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李善长和刘伯温竟然都干过这种事
- 开局教朱棣造反,被朱元璋偷听!
- 大明说书人
- 2026字
- 2023-04-24 18:00:19
“其实,如何快的办法,咱们依然还是可以进行倒推。”
周羽暗示地说道。
“倒推?”
“如何便倒推?”
“很简单,陛下要兴科举,是为了什么?”
“自然是要寻找那些治理朝政的人才,当然也需要和勋贵进行对抗。”
朱棣回答说道。
“那寻找治理朝政的人才,倒是相当方便的”。
“每个地方,都会有一些这些的人才,还是是可以直接拿来用的。”
“比如,每个官府的之中,都有一些师爷。”
周羽又提醒说道。
其实,在古代的很多地方的县衙。
都是流水的县令,铁打的师爷。
这些师爷,才是对基层最为了解的。
他们也是对于基层的治理和出力最多的。
有时候,上任的那些县令,根本就没有治理基层的能力。
无论什么事情,都会去请教这些我师爷。
这些师爷能力出众。
但是只有一个缺点。
那就是没有学籍身份,也没有地方上的势力。
所以也就一直当师爷了。
这是他们一生中,可以达到的最大的官职。
虽然他们地位很低,却是大明基层治理的主力军。
“师爷?不就是那些县令的助手吗?”
“这些人,都是一些粗鄙之人,他们做师爷还行,怎么能能再当官?”
一听到这些人,朱棣眼中,明显就有了一种鄙夷之色。
在有一些方面,他也是相当在乎进士之名的。
如果不是进士当上了官,那天下也不会服气的。
“你瞧不起那些师爷?”
“那就更加不应该跟我在一起了!”
“还是离开罢。”
周羽故作不耐烦地说道。
毕竟他现在是乞丐的身份,还不如那些师爷。
而朱棣可笑的是,他瞧不起师爷,却又是对周羽相当认同。
听到这些,朱棣也不禁开始惭愧起来。
“周先生,是我失言了。”
“我只是觉得,那些师爷没有功名,即使是当了上了县令,那他们也没有让百官,让百姓服气的实力。”
“毕竟只有功名者,才能当官,这是几百年来的规矩了。”
朱棣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他的担心,也是不无道理的。
贸然提拔那些师爷,这只会让天下各个阶层的人不服。
他们也难以服众。
周羽自然早就料到了这个担心。
“既然没有功名,那就给他们一个功名嘛。”
周羽随口一说道。
“这还是简单的事情?”
“反正距离下次科举还有二年。”
“朝廷直接下一旨,让这些人来进京赶考,朝廷发教材,路费也报销。”
“让他们参加了科举,之后便可以获得功名了。”
朱棣被这简单的话一愣。
又是不禁苦笑一声。
是啊,自己刚才想得实在复杂。
让他们来赶考,直接从师爷之中,选拔出来一些有才之士。
然后这些人,也是具有治国的才能的。
那么朝廷也就不缺乏人才了。
“妙啊!妙!”
“给他们免费发一些儒家教材,给他们两年的时间学习。”
“然后强行要求他们来赶考,路费也报报销,这种福利,他们断然不会拒绝。”
朱棣又是猜想起来。
自古以来都是那些士人自愿自费来赶考。
如此事一成,那就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朝廷降旨命令来考试了。
这种先例,还没有开过。
不过虽然朝廷会花很多钱,所得到的回报也是巨大的。
看到赵四总算是明白了一些。
周羽也是欣慰地点点头。
其实,这种方式,在后世的华夏,也是出现过。
先工作,再进行研究生、博士,这些大有人在。
还有很多没有钱上大学的人,国家也为其提供补贴。
所以这个方式,虽然朝廷会花一些钱,但是回报也是巨大的。
首先这选拔出来了的人,就是可以直接用的。
不需要再专门进行过多的培养了。
虽然师爷的素质良莠不分。
但是经过科举的筛选后,就能选拔出来其中的那些有真正有才之人。
毕竟师爷要经常处理基层之事。
他们也需要认字,也需要熟读法律与儒家经典。
这些人,只是因为钱财不足,才难以去参加科考。
“说得没错。”
“再以道府比例进行选拔,那自然可以得到一批执政方面的人才。”
“如此,科举问题,便可以暂时解除。”
“不过,这种方法,也不可长久使用。”
“要想真的一直迁选出人才,大明的科举,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层次的变革。”
周羽又说道。
很明显,选拔师爷来进行科举,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
并不能一直用这种方法。
……
二楼。
“从地方上的师爷,来选拔治国人才?”
“此计真的可行?”
朱元璋在听到之后,也是不禁开始啧啧称奇起来。
他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如此大胆的猜想。
不过虽然大胆,实施起来,成本并不高,而且也可以立刻来施行。
“这些人,真的可以用来治国吗?”
朱标又想到。
“应该有用,之前,科举先出来选出的一些所谓才子,他们五谷不分、五体不勤,连最基层的常识都不懂,又如何治国。”
“而那些师爷,则是对于基层百姓最为了解的人。”
“若是有他们治国,倒是可以提出更加对百姓有利的政策了。”
朱元璋猜测地说道。
虽然他没有实施过。
但是如此想来,倒也是不可以。
“但就算如此,之前也没有这样的先例。”
“贸然实施,怕是会有危害,也会受到天下士子的反对。”
朱标还是有些担心。
“怎么没有先例?”
朱元璋倒是突然反问一句。
然后,他看着朱标的疑惑眼神,又补充地说道。
“当年李善长跟随我之前,就做了几年的地方师爷,现在不也成了韩国公了吗?”
“刘基曾经当过元朝的御史,但是后来他赋闲在家,当地百姓经常找他,他也算做过师爷的工作。”
“这二位大明支柱,不都有师爷的背景?”
“这……”
朱标听到此言,顿时哑口无言了。
那真要往这方面来算,确实是也可以这样说。
李善长和刘基,还都做过地方师爷方面的背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