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中秋

  • 忆尘惜
  • 曦芫汐
  • 884字
  • 2024-01-13 23:22:32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团圆节”,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得此名。据说此夜月亮最大最圆最亮。

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中秋之夜饮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媳妇是日必返夫家,以寓圆满、吉庆之意。其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源自对天象的崇拜,由上古时代秋夕祭月演变而来。

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农历八月中旬,又是秋粮收获之际,人们为了答谢神祗的护佑而举行一系列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秋报”。

中秋时节,气温已凉未寒,天高气爽,月朗中天,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令。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褪去,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北宋时期,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千百年传承中几经流转变换,最终以“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成为今天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

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有赏月、祭月、吃月饼、吃甜薯、提灯笼、舞草龙、树中秋、砌宝塔等一系列的节庆活动。

中秋节的最大特征是将人与自然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天上。中秋节时正当农业丰收的季节,月饼和瓜果既是祭神媒介,也是人们庆祝丰收美好心情的具体象征。

人们在追求花好月圆美景的同时,加强了亲情关系,因此这一传统节日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价值,同时中秋节是一个团圆活泼的大节。

节日及其民俗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是某一时期政治政策、信仰文化、民间经济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不仅反映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思维模式和审美趣味,同时也是加深族群联系、延续民族文化的重要机制。

节日的流变和各种习俗符号的变化过程,对我们深入认识中华文化内涵、筑牢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