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准备脱稿讲话的正确姿势

要想脱稿讲话讲得好,首先要会正确地做好准备,将手上的“有形稿”转化为心中的“无形稿”。这样才能在众人面前脱口而出、侃侃而谈。

准备脱稿讲话,你的方式对吗?

脱稿讲话,将“有形稿”转化为“无形稿”,很多人的准备方式不正确,常见的错误准备方式是怎样的,正确的方式又应该怎么做呢?

两种错误的脱稿讲话准备方式

日常工作中,一般有两种常见的错误脱稿讲话准备方式:“裸讲”和“逐字逐句背稿”。

“裸讲”指讲话之前不做任何准备,完全靠现场发挥。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想到哪、说到哪,经常说的是流水账,这不能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有这样一句话:未经准备而站在听众面前讲话,无异于裸体示众;准备了一半,就等于只穿了一半的衣服。

有个经典案例,叫作“三个嗯,一个还有”。

举例:

小王所在单位每周五下午都要开例会,内容是每个人做本周工作总结。小王每次开会前都不做准备,会议开始后,才边听别人的内容边想自己的:“嗯,我本周写了一篇领导讲话,参与了创建专题会议的会务工作;嗯,还配合张老师做了支部民主生活会的一些准备工作;还有就是做了单位网站的更新。嗯,就这样了。”

“逐字逐句背稿”的情况比较常见,尤其是在重要场合,如果规定要脱稿讲话,一般人通常会先把稿子写下来,然后再去逐字逐句地背。这种准备方式,也不提倡,因为不保险。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年轻时,在议会发表演说,经常是逐字逐句地把稿子全部背下来。有一次,他背到一半,突然忘词了,无论怎么回忆都想不出来,站在讲台上急得张口结舌,满头大汗。背稿子,一来容易出错,二来显得不自然,加上现场什么状况都有可能发生,稍有变化就会影响讲话者的发挥。

准备脱稿讲话的正确姿势

“裸讲”和“逐字逐句背稿”都是错误的脱稿讲话准备方式,那什么才是正确的准备方式呢?答案是:按“点”准备。所谓的“点”,就是指讲话内容的核心思想和观点。按“点”准备,就是将脱稿讲话的内容,用浓缩的、简洁的,听众易于接受、讲话者易于理解记忆的关键字、词、句来进行提炼准备。

为什么要按“点”准备?按“点”准备的好处有哪些呢?

对于讲话者来说,按“点”准备能够帮助讲话者厘清讲话思路,想清楚自己到底要说什么?自己想说的核心思想和观点是什么?否则没法提炼。许多人脱稿讲话最大的问题,是搞不清楚自己到底要说什么,脑子里一锅粥、嘴里的话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按“点”准备就逼迫自己从头到尾对讲话内容进行梳理总结。此外,逐字逐句把讲话稿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件易事。如果充分梳理并理解讲话的核心思想和观点,背诵就成为一件轻松的事。因为那些都成为自然的内心表达,根本不需要去刻意记忆背诵了。

对于听众来说,讲话者按“点”准备,则意味着听起来更加轻松愉悦,更易于理解接受。现代社会,大家普遍信息过载,很难做到深度思考和长久思考,思想和注意力的碎片化非常严重。讲话者如果没有很清楚地把核心思想和观点表达出来,那么听众是懒于分析、难以理解的。所谓大道至简,很多时候,脱稿讲话就犹如一本书、一种思想体系、一个人的主张,可以或应该浓缩成一句话。比如,就像尼采的“我是太阳”、黑格尔的“存在即合理”、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还有2008年奥巴马参加美国总统大选的竞选口号“Yes,we can”一般,令人过耳不忘、印象深刻。

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有一次处室领导安排我给单位一把手写一篇讲话稿。接到任务后,我铆足了劲,想要好好表现。两天两夜,我几乎没太合眼,从翻阅业务资料,到学习中央和省里部门的工作要求,再到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逐字逐句地把稿子写好。心想,自己下这么大功夫,领导肯定会表扬几句。谁知道,稿子送到领导手上,对方却不太满意,说给他写讲话稿不需要逐字逐句地写,只要把核心要点列出提纲就好,逐字逐句写讲话稿会限制他的发挥。

