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津通识读本:社会心理学(中文版)
- (英)理查德·J.克里斯普
- 2502字
- 2023-03-20 16:08:01
序言
张建新
近些年来,各大出版社都相继出版了不少社会心理学的译著和编著。琳琅满目的著作极大丰富了我国社会心理学教学、研究与科普宣传的参考资源。当然,这也给读者带来了些许选择困难:应该选择哪一本用作教科书,哪一本当作参考读物呢?从外观上看,这些书的厚薄和开本大小彼此相差不小:有的书大开本,还很厚;有的书开本小,也很薄。显然,大多数读者都不会仅仅参照书的外观而做出抉择的。做出选择前,读者一定会翻开这些著作,首先去浏览它们的目录。但当你发现,这些书的内容目录在前后顺序和大致结构上其实也相差无几时,你的抉择就会变得愈发困难。当然,最后时刻,只能做出下面两种选择之一:一是干脆多买几本,相互对照着读;二是买厚不买薄。后一种选择暗含的假设是,厚书内容的叙述会更为细致与详实,其引述的文献会更为众多和新近。
因此,基于以上日常经验,当我收到译林出版社的邀请,为他们即将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读本写个小序时,着实很有些犹豫。特别是在翻看该书的目录后,我当时的感觉是,在众多社会心理学的书籍中,该书的出版只不过是又增加了一本几无差异的著作而已。但鉴于牛津通识读本一贯具有的良好口碑,我就迫使自己耐下心,翻读了该书的前两章内容。然而,翻读的结果却令我有些意外、有些惊喜,使之前出现的无差别感一扫而光。因此,我便一口气通读了这本不算厚的译著。意外和欣喜的理由可总结为两点:译著的翻译质量,以及原著作者对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整全把握和特色叙述,都令我印象深刻。
尽管本书是通识读本,但绝非是作者个人的心灵鸡汤式感悟。它毕竟是一本社会心理学著作,它所描述的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知识和成果,要十分讲究知识的普遍性。而科学著作的翻译首先要求译者做到准确与通顺,以成就“信”和“达”,容不得译者为刻意求“雅”而信马由缰,太过个人浓重的情绪色彩。以上述标准加以考量,本书译者就做到了“信”和“达”,而且做到了上乘水准。本书原著的内容并不高深隐晦,但要把它翻译得连贯通顺,像一个讲故事能手那般娓娓道来,让听者(读者)能够听懂且入情入理入味,却非易事。至于译者是否在“信”与“达”之上做到了“雅”,那就还请各位读者自己加以判断吧。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对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对讲述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的整体而贯通的叙事。心理学知识源远流长,各有脉络,自成一体,派别林立。因此,若总括观之,它就显得有些凌乱庞杂,远不如物理学那样逻辑地进步、整体地扩张,最终形成一个由公理和定理组成的严密科学知识体系。因此,心理学教科书的叙事方式,大多是将在学科知识的发展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某个门派理论及其实验验证结果,分门别类地累积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前后内容彼此关联性不很明显、逻辑贯通性不很突出的知识堆集。社会心理学范畴虽然没有一般心理学那样的广泛,但其知识体系也难免不给初学者留下“片段和跳跃”的印象。造成如此这般的结果,社会心理学教科书难辞其咎。其主因恐怕就在于,著作者头脑中的社会心理学还没有串联贯通起来,没能化成为一体的知识。然而,本书虽然不是大部头,但作者试图将社会心理学知识融会贯通起来的意图却十分明显。而且,在你通读完全书之后,就会知道,作者在这一方向上做出的努力是成功的。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实验成果在本书的叙述过程中不再是孤瓦碎片式的存在,而是转化融合成为一种描述“社会中生存之人”的整体而专业的知识体系,像一件被粘连在一起、露出真容的宝物。
本书第一章非常简略地叙述了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作者没有就社会心理学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而是跳出领域的边界限制,从学科外部社会历史环境的推动力与学科内部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拉动力,对社会心理学之所以发展成如今的样貌作了一个很好的总结。一方面,社会心理学不是凭空产生的,资本主义导致的物质产品的繁荣丰富,让人们开始思考人本身的群体特性;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又让人们思考人本身如何异化为物质产品和技术发展的奴隶。人们对于解释和解决时代现实问题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正如作者所说:“随着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明白人类如何在合作、调解和冲突中相互联系变得极其重要。因此,社会心理学的进步必须紧跟工程学与物理科学的脚步,否则,我们制造冲突的能力将迅速超越我们和平共处的能力。……两次世界大战为许多研究提供了灵感,这些研究造就了今天的社会心理学领域。”(第5页)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学之所以被认为是一门科学,就在于它一直以来都严格遵循着行为主义以及后来的认知主义建立的科学范式;但是,对于认知革命以来心理学在解释“社会存在之人”上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人们所进行的关于情景的反思和科学探索,则更是塑造社会心理学的内部动力。
第二章尤其是本书的核心章节。社会心理的关键要素是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涉及我们如何编码、分析、存储和使用有关我们所遇之人和相互关系的信息,涉及我们一旦与人交流便会自然启动的心理过程。因此,它是构成社会心理学知识内容的基础。按照作者形象的描述,社会认知无非是由“朴素科学家”和“认知吝啬鬼”两部分构成。“科学家”是冷思维与慢思维的符号,而“吝啬鬼”则是热思维与快思维的符号。这不禁让人想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他是一位进行决策研究的心理学家,曾出版过一本大部头《思考,快与慢》的著作,该书详尽地解释了社会认知过程及其对人们决策的影响作用。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说也是社会心理学的起源之一。从某种角度讲,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的一路,就是使用科学的方法为“经济学理性人”不断地贴上“非理性社会人”色彩的过程。本书作者正是把握住了社会认知这一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从而能够具有说服力地将社会心理学累积的各种知识内容贯连、融通起来的。
因此,我很愿意向读者推荐牛津通识读本《社会心理学》。开卷有益,这不仅是讲给社会心理学的初学者们听的,也是讲给已经很有社会心理学教学和研究经验的老师和学者们听的。初学者会因读了此书而省却很多摸索探寻的过程,从业者会因读了此书而能够将过去摸索探寻获得的经验化作一种顿悟。总之,大家都会因读了此书而一起说道:社会心理学原来如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