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目的和基本结构

鉴于《V.》《拍卖第49批》《葡萄园》和《性本恶》这四部小说的故事发生年代的连贯性、主题的相似性和相关性,以及情节模式的相同(都是以人物的追寻组织情节结构),本书以这四部小说为研究对象,结合叙事空间研究和空间批评理论,从空间的角度考察它们对战后美国社会的展现,深入分析品钦对空间问题的思考与小说社会政治主题之间的关联,以及作者在这些作品里采用的空间策略,以纠正以往研究对作品中的边缘群体的误读,弥补仅关注作品解构游戏而忽视其社会政治内涵的不足。

全书第一章根据《V.》的两条情节线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结构安排。首先,该章将从殖民地空间的角度分析斯坦西尔对V的追寻以及这部分故事的中心空间意象,以说明小说如何通过空间角度审视殖民主义的历史,解构欧洲中心主义的线性历史观,并质疑了现代主义的神话叙事。其次,分析城市空间的资本秩序、空间隔离和异化的问题,以此揭示小说第二条情节线对20世纪50年代纽约的展现,并不是评论者们所认为的多样性的狂欢。此外,还指出现代主义的神话系统也不能为城市空间提供有效的阐释框架,而应该从城市空间的资本秩序的角度加以考察,理解作者对后现代多样性的质疑。最后,针对以往研究把两条线索之间的联系看作是时间上的联系的观点,即现代世界是过去的熵化世界的加深,探讨它们的空间关系,即两条线索以苏伊士运河危机为背景汇聚于马耳他,暗示新的秩序即冷战秩序的形成。

全书第二章分析《拍卖第49批》里的女主人公俄狄帕试图通过建立内心秩序来把握现实的思维模式,其中所隐含的空间双重幻象,以及由此所折射出的该小说对现代主义向内转写作策略的反思。然后,结合战后美国社会的郊区化所导致的城市衰败和城市里种族和阶级的空间隔离问题,进一步探讨俄狄帕的思维方式所反映的中产阶级郊区的意识形态及这种意识形态如何导致俄狄帕对特里斯特罗代表的城市底层边缘群体的误读。最后,该章聚焦于特里斯特罗地下邮政系统,分析其作为反抗空间的有效性。

全书第三章探讨《葡萄园》如何从空间的角度展现在大众媒体的视觉文化浸染中的后现代美国社会、自由主义政治理想的衰退和保守主义的回归。鉴于以往研究在这部小说对大众媒体的态度和展现上的分歧,及对这部小说缺乏深度的时间上的批评,该章首先分析小说的空间化时间,指出它的深层原因是大众媒体记忆技术工业对记忆的外化所导致的过去与现在的断裂和空间性并存。其次,分析小说的两个主要人物以及围绕他们展开的第二条情节线,从大众媒体幻想空间的角度来说明小说如何通过这两个人物的设计进一步揭示了后现代社会的景观化问题。

全书第四章分析侦探小说《性本恶》。首先,通过比较这部小说与经典侦探小说和硬汉派侦探小说在对待故事空间问题上的异同,以说明这部小说对这两个侦探传统的改写,并分析这部小说如何借用硬汉派侦探小说的片段式情节,将之发展为真正的以认知图绘为目的的空间形式。其次,分析侦探调查案件过程中遭遇的城市的不可知,指出它与认知图绘并非互相矛盾,小说正是借此来揭示个体的局限性并强调社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