事后,我按照领导的意见对讲话稿重新进行了梳理。这次很简单,把领导需要讲的核心意思变成了讲话提纲。交稿后,我特意去了会议现场,看领导的现场发挥。全程听完对方的脱稿讲话后,才觉得领导是真的水平高。他在现场基本脱稿,讲得头头是道,有观点思想,有案例故事,而且幽默生动、接地气。听完讲话之后,我心服口服。从那次以后,我养成了给领导写讲话稿的习惯,那就是在文字的押韵对称、尽善尽美方面,不去花过多的时间苦思冥想、精雕细琢,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把整篇讲话的核心要点、观点、思想用最简单的语言提炼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感觉自己再写领导讲话稿变得越来越轻松。此外,自己去某些场合讲话,也大多按照这种方式来准备,感觉效果很好,且基本做到了脱稿讲话。

怎样找到“点”?

知道了什么是“点”,也明白了其重要性,关键问题是“点”从哪里来?这是我们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怎样找到“点”?必须经过分析、列举、转化三个步骤。

分析:培养三种意识

分析是找“点”列提纲最基础的步骤。在某个场合,到底讲什么?讲话思路如何确定?这是困扰许多人脱稿讲话的难题。这个步骤如果能掌握好,自然就不会紧张。如何分析呢?需要讲话者培养三种意识:场合意识、角色意识、听众意识。

场合意识

讲话前要分析判断讲话场合是什么类型,不同类型的场合有不同的讲话要求。如果是工作场合,大家围绕某个话题开展讨论,这时候发言就要注意简洁、有条理、重点突出。简洁指的是长话短说,不啰唆;有条理指的是讲话有条有理,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分几个层次去说,让人一听就明白;然后在简洁、有条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把该讲的、想讲的说清楚、说到位。如果是社交场合,比如参加结婚典礼,此时讲话就要少讲道理、多说好话,可以适当开点玩笑,活跃现场气氛,让参与者轻松高兴。如果是商务场合,那就需要把工作场合和社交场合两者要求结合起来,既简洁、有条理、重点突出,又注意轻松愉悦,让现场不过于严肃、正式。只有对讲话场合的性质判断准确,才能把握好整个讲话的基调。

举例:

鲁迅有篇散文《立论》,讲一家人生了一个男孩,全家非常高兴。满月时,抱出来给客人看。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他得到一番感谢;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于是他收回几句恭维;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他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这个故事中,孩子满月是喜事,尽管做官发财都只是信口之言,但在这种喜庆场合,主人愿意听,而说孩子将来必死确是言之有据,却使主人反感。所以,说话要看场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角色意识

讲话时要分析讲话者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同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不同的角色对说话的要求又是不一样的。网络上曾经有过一个段子,虽然是玩笑,但其反映的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

举例:

说同样一个人,在下属面前是领导的角色,讲话可以说“我强调几句”;在领导面前又变成了下属的角色,讲话必须换成“我汇报几句”;在同级面前又变成了同事的角色,讲话可以说“我补充几句”。角色不同,说话的角度、语气、内容都会有不同的要求。

听众意识

讲话者要充分考虑听众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心理需求等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听众的想法和意愿,把讲话者的意图和听话者的需求结合统一起来,把话真正说到听众心里去。许多人脱稿讲话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换位思考,只关注自己的想法和说话内容,至于听众想不想听、愿不愿意听,统统不管。没有听众意识,就会讲非所需,“台上轰轰烈烈,台下昏昏欲睡”也就不足为怪了。

要做好找“点”列提纲的第一步“分析”,就必须具备场合意识、角色意识和听众意识,在综合三种意识的前提下,再来考虑讲话的内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三个意识不仅对于如何讲话有作用,对于我们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和习惯、更好地做人做事也有借鉴和帮助。

◇模拟场景

上级机关领导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要听取基层单位的工作汇报。作为汇报人要脱稿讲话,那该如何分析呢?

