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猫耳朵

这篇写得同样是‘申遗’943号的食物——“猫耳朵”。

“猫耳朵”也叫“掐疙瘩”,一个是美称一个是形象的叫法。其实做面食的方法都大同小异,都是先和面再细加工,尤其是家常菜的做法更是没有什么难度。

接下来还是按照大概的顺序写一下“猫耳朵”的制作流程。

首先用白面和面,揉好以后再擀面。

接着把擀好的面切成一块一块的长方形,上面撒一些白面,防止黏手。接下来简单粗暴的做法就是一手拿面块,一手掐。掐成手指盖大小即可下锅;而细致的做法则是“申遗”中所提到的,先是掐下一小块面来,还是和刚才所说的手指盖一般大小,放到面板上,然后大拇指按住掐下来的面表面,指尖贴住一边不动,而手稍微用力一推,面就自动卷曲,形成了“猫耳”。接着下锅煮熟。

煮熟以后有两种吃法:一种是煮面的吃法,煮熟以后捞起来调上调味、拌着各种菜吃;另一种是炒面的吃法,捞起来以后重新下锅,可以和鸡蛋、土豆丝、白菜、青椒炒,其实不限蔬菜,不过一般都是这些菜,也可以和猪肉、木耳一起炒着吃,例如肉丝(纯红肉,特别有嚼劲,而且不会腻),五花肉(白肉多,也不错。不过我看见白肉那么大一块就感觉恶心,不喜欢吃)。这两种炒面即叫做素面、肉面,素面一般比肉面便宜一块钱,不过有的饭店两种面价格一样。

这就是‘申遗’943号传统面食的全部内容了,我写得其实并不好,没有结合他们诞生的传说来写,也没有详细写制作步骤。虽然这种家家户户都有的东西一般没什么特殊的,但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却带来了回味。因为有不少人在高考以后离开家乡其实就很少或者再也没机会去体验曾经的童年了,这些家家各有味道的食物却经常会在失落的时候浮现心头。

而且我是悲观的,在老人不断离去以后,这些农村的东西还能留下吗?因为我家是的的确确失传了起码三道菜了,而且那些好像只有我家在做,只有我爷爷会在每年的那几个节日做来吃,平时都不吃。这就是农业社会的好与坏了,可恨自己平时不留意,也不相信这种事会发生,以至于现在一人离去,只留残缺的记忆。我甚至好怕有一天会忘记。

希望“申遗”项目可以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好好的保留下这些中国人的最朴素的记忆,让后人参观时可以知道我的祖先曾经这样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