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武艺高超却临战畏缩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但三国却有一位精通武术却阵前怯战的人,他就是魏文帝曹丕。曹丕生于战乱之际,从小就受父亲曹操教授弓箭和骑术,他曾在《典论》中说:“余时年五岁,上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六岁而知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建安二年(197),曹操在宛城(今河南南阳市)收降张绣,不久即发生叛乱。曹丕年方十岁,乘马逃脱,他的长兄曹昂、堂兄曹安民都死在乱军中。成年后曹丕喜欢狩猎,曾经“终日手获獐鹿九,雉兔三十”,并练就了左右开弓、箭不虚发的本领。

曹丕又学习击剑,拜了许多名师。汉末虎贲郎官王越善于剑术,闻名于洛阳,后来传艺给河南郡的史阿,曹丕跟随史阿学习,技术掌握得专精熟练。他在《典论》中提到,当时奋威将军邓展通晓五种兵刃,又能空手对付刀剑。曹丕曾和邓展讨论剑术,认为他学习击剑的方法不对,邓展很不服气,提出要和曹丕比试一下。这时大家饮酒尽兴,正在吃甘蔗,便以蔗杆代替长剑,下殿几次交锋,曹丕三次击中了邓展的手臂,左右的人见了大笑。邓展还要再来,曹丕知道他急于进攻,便卖了个破绽放他近身,然后闪躲后退,一下击中了邓展的额头,使众人吃了一惊。

曹丕年轻时还学习使用双戟,自以为没有对手,后来拜陈国袁敏为师,学会以单戟破双戟,对手都不知道他的招数是怎样使出来的。曹丕叹息道:“如果此前在狭路上遇到袁敏和他决斗,那就是死定了。”虽然没有上阵杀过敌人,缺乏实战的检验,但是以其自述来看,他的武艺高超,远非一般习武之人所能及。

这样的武林高手领兵作战会怎么样?曹丕亲自率军出征只有两次,即黄初五年(224)、六年(225)的两次“广陵之役”,结果却使人大跌眼镜,他虽然掌握着优势兵力,却不敢渡江与吴军交锋,灰溜溜地退下阵来。黄初五年(224)八月,曹丕率领大军出征,临行前大臣辛毗进行劝阻,却受到曹丕的拒绝与讥讽,说如果按照你的意见去做,岂不是要把敌寇留给子孙去消灭?此前魏国曾经三路发兵征吴,由于兵力分散,都未能够取得胜利。所以这次曹丕把军队集中为一路,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战场上形成绝对的优势,他的进兵路线选择从淮河入中渎水(今京杭大运河江北段)、至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市江都区)进入长江的途径,这是因为孙权和吴军主力屯驻在长江中游的武昌(今湖北鄂州市),广陵对面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建业(今江苏南京市)吴军较少,还在上回洞浦之役中折损了数千人,估计水军不会超过两万,是孙吴长江防线上最薄弱的地方。

另外,曹丕还认为以前三路征吴之所以失败,与自己远离战场、发出的指示不能及时到达前线有关。所以他这回要亲率大军出征,直接指挥作战。如其诏书所言:“临江授诸将方略。”曹丕想要统一南北,立下其父曹操未能完成的奇功。他还宣称要在江滨长期留驻,“吾今当征贼,欲守之积年。”又要在广陵修建宫殿,伺机发动进攻,若是没有机会就和大军在附近狩猎,曹丕把形势想得很轻松。“吾欲去江数里,筑宫室,往来其中,见贼可击之形,便出奇兵击之;若或未可,则当舒六军以游猎,飨赐军士。”

曹丕的大军开到广陵后,确实把对方的将士吓得够呛,“吴人大骇。”但曹丕到达江滨后见烟波浩渺,便心生畏惧。“时江水盛长,帝临望,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已经开始打退堂鼓了。后来他又乘船浮江,结果又遭遇飓风。“帝御龙舟,会暴风漂荡,几至覆没。”吴军根据将领徐盛提出的建议,用木料和芦席制造假的城楼、围墙,从建业的石头城到江乘县(今江苏南京市),一夜之间修建成功,这回反倒是魏军看了后信以为真,普遍产生恐惧。“魏人自江西望,甚惮之。”曹丕看了以后也大吃一惊,最后没有敢过江就下令撤退了。“文帝到广陵,望围愕然。弥漫数百里,而江水盛长,便引军退。”不过,魏军还是在广陵江畔驻扎了一段时间,看看能否把武昌的孙权主力吸引过来。但是孙权猜透了他们的心思,就是不到广陵来。曹丕等得心焦烦躁,大军驻扎空费粮草,渡江作战又没有那个胆量,从而进退两难。他写下一首诗来表达此时忐忑不安的心情:

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吹我东南行,南行至吴会。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在这首诗里,曹丕将留驻江畔的自己比喻为随风飘荡的浮云和身处异乡的“客子”,说此番征吴行动是时运不济,受到命运的支配。他不想在当地久留,希望早日回到熟悉的中原。《三国志集解》引赵一清评论说:“其心怯于吴人如此。”后来他也是这样做的。“大驾停住积日,吴王不至,帝乃旋师。”此前的豪言壮语和耀武扬威,转眼之间化成了泡影。尽管手下的兵马超过对方好几倍,曹丕还是没有敢渡江作战,以致被刘知几在《史通·探赜》中讽刺为“临戎不武”。

黄初六年(225)八月,曹丕再次率兵十余万征吴,十月到达广陵。这回却遇到了恶劣的天气,不得不撤退。“是岁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还。”曹丕在临走前又发了一番感慨,“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遂归。”曹丕撤退的那天夜里,吴将孙韶派遣自己的部将高寿带领敢死队五百人,在要道路口截击曹丕的车队,使曹丕大惊失色,虽然没有受到伤害,但被高寿等人缴获了随行的副车和羽盖,吴军胜利还师。

曹丕这两次大军征吴,劳师动众,靡费粮饷,却寸功未立,反映出他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