按三种意识进行分析:

一是场合意识。上级听汇报,这是正式场合,要整体考虑汇报的时间、汇报的框架内容等,在此基础上注意简洁、有条理、重点突出。一般情况下,上级听下级汇报,框架往往是“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三个部分。在这三个部分中,成绩既要讲全面,又要突出本地区、本部门的特色和亮点;讲问题既要谈主观,更要谈客观;讲下一步工作打算时,要结合存在的问题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能凸显汇报者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角色意识。汇报人在汇报中的角色是什么?如果是基层单位的一把手,那可以在谈工作时多谈自己的认识和思路,汇报相对宏观;如果是分管领导或部门领导,则需要多谈工作过程和细节,内容要相对微观。

三是听众意识。即上级领导想听什么,这需要认真思考或提前沟通了解,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汇报准备。如果是年终检查,那就要汇报全年的总体工作;若是专题汇报,那就需要在全面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汇报专题,而且要尽可能谈深谈透。

汇报人经过这样一番思考和分析,对讲话稿从整体基调到具体内容,从脉络结构到相关细节等各个方面,都会有通盘考虑和整体谋划,讲话就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了。

列举:找准讲话逻辑关系

完成找“点”的第一步“分析”之后,接下来就是第二步“列举”。所谓“列举”,就是把第一步分析得出来的结论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列,列出讲话提纲。

列举,首先是要尽可能地把能想到的讲话要点全部列出来,然后结合三种意识进行判断、筛选,接着用一定的逻辑关系,把散乱的要点串联起来,形成讲话提纲。在“列举”步骤中,最重要的是明确各个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这恰恰是许多人在脱稿讲话过程中最为欠缺的。比如前面提到的“三个嗯,一个还有”案例,其本质就是缺乏逻辑。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逻辑关系,可以在列举时运用。

时间逻辑关系

顾名思义,就是按照时间演变的自然顺序展开。时间逻辑关系是最容易让人理解和记忆的一种逻辑。著名诗人余光中在那首脍炙人口的作品《乡愁》里,就是按照“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样由远及近的时间顺序描绘了不同时期的思乡之情,用的就是时间逻辑关系。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再比如,前文讲“分析”的模拟场景中提到的,下级给上级汇报工作用的讲话框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这三个部分就是按照“过去+现在+将来”的时间逻辑关系展开的。

并列逻辑关系

并列逻辑关系指的是提纲内容相互并列,彼此互不隶属。比如在“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工作打算”框架中,整体是按照时间逻辑关系排列的。但在讲每个部分的内容时,比如成绩,可以谈业务、党建、队伍建设等;再比如下一步工作打算,可以谈如何抓业务、如何带队伍、如何搞宣传等,这些就属于并列逻辑关系。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关系

这指的是提纲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逐一展开。比如,在给其他人介绍本书时,我首先会讲自己经历过或听说过的一些例子,提出许多人在面临脱稿讲话时遇到的问题;接着会分析导致无法脱稿讲话的三种原因——心理层面不敢讲、思路层面不会讲、内容层面讲不好;最后介绍这本书分三篇,由浅入深、从易到难,通过“模拟场景+鲜活案例+口诀公式”,帮助读者解决上述问题。这番介绍就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展开的。

“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逻辑关系

这种逻辑关系也相当于“阐明意义—明确任务—提出措施”逻辑关系。许多领导在一些公开场合的讲话往往就是遵循这个思路。先说为什么要干,也就是阐明干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大家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然后是干什么,就是要明确任务,把具体要做的工作任务列出来;最后是怎么干,要通过强化保障、加强考核、完善机制、营造氛围等措施来推动工作落地。这就是“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的逻辑关系。

除了上述四种常用的逻辑关系外,还有“论点—论据—论证、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向何处去”等其他逻辑关系。需要提醒的是,同一篇讲话中的逻辑关系可能不止一种,讲话整体是一种关系,而讲话的每部分可能又是另外一种,彼此相互交叉。建议大家今后无论是看别人写文章还是听别人讲话,不能一看而过、一听了之,关键是要学会分析讲话内容所反映的逻辑关系,如果能把这种关系掌握了、摸清了,那脱稿讲话的基础就打好了。

转化:提炼关键字词句

前面介绍了找“点”的前两个步骤,分别是分析、列举,接下来是最后一个步骤——转化。

转化,就是把较长的、不便于记忆的讲话提纲进行简单化、易记化的处理。转化的作用,相当于报纸上的文章标题。读报时,读者不需要看文章内容,只要扫一眼文章标题,就能明白新闻的大致内容。所以说,转化相当于把列举出来的提纲进行压缩、加粗、放大,这样听众听起来才会易懂易记、印象深刻。

