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是从一包一百响的大地红开始的。
大地红是爆竹的一种,也就是串成一串的小爆竹。大红的炮身左右排列的整整齐齐,中间用白色的细棉绳将灰色的引线扎在一起,摊平了形状像一条鞭子,外面再用印着亮黄色花纹和大地红字样的大红蜡光纸封包,每次看到它就觉得红红火火,耳边会隐隐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响。
大地红有100响、200响、500响、1000响的不同数量包装。每到放寒假,我就开始缠着我哥让他想办法从大人那里讨鞭炮,大院里的小孩子都管大地红叫小炮当(当发弱音)或小鞭炮,管二踢脚叫大炮当或大鞭炮。大炮当威力太大,小炮当才是我们小孩子的最爱。
我哥大我四岁,在我眼里他总是最有办法的。不管是从父亲那里还是从舅舅和姨丈们那里,不管是软磨硬泡还是死缠烂打,他总能给我带来惊喜。有时是100响,有时是200响,甚至有一次给我带回来一大包500响的大地红电光炮,那可是小炮当里的极品,炮身比一般小鞭炮要粗大一圈,装的火药也多,爆的时候声音更响闪光更亮,真的着实让我兴奋开心了好久。
在大家印象里,鞭炮通常出现在除夕零点时分和婚丧嫁娶等场景里。伴随着二踢脚的乒乓声,几千几万响大地红一起燃放,震耳欲聋,热闹非凡。可对当时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这样的燃放方式就显得过于奢侈了,简直是暴殄天物啊!就算是100响的小鞭炮也是我春节里甚至整个寒假里的珍贵玩具,怎么可以让它们这么快就烟消云散了呢?它们可是每一个都会给我带来不同快乐的呀!
每次得到心爱的鞭炮后总是先安静的等在大哥身边,看着他把它们小心翼翼地从整挂鞭炮上一个个拆下来。先沿着包装边缘撕开大红的蜡光纸,再找到扎引线的棉线头,然后用小剪刀轻轻地剪开,把棉线按绑扎时的反方向慢慢地绕回去,绕一圈就可以掉下一对小鞭炮。大哥拆的时候很专注,生怕扯断了引线,可是尽管动作再轻柔细致,每次总有几个小炮当会引线炮身分离,虽然有些可惜,但也只能怪在当年的生产工艺和质量头上了。好在单独的引线和炮身也有它们各自的玩法,乐趣也丝毫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拆完了大哥会分给我一半,我把它们小心的排放在小铁皮饼干盒里,存着慢慢玩。那时点鞭炮不会用打火机,那年代打火机可是个稀罕物,更不会用火柴点鞭炮,因为火柴是每月定量供应的,家里的火柴要省着用,点灶台煤气或停电了点蜡烛,要么就是有客人来留着点烟用。小鞭炮一般会拿卫生香点,也就是线香,或者用一条一尺左右长短的粗棉线,棉线烧的慢,就是拿着软软的不方便。最多的是用蚊香,烧的时间长,也不容易断,用起来既趁手有方便,真可称得上是鞭炮的最佳拍档。只是夏天还要仰仗着蚊香驱蚊虫,每次只能偷偷从整盘蚊香上掰下一小段,掰完还要把包装纸折回原样,以免破了案,但是次数多了到了夏天免不了东窗事发,听母亲数落一番一般是躲不过的,碰到为娘心情不佳,甚至可能要加一顿竹笋烤肉吃吃,不过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毕竟这顿生活最早也要存到半年以后才会吃,更不用说平时也经常吃,多加一餐又何妨不是?
