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语言的发展
蒋礼鸿曾经指出:“但凡要对某门学问进行研究,首先要获得有关这门学问的资料。”此句话指明了训诂学与目录学的关系
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春秋左传集解》
同为训释《春秋经》的著作,《左传》与《公羊传》《穀梁传》的侧重点不同,《左传》重在叙述史实
大约从东汉时代开始,对古书的注解从称“传”转而称“注”
“六经注我”是宋代的注疏思想
《水浒》第二回:“你托谁的势,要推病在家,安闲快乐。”又第三十三回:“依托妹子的势,要在青州横行。”这两例都把“势要”一词给点开了,实际上“势要”本为一词,表示是(有)权势、势力的意思,不能断开。以上点错的原因是不明词语含义
汉末著名学者,融合古文经与今文经两大学派的长处,世称“后郑”的是郑玄
古书注解在“征引历史资料”方面高诱《淮南子注》与裴松之《三国志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刘昭《续汉书注》有明显不同
《说文解字》首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
现在能看到《尔雅》最早的完整注本是郭璞《尔雅注》
《广雅疏证》所体现出来的王念孙最重要的学术观点是因声求义
《方言》卷三:“庸谓之松,转语也。”转语这一术语用来表示词在语音上的变化
《经传释词》的编写者是王引之
训诂学史上第一部以俚俗词语为研究对象著作是服虔《通俗文》
考据类训诂著作者著作对应有误的一项是颜师古《颜氏家训》
《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此句用的训诂方式是形训
“凡从某声者多(皆)有某义”“凡农声字皆训厚”“凡断声如瑕、蟹、骤等皆有赤色”。以上诸句是在揭示字的音义关系现象
语言在空间内的运动形成的差别形式是方言
《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晋诗》卷五陆机《与弟清河云》:“心存言宴,目想容辉。”又卷八曹據《答赵景猷》:“情存口咏,心忆目想。”可知句中“存”的意义是思、想
根据王念孙的说法,“终风且惠”“终窭且贫”“终和且平”中的“终”应解释为既
加点的词语不是偏译连文现象的是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以徂以存,犹以乱为治,以曩为暴,以故为今,以皆诂训义有反覆旁通,美恶不嫌同名。”(《尔雅注·释诂》)“徂、在,存也”条)是在论述反训现象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笺:“泮读为畔。畔,涯也。”
下列训释术语能够用来标示释词和诗词之间有音近或音同关系的是之言
《礼记·中庸》:“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郑注:“语犹说也。”“语”“说”的关系是同义词
故不能推车而及用的是“及”的本义
近现代训诂学界提出著名“二重证据法”(即用地下出土文物与传世文献相验证)”的学者是王国维
例句中的“仅”作差不多讲的有(1)山城仅百层(2)初守雎阳时,士卒仅万人。(3)家累仅三十口(4)自古贤人才士被谤议不能自明者,仅以百数(5)封章谏草,鲧委箱笥,仅逾百轴
例句使用了互文修辞手法的为(1)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2)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3)秦时明月汉时关(4)战城南,死郭北(5)故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古书注解产生于魏晋南北朝的有(1)《三国志注》(2)《国语注》(3)《庄子注》(4)《老子注》
加点词语是同义连言的是(1)大夫跋涉,我心则忧(2)白日常自于墙壁间窥闪,夜使干廉察诸曹(3)男女不淫,牛马选具
例句中的训诂方式使用了声训的是(1)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2)德者,得也(3)乾,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