具体转化时要记住三句话:长句变短句,短句变成关键词,关键词变成关键字。将提纲尽可能地压缩、变短、变简单。

举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改进文风,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一是力求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二是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虚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三是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有新思路、新举措、新语言。

如果要把这段话记下来,估计难度会很大!但如果把上面这段话改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改进文风,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一要做到“简短精练”,二要做到“符合实际”,三要做到“坚持创新”。

相当于把三句话改成了三个词,这样记忆的难度明显降低。如果再改成: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强调改进文风,要做到“短实新”。相信绝大多数人肯定能快速地记住。这就是转化的作用,从繁到简,从句到词再到字,让人一听就懂、印象深刻。

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例子,如相声讲究“说学逗唱”,戏曲讲究“唱念做打”,中医讲究“望闻问切”,都是一个字表达很丰富的思想内容。为什么要转化呢?目的是为下一步记忆“点”做好准备。人的思维习惯就是越简单、越直接,越容易记忆。

举例:

十几年前,为了提高讲话能力,我参加过很多口才培训班。培训老师为了给学员创造上台练习讲话的机会,在课堂上会设计各种不同的发言环节,比如每次开场时都要学员上台做自我介绍,每次课程结束时要学员上台谈感受收获。有一次,某位学员谈的课堂感受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是这样说的:“听了今天的课,我感觉收获很大,具体来说可以总结成三个字叫作‘张学友’。‘张’,控制了紧张,通过三个小时连续五次上台讲话,我感觉自己的紧张感越来越低,之前一上台脸就红,现在感觉脸皮没那么薄了,脸不红了;‘学’,学到了好多知识点,尤其是控制紧张的四个方法,开场法、深呼吸法、转移法、物理控制法,我逐一尝试了,感觉很有效果;‘友’,交到了朋友,原先我以为只有自己讲话有问题,别人都比自己讲得好。今天来到现场,看到好多同病相怜的同学,大家在一起互相学习、彼此鼓励,让我感受到了友谊的温暖。”这位学员讲完之后,现场一片掌声。这位学员的话虽然过去了十几年,但现在我仍然印象深刻。

这里要说明的是,如果能总结出几个字,那自然很好,要是总结不出来,怎么办?当然也不要勉强,只要总结或提炼出“关键句或关键词”就可以。你去留心许多领导讲话时,经常会这么说:“今天我讲三句话”“这次我和大家交流四个词”……关键句和关键词相当于领导讲话稿中每个部分的标题。

找“点”的三个步骤——分析、列举、转化,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重要的是“分析和列举”这两步,分析到位了,把问题想清楚了,才能把讲话提纲列清楚、把讲话的思路理明白。做好分析和列举,转化就相对简单,就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三个步骤前面的工作做得越扎实,后面的步骤就越简单。

找到“点”之后怎么办?

带“点”上场

我发现许多人在上台讲话前会非常紧张,在背诵讲话内容后更是如此。将想讲的内容逐字逐句背诵好,相当于在脑子里装满了想要讲的东西,带着很沉重的思想“包袱”上台,这样做最大的风险是,可能还没有走到讲台、还没有正式开口,“包袱”就有可能把自己压趴下了。

所以,讲话之前应该轻装上阵,然后及时注意观察现场、外界的状况,对自己的讲话内容及时做相应调整,这样才能很好地适应场合的需要,才容易讲好、讲出彩。

带“点”上场有两个关键:一是把转化功夫做好,就是把想讲的内容转化成易于记忆的关键字、词、句,如果字、词、句能组合成类似于上文中“张学友”的案例,那么不仅是便于记忆,更有利于讲话效果的发挥;二是有些关键内容需要强行记忆,因为除了要记忆转化后的讲话提纲以及关键字、词、句之外,还有一些关键内容,比如,讲话中的重要事例、故事以及一些数据,那些能够支撑讲话论点的重要素材还需要强行记忆。

下面,介绍一个帮助你增强记忆的三步阅读法。

第一步是识读。即反复默读讲话稿,对稿子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把握讲话的要旨,掌握如数字、案例、名人名言等关键部分。

第二步是响读。即大声阅读。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样才能“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

第三步是情读。就是在充分理解讲话稿的基础上,带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来阅读,让自己通过阅读进入角色,更好地加深理解和增强记忆。

熟记稿子,一要用眼睛——识读,二要使口舌——响读,三要动心思——情读。只有做到整体综合的全方位记忆,才能让讲话稿深入大脑,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

