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弘雅园:马戛尔尼使团下榻的“国宾馆”

清朝定鼎北京以后,海淀一带的土地园林皆收归皇室。深谙“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这一道理的新统治者,开始了对这块土地的“文治”与归化。

康熙皇帝在明清华园遗址上修建了清代第一座皇家御园“畅春园”,并常在园中理政。为了听政方便,又在周边改造和新辟了一些附属园林,赏赐给他的儿子们居住。在勺园旧址重建的弘雅园即是其中的一处。

弘雅园建成之后,康熙亲题了匾额。乾隆年间,此园一度作过郑恭亲王积哈纳的府第。乾隆四十九年(1784)积哈纳去世,园子收归内务府,后供六部官员们上朝后退值休息。嘉庆六年,改称集贤院。

马戛尔尼

就在这不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弘雅园中发生过一件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走向的事情。

乾隆五十八年(1793),号称“日不落帝国”的英王乔治三世派遣 特 使 马 戛 尔 尼 (George Macartney)率团出使中国。马戛尔尼此次访华,名义上是为乾隆皇帝祝寿,实际意图是想修改通商章程和在北京派驻全权大使,以取得以往西方各国尚未能以武力或计谋获取的商业利益与外交特权,同时还谋求在宁波、天津等处互市。

马戛尔尼一行带着乔治三世给乾隆皇帝的亲笔信,乘坐英国当时最先进的军舰“狮子号”,于8月22日来到北京。此时适值乾隆帝避暑热河行宫,就被清政府安排在弘雅园小歇。弘雅园离乾隆听政的圆明园很近,便于在那里等候朝觐。

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就在等候乾隆皇帝接见期间发生了一场至今仍令人感慨唏嘘的“礼仪之争”。事情是这样的:

清政府要求马戛尔尼使团成员朝觐中国皇帝时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而马戛尔尼却坚持用觐见英王的行单腿下跪的吻手礼。正是这场“礼仪之争”使英方通过谈判方式建立中英贸易关系的尝试搁了浅。

当马戛尔尼终于得以在圆明园朝觐乾隆帝时,他此行的目的遭乾隆一口拒绝。理由即是乾隆后来在给英王的书信中所说的:“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觔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资并沾余润。”言下之意即是,我天朝什么都有,不需要从你英国进口什么,只因你们离不开我们的茶叶、瓷器、丝绸等,才在澳门设洋行特许经营。在信中,乾隆还警告英人不要再到浙江、天津等地贸易,否则必遭“驱逐出洋”。

马戛尔尼此行带来了英王给乾隆的贵重礼物,但乾隆并不在意,倒是对使团副使斯当东12岁的儿子小斯当东颇感兴趣。这个蓝眼黄发的小斯当东是使团的见习侍童,会讲汉语,那天在殿前能和乾隆随意交谈。乾隆一时龙颜大悦,拉着他的小手在龙膝上抚摩一番之后,欣然从腰带上解下一个槟榔荷包和一块翡翠赏赐给了他。意犹未尽的乾隆后来又送给他许多礼物。

然而,让乾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成人后当了英国下院议员的小斯当东后来竟然是极力主张对中国发动罪恶鸦片战争的重要人物。

其实在马戛尔尼使团之前,英国曾经有过一次来华经历。这是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在1986年第一次来中国时讲的故事:“约390年前,我的祖先伊丽莎白一世曾写信给中国万历皇帝,表示希望贵国皇帝考虑发展中英贸易。不过,特使在出使时发生了不幸,船在开往贵国的路上遇到了风暴,这封信始终没有送到。”

那封沉入大西洋海底的信件于1978年被打捞上来,后来由英国贸易大臣亲手交给了中国的外贸部长。

乾隆皇帝会见马戛尔尼使团时与小斯当东交谈(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绘)

尽管中英两国在历史上曾有这样一桩未能成功的交集,马戛尔尼使团还是作为历史上西方国家首次正式派遣的使团载入史册。作为他们落脚的弘雅园也就打下了历史的烙印。

马戛尔尼本人的日记和副使斯当东的回忆文字都谈到了弘雅园。从他们的描述看,园内“园径蜿蜒,小溪环一岛”,或仍有一点勺园的遗韵,而“堂厢环对,各为庭院”的建筑布局则已面目全非了。

马戛尔尼使团住宿弘雅园,似属小事,但在深谙北大校史的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看来,就“此中有深意”了。他在《燕园史话·弘雅园》一文中说:“回顾校园的过去,竟然在中外关系史上有这样一段插话,似乎是出人意料的,然而这只不过是个开端,更严重的事端还在后面。”

侯先生这里所说的“更严重的事端”,即是后来在集贤院里所发生的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相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