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古琴乐理之内容

“乐理”为音乐理论的简称,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音乐理论中的基础部分,即“基础乐理”,要解决的问题有声音的性质、记谱法、音乐的基本要素、音与音之间结合的基本规律等等。对于古琴乐理来说,同样要从古琴的记谱法、唱名法、乐器法等人手,并从中渗透乐理知识、视唱视奏等内容,从而更好地了解琴器、琴曲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掌握古琴乐理,对于古琴演奏、编曲、视奏、打谱甚至作曲都非常地重要。

二、古琴乐理之学习方法

1.与乐器法相结合

古琴乐器法包括古琴的材质及工艺、式样及琴铭、谱法特点、调弦定音之法、律制等相关内容。理论学习须与其相结合,了解其演奏法及功能性,才能将技术与文化、科学与艺术高度统一起来。可以说,了解古琴乐器法是我们学好古琴的第一步。

2.与唱名法相结合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采用固定与首调两种唱名法的。而初习古琴者,大部分会采用首调唱名法来学习,帮助自己更快更准确地找到琴曲的音调感与旋律感。但是一味按照首调唱名法来学习,会让很多琴友缺失固定音高的概念。比如很多琴友的演奏用琴只是把七根琴弦之间的音程关系校准而并没有将琴弦调在标准音高上(弹正调时散音五弦不在A上);又或者一场古琴独奏音乐会每位演奏者的演奏用琴调高都不尽相同。这些都是被我们忽视的问题。我们知道首调唱名的音高是要根据乐器的定弦和乐曲所选的调而定的,所以古琴一旦与其他乐器诸如箫、二胡等合奏时就会出现因调高不同而不协和的声音。再者,如果一个古琴作品中出现转调或离调的话,很多琴友就无从下手。所以,学习古琴乐理一定要理解并合理运用这两种唱名法。

3.与视唱听相结合

我们以往弹琴都是“照谱弹”,所谓“视”,即看、读、识谱。视谱要快且准,要抓住作品的结构、调式调性,从整体到局部,对谱面上的表情符号和音乐的线条等进行全面视谱。

“唱”,即歌唱曲谱,要做到音高、节奏准确,从中获得丰富的音乐语言和感性认知。歌唱出琴曲旋律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感,我们的内心才能有美的倾向并本能地指引我们的手指去靠近美的声音。通过唱谱,将美植入内心,让我们弹奏出的琴音既发乎自己的真心也能拨动听者的内心。

古琴的理论讲述还须与听觉训练相结合。《管子·地员篇》里云:“凡听徵,如负猪豕觉而骇。凡听羽,如鸣马在野。凡听宫,如牛鸣窌中。凡听商,如离群羊。凡听角,如雉登木以鸣,音疾以清。”可见每个调式都有其特点及风格,需要我们不断地聆听。如果一个习琴者可以用文字或语言来说明各种调式,却不能从听觉上区别,就不算真正理解中国民族音乐调式的内容。

所以,古琴理论的学习应与视唱听三者相结合。所有音乐,都是通过耳朵传到大脑的;所有音乐,都要以视唱练耳为基础。可以说,视唱练耳是可以辅助人们理解音乐的。

4.与琴曲相结合

现存最早的古琴谱是《碣石调·幽兰》(唐人手抄卷),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琴人整理出琴谱一百多部、琴曲达三千余首(包括发现的一些罕见的谱集),另有《琴谈》《琴赋》等理论著述一百五十余篇。这些资料成为我们研究琴曲、琴学的丰富宝藏。为了更真实地触摸琴史、更贴切地反映琴曲、更准确地研究琴论,我们学习音乐理论,必须与生动具体的古琴音乐作品相结合,一旦脱离音乐本身,即使抽象地背诵再多的乐理定义,都是没有意义的。

总的来说,古琴乐理的学习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进行。如果刚开始接触古琴,基础的乐理知识、乐器法还未掌握就从琴调琴律开始研究,很容易将自己绕晕在里面,从而对古琴理论知识望而却步,不入其门。

三、古琴乐理的重要性

笔者在古琴教学过程中发现,未经过专业音乐学习的习琴者往往在学琴初期对古琴的音准、节奏、节拍等方面的掌握相对薄弱。在演奏琴曲时也只是一味地记住弦序、徽位及旋律,一旦一个作品许久不弹,就很容易忘记。而对古琴调式调性、乐器法等理论知识更是云里雾里、一筹莫展。所以掌握并熟知古琴乐理是学习古琴的重要途径。现在越来越多的古琴爱好者意识到这一点,开始逐渐重视古琴乐理。许多古琴教育家在实际教学中也将古琴乐理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教学内容,可见其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