逐“点”展开

站在讲台上、站在众人前,要想把脑子里的讲话“点”依次逐步展开讲清楚,关键是各个“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要理清,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整个讲话的结构要在脑海中构建起来。此外,还有一个关键环节,那就是高度重视试讲的作用。

所谓试讲,就是模仿真实场景提前进行讲话练习。

工作中很少有人试讲,一般人往往在“说什么”方面花了太多精力,但对“怎么说”却重视不够。比如,我们为领导写讲话稿,对稿子非常重视,重要的讲话要过好几道关口,需要层层把关。有时候为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尤其是遇到主要领导在重要场合使用的发言稿,往往会专门成立写作班子,写完之后,领导还会带着大家逐字逐句地审稿。但稿子写完后,领导现场讲的效果如何,却少有人问津。

举例:

多年前我们部门的一把手是工科出身,每次对讲话稿要求都很严,他本人也会逐字逐句地把关审核,确保不出问题。但每次他在主席台讲话时效果都很一般,稿子虽然文采飞扬,但现场讲得却是磕磕绊绊。与之相反,有的领导稿子虽然内容一般,但现场发挥得却很精彩,讲得头头是道,非常吸引人。

要想使脱稿讲话讲出彩,“怎么说”和“说什么”同样重要,而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经过“试讲”这个环节。“试讲”的好处很多,一来可以让讲话者进一步熟悉讲稿,厘清说话思路,不至于犯低级错误,比如把字读错音等。二来能将书面语转为口语,使讲话者语言更流畅。前面提到讲话稿看起来文采飞扬,但读出来却磕磕绊绊、效果不好,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讲话者忽略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书面语要求精准、规范、逻辑严密、句词讲究、表意准确,所以,读起来往往导致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缺乏交流感,大家听得昏昏欲睡、很容易思想抛锚。而口语则不一样,直抒胸臆、直接干脆、适合表达,就算某个词说得不是很精准,但意思一听就懂。

那书面语怎么改成口语呢?教你四个方法。

一是长话短说,长句改短句。讲话句子过长,结构过于复杂,会增加听众的理解难度,造成障碍。书面稿,一遍看不懂,可以回过头去再仔细看,但说话就不行了,没听懂不可能再说一遍。所以,说话尽量要用短句子,少用一些专业术语和怪癖词句,文言文之类也要尽量变成大白话。这里有个例子,古代有个书呆子,晚上睡觉被臭虫咬醒了,便对老婆说:“贤妻,速燃玉灯,为夫为毒虫所袭。”妻子听了莫名其妙,还以为他在说梦话,没理他。后来,他实在是熬不住了,不得不改口说:“老婆子,快点灯,我被臭虫咬啦。”

二是多用有画面感的句词。比如表现心情不安,书面语通常用“忐忑不安”,改成口语“心里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谈到羞耻,书面语用“满面羞惭”,改成口语“恨不得有个地洞钻进去”;谈到着急时,书面语用“心急如焚”,改成口语“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口语能让听众脑海里浮现相对应的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三是把抽象的词语具象化。法国哲学家阿兰说:“语句抽象总是糟糕的,你的句子里应放满石头、金属、桌子、椅子、动物、男人、女人。”应该尽量让你的词语贴近生活,具体、形象、生动起来,如果要讲一些乏味的理论,不妨先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件举例子。只有贴近生活的具象词汇,才能使听众以最快速度“融入”内心。而如何使讲话具象起来,关键是要更接地气,只有接地气了,讲话才能具象、具体。

四是多用双音节词和白话词。双音节的词,表述得相对慢一些,听的人来得及接受和思考,适合讲话时用。比如说“就在此时”不如改成“就在这个时候”,“此时”改成“这个时候”更加口语化。我们说“茅台酒”时往往不会说“今天我们喝茅台酒”,一般会说“今天我们喝茅台”,把“酒”字省略。再说“啤酒”的“啤”,本来是一个字“啤”,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在后面加个“酒”字,“今天我们喝啤酒”或是“今天我们喝啤的”,后面这个“的”字,相当于把单音节词双音节化了。