通常小孩子放鞭炮会有些恶作剧,也往往能满足我们心里那些小小的破坏欲。我经常会兜里放十几个小鞭炮和楼里的小伙伴一起到楼下的院子里玩,大家比比谁的鞭炮响,威力大。那时可真是逮什么炸什么,一个蛋壳、一个破塑料碗都能成为爆破的对象,特别是楼下大人用破搪瓷脸盆种的小葱,碰到我们可算是遭了殃,可怜的小葱往往被我们用鞭炮炸得七零八落,连盆里的泥也飞溅的到处都是。我们秉承当年游击队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原则,放完就跑,边跑边笑,身后留下大人们抓狂的叫骂声,好不刺激。
有时我们会扒在五楼朝北阳台的水泥平台上,偷着往楼下张望,看到有女生从院子大门走进来,就点燃一颗小鞭炮朝天上扔去,然后迅速蹲下躲到阳台里。紧随着空中的爆响声是楼下传来的一声尖叫,外加我们捂住嘴笑弯了腰的模样。在等待下一个戏弄目标出现的空档里,我们会交流大家各自放鞭炮的方法与绝招,其中最惨痛的一次经验是住在三楼的小伙伴想看看小鞭炮在水里可不可以炸得响,因为找不到水,灵机一动就点燃了一颗电光炮朝家里的抽水马桶扔了下去,砰的一声过后,心中的疑问立马得到了肯定的答案,电光炮在水里爆炸了。只是没想到白瓷的马桶那么不争气,从上到下被炸得裂开一个大口子。小伙伴也为之得到了他应有的奖赏,老爹的一顿胖揍外加没收了所有的作案工具。
小伙伴们通过怎么放小鞭炮可以比得出谁的胆子更大,谁又更有冒险精神。甚至有的敢用大拇指和食指的指甲尖捏住小鞭炮炮身底部一点点的地方,学着大人们把二踢脚直接拿在手上那样放。我生来胆子小,可不敢这样尝试,二踢脚总是先竖立在地上,然后蹲下凑过去,手伸的老长够着点,还没点着人就蹿出去老远的情形也经常发生。每次看到小伙伴把小鞭炮拿在手上这样放,心里总是为他捏把汗,还好每次都有惊无险,倒也很是佩服他的胆量。
玩小鞭炮最过瘾的方式当属模仿早年一系列抗日战争电影中的场景和剧情,像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等等。那时的抗日电影可不像现在的神剧,真可谓脍炙人口,百看不厌。很多剧情到现在仍旧历历在目,经典台词也背得清清楚楚,特别是郭振清与方华两位艺术家饰演的李向阳和鬼子松井队长,一正一反,斗志斗勇,惟妙惟肖。只可惜当年大哥用练习本为我做的两把驳壳枪(毛瑟枪)没能保存到现在,否则真会时不时的拿出来把玩一番,回忆一下成为双枪李向阳的感觉,也可借机和孩子讲讲我们儿时的游戏和快乐。
平时喜欢用橡皮泥捏各种各样的东西玩,这时这门“手艺”就派上了大用场。先从家里阳台里找一块修家具剩下的二尺见方的纤维板,拿它当底板。在上面用橡皮泥先捏个“鬼子”岗楼,按在板子的一角,再在岗楼上放几个小小的“鬼子兵”,岗楼前面竖一圈橡皮泥围墙当铁丝网,围墙前再捏几个碉堡,然后捏许多小“鬼子兵”放在铁丝网和碉堡周围,这样“鬼子”据点就大功告成了。建完“鬼子”据点后就轮到建设我方的胜利之师了,首先人数上是一定要超过对方的,其次装备上也必须强于敌人,飞机大炮会捏的能捏出来的都应该安排上,现在想想估计是否自己当时也和现代抗日神剧的编剧拥有了一样的心态?
小心地把纤维板抬到门外的走廊水泥地上,好戏要上演啦!我先准备好小鞭炮和点燃的蚊香并蹲在我方游击队员身后大约一米远的地方,然后随着我嘴里模仿冲锋号的破空之声,战斗打响了。只见我一边用嘴发出机枪扫射的哒哒声和炮弹飞过的尖啸声,一边将点燃的小鞭炮当做一颗颗手榴弹和炮弹扔向敌人的碉堡和铁丝网,伴随着小鞭炮爆炸的闪光和巨响,碉堡和铁丝网周围“鬼子兵”被一个个炸上了天,碎成一块块掉了下来,简直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一直到把站着的“鬼子”全部消灭,据点外围只留下一片敌人的残肢断臂,第一轮狂轰滥炸才告一段落。接着顺势展开第二波进攻,这时那些掉了引线的小鞭炮就有了用武之地,小心地把炮身从从中间掰开,当心不能掰断了,再对折露出里面的火药。将它们按在几个游击队员的身上,用手把他们缓缓推到铁丝网和碉堡前,一边嘴里发出呼呼吹气声,一边用蚊香头快速点燃炮身断口处的火药。嗤嗤嗤嗤,我的自制火焰喷射器喷出一股股熊熊烈焰,不一会就将碉堡和铁丝网融化成了一滩滩烂泥。要获得最终的胜利,必须端掉“鬼子”的岗楼。我先把游击队员们挪到岗楼周围,将岗楼团团包围,而后挑出一颗最粗最长的小鞭炮做爆破筒,把它深深的用力插入岗楼里,在勉强抑制住心里的激动后,用颤抖的手点燃了决定胜利的爆破筒。“砰”,岗楼在一声地动山摇的爆响中被炸的四分五裂,上面的“鬼子兵”也被炸得化为了齑粉。在欢呼声中,我们又一次战胜了敌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一边帮我的游击队员们打扫着战场,一边心里感到说不出的开心和满足……
时光荏苒,转眼我所居住生活的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已过了七八个年头,除夕夜全城万家燃放焰火鞭炮除岁的盛况已一去不复返,当年和我一起放鞭炮嬉戏打闹的小伙伴们也大多半白了头发。过去的生活和现在相比,不管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都相差很远,但我还是很庆幸童年有鞭炮相伴,感谢它们给我带来那么多的快乐!真心希望将来在我生活的地方又可以听到鞭炮的轰鸣声,看到孩子们放鞭炮焰火时红红的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