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走向卓越制造的路径

从缺乏原创的山寨模仿走向创新的常态化,从逆向工程走向不断深入的基础研究,从而最终走向更高级的工业化,这是一条走向制造强国的常见之路。美国、德国在早期发展阶段都模仿了昔日大英帝国强大的制造业,从而开启了工业立国的进程。然而,秩序和规则往往遵循了时间霸权主义的特点,先行者对后来的模仿者,通常充满了歧视、非议和阻拦。但如果纵观历史上各个工业强国从弱到强的过程,模仿就像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青春期偏头疼,这个病是完全可以被治愈的。

当前令人羡慕的“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的标签,最早其实是英国强加给德国的一种侮辱性的标记,用来表明这种制造是一种低劣货。然而德国制造后发制人,硬是将一个歧视性的区域性标签,逆转成一个全球性的质量保证。这背后的故事,从德国优势产业之一——化学工业就能看出德国工业发展的过程。德国工业的发展主要从染料所代表的化学工业开始。然而在染料业刚刚起步的头10年中,十几家从事染料生产经营的公司都是依靠模仿法国或英国的染料生产流程进行生产的。德国最早的染料工业都把持在所谓的“配方大师”手里,他们不会轻易把秘密配方说出来。而企业只能听从这些配方大师指挥,毫无办法。将这些炼丹术般的化学工业带入现代化工体系的是那些优秀的德国科学家兼工程师。他们启动了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实验室,广泛地在实验室内进行各种染料配色的研究,并进入了基础研究的环节。科学地把握基础研究的进展使德国摆脱了英国和法国那些秘密配方的束缚,率先开创了现代化学工业。德国工业也走出了模仿的“青春期”,开始了制造强国的征程。

中国制造进入国际化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发扬光大。从最开始的来料加工、图纸加工,到后来随着制造工艺和技术的提高、零部件供应网络的日益完善,在一段时期内发展出了大规模的模仿制造体系。手机就是最明显的例子。1992年开始生产的波导手机,从简单组装起步,自2000年开始连续6年蝉联国内手机销量冠军,成为率先打败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国外品牌的国产手机。虽然波导最后因为缺乏研发而迅速衰落,当然摩托罗拉、诺基亚等昔日的手机巨头后来也同样沉沦,但它的崛起却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创造了一种将产品快速上市的方式和通道。 “快速上市+超级宣传”的波导制造模式,虽然宛如天空中的烟火,闪亮璀璨却划空即逝,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制造后续的发展。

波导消声匿迹,但它的火种却散落四处。从波导出来的高管团队重新创建了面向欧洲市场的传音手机公司。这个品牌在中国几乎无人知晓,因为它几乎就没有在国内市场销售,所有产品销售都是出口。传音手机避开了竞争激烈的国内及美欧日市场,于2008年开始专攻少有人关注的非洲市场,2018年的销售额达到了226亿元[2]。在大量出货的手机中,大部分产品是“功能机”。即使是在国内已经淘汰了的品类,在非洲依然有非常大的市场。传音手机对于用户的把握超过了许多人的想象。

不亲临非洲,就不会知道非洲人民曾经对普通手机拍出来的照片有多不满。大部分手机拍摄都通过面部进行识别,对于肤色较深的人种很容易照得脸部一团黑。而传音特别成立了工作小组,开发黑肤色用户的美肌模式,主要用于对照片进行脸部轮廓、曝光补偿、成像效果的分析。传音手机放弃了面部识别,而是先进行眼睛和牙齿的定位,在此基础上加强曝光,从而找到了最合适的曝光度。当多数品牌还在进行硬件规格方面的竞争时,传音手机早已把焦点放在消费者体验上。

一机四卡是传音手机最为经典的创举。据称非洲大陆的运营商超过一千个,运营商的服务范围并不大,且这些运营商提供的号码之间不能相互通话。因此,传音发明了一个手机多张卡的功能,来解决不同运营商间的通信问题。而四卡四待成为传音“懂得用户”的经典。

传音手机并不是一个孤立事件。这是中国制造“四处开花”的案例之一。国内四大手机品牌“OVHM”(OPPO、vivo、华为、小米)也开始杀入国际市场。随着小米进军埃及,OPPO进军肯尼亚、巴基斯坦,华为也在非洲逐渐加大铺货力度。少为人所知的手机品牌如IVIO和GSL也分别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在国内,华为依靠扎实的通信技术功底,已经牢牢地占据了手机的高端和中端市场。曾经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雄剧首位的三星手机,其2019年占中国市场的份额已经不足1%。

尽管还有诸多芯片模块组等问题需要解决,但中国的手机制造业已经走出了山寨制造的时光隧道,在5G时代开始引领全球的风潮。从1990年到2020年,从按键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转变彻底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行业,在3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的手机制造业以手机组装起步,从模拟信号机的模仿到5G时代的引领,大跨步地实现了制造创新的腾飞。

电子产业是中国制造发展的一个标准的缩影。在很多不同行业,都能找到许多这样的案例。这样的缩影背后是全球化分工带来的创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