把书面语改成口语,不是说口语就比书面语好。口语也有自身弱点,那就是显得啰唆、俗气。如何使用书面语和口语,关键要看用到什么场合、讲给谁听。建议你在日常工作中多用“合金语体”。所谓合金语体,就是把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起来,既有书面语的规范严谨,又有口语的生动形象,把两者的优点融合起来。就好像铝合金,光是铝,虽然轻巧,但硬度不够;加入一点锰等硬金属,既显得轻巧,又符合硬度标准。“合金语体”用得最多的是广播电视主持人,他们的讲话语言既比较规范,又富有通俗性。建议你多留心一些民生类的电视节目,如记者跑街、说新闻、脱口秀等,这些节目的合金语体用的特别多。

试讲的四个关键环节

站着并大声试讲

很多人试讲时会坐在椅子上低声练习,不要这样做。建议你站着并大声试讲,尽可能夸张一些、放开一些,这样才能在正式场合打得开、收得住。许多人当众讲话首要的问题是音量过小、没有气势、缺乏激情,给人放不开的感觉。所以要通过试讲打开自己,打开身体、声音等,让自己全身心投入。

寻找试讲场所

试讲最好是在正式场所或与正式场所相似的地方进行,在正式场所试讲,讲话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如果没有机会进入正式场所,则可以找一个与其相似的环境。这样,讲话者会对讲话场所产生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从而在正式讲话时迅速进入状态。

寻找试讲听众

可以请自己的家人、朋友或同事现场聆听,并要求他们对你的试讲提出建议。比如,问他们是否能听明白讲话内容、语速是否快慢适中、逻辑是否清晰、论据是否有说服力、讲话时的表情和动作是否得当等。在试讲时,听众真实客观的建议远远要比赞扬重要。

确定最后的试讲时间

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最后一次试讲离正式讲话时间越近越好。比如,如果正式讲话安排在下午三点,那么你可以把最后一次试讲安排在当天午饭后,这样印象更深、效果更好。

此外,试讲过程中还要对讲话时间进行掌握和把控,要安排人员为讲话者计时,然后根据时间长短的需要,对讲话语速和内容进行相应调整。试讲时,要尽可能全程录音录像,使讲话者最直观地看到自己讲话时的表现。通过反复观看,不断地训练和调整,最终达到最佳效果。

举例:

外交部副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傅莹,在谈到自己是如何“炼”成新闻发言人时,提出了训练三步走:

第一步是牢记要点。尤其是发布稿中的核心内容要烂熟于心。她把新闻发布会的答问提纲一段一段地录在手机里,午饭后边散步边听,然后复述。针对一些出错率高的词汇和表述,下班后,她会找一个人少的公园,在角落对着一棵树重复多遍。同事们和她开玩笑,每次要换一棵树,别让那棵树厌烦得枯萎掉。

第二步是内容演练。就是由同事们围绕重点问题对她进行交叉提问。一般有两三名助手参加,他们记下口误或遗漏,逐一指正。

第三步是模拟演练。就是在发布会前的最后一两天,由团队布置一个模拟新闻发布会的场景,包括架设起一台摄像机,准备好需要使用的电脑,有人扮演主持人,有人当记者提问,还有人负责计时和记错。大家分工配合,严格按正式程序和方式进行,时间也是一个小时左右,基本接近发布会的强度。

本章要点总结

两种错误的脱稿讲话准备方式

“裸讲”和“逐字逐句背稿”。

正确的脱稿讲话准备方式

按“点”准备、带“点”上场、逐“点”展开。

什么是“点”?

“点”就是讲话内容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怎样找到“点”?

有分析、列举、转化三个步骤。

分析要具备场合意识、角色意识、听众意识三种意识。

列举要注意讲话逻辑关系,常见的有:时间逻辑关系,并列逻辑关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关系,“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逻辑关系,“论点—论据—论证”逻辑关系,“从哪里来—现在何处—向何处去”逻辑关系。

转化要提炼关键字、关键词和关键句。

找到“点”之后怎么办?

带“点”上场,关键是要增强记忆,采用三步阅读法:识读、响读、情读。

逐“点”展开,关键是要试讲,站着并大声试讲、寻找试讲场所、寻找试讲听众、确定最后的试讲时间。

试讲要善于运用“合金语体”,即把书面语和口语结合起来。

书面语怎么改成口语?一是长话短说,长句改短句;二是多用有画面感的句词;三是把抽象的词语具象化;四是多用双音节词和白话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