视伤血速闭瞳,久卧伤气缓步中,
久坐伤肉摇手足,久立伤骨坐轻松,
久行伤筋找周公。
【注解】
伤及血气肉骨筋者,为之五劳。
(2)五色五味所入歌
色青味酸所属木,经入肝胆柔而通。
色赤味苦所属火,经入心来神从容。
色黄味甘所属土,经入脾胃好健中。
色白味辛所属金,经入肺肠痰结通。
色黑味咸所属水,经入肾水勿过龙。(过咸则伤肾)
【注解】
五色者,青、赤、黄、白、黑之为也;五味者,酸、苦、甘、辛、咸之为也。
(3)五迟五软歌
先天不足早产儿,立行发齿语皆迟。
加上后天营养欠,又发五软未可知。
头项手脚肌无力,速补脾肾为吾师。
参鹿杞芎苓附桂,地淮萸肉补骨脂。
【注解】
五迟者,指婴幼儿,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指婴幼儿头项手脚肌无力。治疗五迟五软,应从速补脾肾入手。有一验方甚效:人参,鹿茸,杞子,川芎,云苓,附子,肉桂,生地,淮山,山萸肉,补骨脂。
(4)五损歌
目先损者毒在心,腊梅连心不彷徨。
面发紫泡毒在肝,紫珠赤芍加大黄。
遍身如癣毒在脾,猪苓泽泻归脾汤。
眉毛落者毒在肺,石上柏煲猪肺汤。
脚底先穿毒在肾,血府逐瘀加金刚。
【注解】
金刚,金刚头,即菝葜也。五损者,指毒邪犯五脏。犯心者,用腊梅花、黄连治之;犯脾者,用猪苓、泽泻加归脾汤治之;犯肺者,用石上柏治之;犯肾者,用血府逐瘀汤加菝葜治之。
9.舌象歌
舌连脏腑有部位,脾胃居中尖心肺。
两边肝胆根为肾,五脏六腑便看齐。
舌苔厚腻知困湿,白寒黄热焦病危。
光苔伤津阴虚热,舌中皱裂伤脾胃。
舌有瘀点脏腑瘀,边有齿印阳气亏。
舌底静脉充盈黑,必有一病潜于体。
舌干苔裂色焦褐,'好境不再病归西。
【注解】
看舌象,五脏六腑之病已知八九,以部为言之:看舌尖知心肺,看舌边知肝胆,看舌中知脾胃,看舌根知肾膀胱。舌红为热,舌白为寒。苔白为寒,苔黄为热,舌苔黄腻为湿热并重,白腻味寒湿困脾。若苔白稍腻则为寒重于湿。如舌边有齿印则为阳气亏损,舌有瘀点则为脏腑病久而积瘀。舌中无苔(光苔)则为伤津阴尽,舌有皱裂为脾胃已伤。如舌干苔裂,颜色焦褐,则多为病危矣。
看舌象勿忘看舌底静脉,如舌底静脉瘀黑充盈,则说明体内循环受阻,必有一慢性病灶潜伏,须查清并及时医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