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神话和传说,是源自洪荒、出自民间的古老故事。有的传说流传至今,有的却已失传被人们遗忘。

盘古把天地分开,创造了天和地。女娲用泥创造了人,于是大地有了人类,有了生老病死,有了爱恨情仇,有了耕种和收获,有了苦难和欢乐……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祖先们为了生存与大自然在不断地抗争,为了生存不畏辛苦地劳作,为了生存不停地迁徙。在这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这些故事经过后人的加工、提炼,加上对宇宙万物的许多神秘、奥妙的现象无法做出科学的解释,于是就给这些故事赋予了神话的色彩。这些古老神话瑰奇恢诡,五彩斑斓,是祖先们寓丰富的想象力及智慧创作出来的。

在离庐山市(原星子县)约二三华里的鄱阳湖中有一个大礁石,诗人称它为落星石,百姓称它为落星墩。这里的湖湾又因落星墩而称作落星湾,在这落星湾南面的湖边有一座至今还未被开发的小土山,人们称它为流星墩,也称流星山。

落星墩与流星墩原本就应该有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因为落星墩这个天外来客本身就充满着神奇色彩,蕴含着难解的奥秘。它与湖边孤立的流星墩相守、相望就赋予人们无尽的遐想,无穷的思索。因而,我一直在寻找着落星墩与流星墩的神话故事。

从五代十国以来,许多文人雅士在落星墩上留下了足迹和墨宝。如晚唐僧人齐己在写落星墩的诗中第一句就写道:“此星何事下穹苍,独为僧居化渺茫。”我想他或许知道落星为何下穹苍的故事,只是不愿提及罢了,因为作为僧人他觉得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缥缈迷茫。范仲淹在有关落星墩的诗中写道:“何如天上星,汩汩波涛里。”我想他是为天上这个仙星落到波涛翻滚的鄱阳湖中扼腕叹息吧!黄庭坚在落星墩诗中写道:“昔讶天星落,今知地骨浮。”还有王安石、朱熹等名人雅士登上落星墩的寺庙里挥毫题诗,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落星墩题写的诗句不胜枚举,我就不一一赘述。但他们都没提及落星与流星这双星的传说故事。

唯有清代诗人曹龙树在《双星渚雨濛》诗中提及流星与落星这双星:“雨气原从星气酿,双星渚外雨烟和。”用“星气”“雨烟”赋予了双星之间迷蒙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故事。

落星与流星这双星之间的故事,或是没用文字记录下来,只是口口相传而造成失传;或是有文字记录,但毁于战火。因而,找不到只言片语的墨迹,这也是我一直难以释怀的事情。

去年的中秋夜我在阳台上一边赏月,一边吃着月饼喝着桂花茶。也许是夜深了,也许是身体疲乏了,我坐在藤椅上渐渐进入梦境——

身体随着洁白的蚕丝般柔软的云块,向天空飘去。飘着、飘着来到了月亮女神旁。月亮女神用她明亮而又带一丝悲戚的目光问我:“我原本是大地的一部分,你知道我为什么离开大地吗?”我答道:“是因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将你抛出去的呀!”她摇摇头说:“非也!非也!我是遭到地上的妖魔鬼怪嫉妒,被他们陷害才离开了大地。我知道你来找我的目的,现在我就将流星落星与妖魔鬼怪斗争的故事告诉你!”于是,她为我打开了存放在蟾宫内封存已久的那段远古故事。

我坐在云端如看电视剧似的细细地观看着那段远古的悲剧。剧中情结让我流泪,让我愤怒,但也有让我短暂欣喜的时候。不知过了多久,我终于把那段充满悲剧色彩的故事看完。这时身下的白云不见了,我一惊,梦醒了。

梦醒后,中秋明月还是高高地悬挂在夜空中,她那柔和的光芒抚摸着我,抚摸着人间的万物。我不知在中秋之夜为何有个这样的梦在脑海中出现,或许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缘故吧!

对于《落星墩与流星墩的传说》是因年代久远已失传,还是被战火焚毁造成失传,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如何把这个故事好好地写出来。把发生在远古时的庐山南麓,鄱阳湖西北岸这片肥沃而又广袤的土地上的一个部落里,一个凡人与天上仙女的感人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传给世人。

于是,从这中秋节后我就开始了《落星墩与流星墩的传说》的写作。

尽管它是神话传说,尽管它是远古的一个悲剧故事,但它蕴含着人类最深沉、最真挚、最美好的爱情,蕴含着正义战胜邪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