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社会学研究项目

倒不是刻意针对李承胤,而是欧美、霓虹的综艺圈里,确实经常少不了那类根据某个话题展开,然后测试人性的节目。

有的跟恶作剧一样,比如说让艺人到某个公众场所去看看别人能否认出自己来,会不会碰到自己的粉丝,比如说让情侣分开,然后女生躲在镜头后看着男朋友面对陌生美女的诱惑能否把持住。

甚至比如说在沙滩上,美女找男朋友来涂防晒霜,然后女朋友在另一边看着男方反应如何的,当然是真是假就凭观众自己去辨认了。

有的则可能会比较深入的探讨一些社会问题,还有的就是真正的考验人性的恶了,比如说创造一个荒野生存的环境,真人求生,又或者某些不可描述的内容……

总之,这个点子肯定谈不上新鲜,李承胤这话说出来很容易让人怀疑他是应付了事或是压根就不了解电视台制作的生态。

当然,从他的年纪和陌生面孔来看,这两者的可能性都有。

郑理事却饶有兴致地望着李承胤,点头示意道:“继续说……”

虽然临时被点到有些意外,但李承胤关于这个问题的考虑可不是这一下才有的,所以他刚开始还有些磕磕绊绊,但马上就进入状态,说得条理清晰分明。

其实他的这个想法,就是基于从T-ara身上看到的那些画面而得来的,在那个像是歌曲MV一般的“视频”画面中,他虽然不能完全看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但却很肯定一点,T-ara这个如今势头直逼一线的女团,因为某些事情被全民抵制、被网暴,然后从云端坠落,跌入尘埃。

再结合他的一些个人猜测,基本就能推断出完整的一条线索链,那就是因为T-ara的势头太猛、回归频繁而触动到了圈子内的利益,于是遭到了共同抵制,而导火索很可能是因为内部的矛盾。

从七人、八人变作六人,肯定是内部出了什么问题,比如有叛徒,也可能只是无意间的矛盾被诱发出来,然后就被利用、扩大了。

这中间,若是按照半岛此时的政治环境,很可能还有更深层的原因,比如说大选在即,不小心为某人站台,之后就被清算之类的。

但就算只是将事件局限在网暴这一个环节,李承胤也觉得大有文章可做。

不只是因为T-ara,还因为在网络这个灰色地带里,太容易造成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的情况了。

而李承胤不管是出于学术探究的目的,还是只是单纯不想看着那大好年华的女孩们因为莫名其妙的外部因素而葬送自己的演艺生涯,都让他想要围绕这个做些什么。

而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是从“社会调查”类的真人秀节目出发,提前将隐患排除。

这能帮助到T-ara的同时,也可能直接对半岛内的偶像圈生态造成极大的影响,起码往后再出现类似的事情,可以“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所以,你到底想要说什么?”

不过感觉李承胤说了太多的细枝末节,周围人已经多少有些不耐烦。

最主要还是不乐意他这么一个小辈在这时候出风头,若是同个制作组已经相熟的就罢了,看他出风头多少还有点与有荣焉,别的组可就大多是看不惯的了。

职场上相互倾轧是很正常的情况,很少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时候,因为大家一般情况下其实是竞争关系,自己好了就见不得别人好的。

李承胤心中无奈,但看着郑理事的眼神,也只好尽快进入正题,“所以,我的想法是,我们设置一个情境,让所有的人都参与进来……最后再揭晓答案。”

然后他又举了一个例子,譬如说,这时候突然有一条消息,爆出来某女团的某个成员以前在学校的时候霸凌。

那么民众们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呢?

“不说民众,就以那些anti来说,一定会借题发挥,以他们的脑子,也绝对会相信并且各种论证这事情的真实性。至于证据,就算找不到真的,伪造也有可能。反正这要不了什么功夫,而且节奏很容易带。

“过后就算澄清了,且不说影响已经造成了,对他们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因为现在也没有一条法律,对这方面有所规定……”

“那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取乐的综艺,那没什么好说的。

但李承胤做了这么多的铺垫,要只是为了这个目的反倒惹人发笑了。

李承胤沉默了一下,才在众目睽睽之下,轻声说道:“如果是说做节目的出发点,只是想要引发更多的人思考罢了。在反转中,会有心理上的落差,而这只是节目,也会个人侥幸心理。

“但又免不了会想,如果实际上发生了怎么办,是不是之后要多考虑考虑,再决定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不要贸然的站边和跟风?”

难免有人对此嗤之以鼻,职业操守什么地,如果没有收视率、赚不到钱稳定不住工作,难道那些观众会养他们么?

又有人提出异议道:“但是我们作为中立的媒体方,这么做会不会有下场引导民众的嫌疑?”

李承胤摇摇头,“我认为不必有这样的担忧,因为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自然就能够获得收获了,并不需要我们表达出什么立场来。其实,如果把这看作是一部电视剧,由其中的‘剧情’来牵引着观众的喜怒哀乐也没问题。

“区别只在于,观众们的立场,这时候从旁观变成了参与者,但是参与感也是因人而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他们依然只是在围观,不仅围观艺人,也在围观部分观众……”

郑理事心中突然一动,隐约抓到了点儿什么,然后深深望了李承胤一眼。

注意到他的眼神,李承胤心中暗赞不愧是理事,能够这么快看出自己真正的想法。

当然,李承胤其实并没有好为人师的想法,也没有要引导民众思考的觉悟,他只是很简单地不想看到自己所看到的那些画面在现实中发生。

这时,免不了有人提出担忧:“这样一来的话,会不会还是被民众认为,我们是在操控舆论,引导走向,甚至过后会让他们有被戏弄的感觉,引发争议的话,那时候局面也不好收拾吧?”

这下不等李承胤回应,就有别人先笑道:“我们是电视台,只负责将事件展现给观众,至于观众们怎么想,我们没有能力去决定,也没必要负担这个责任。如果总是有这样的负担,那很多节目都不能做了。”

这话当然很扯淡,真正的事实其实是,民众都是盲目的,很容易被煽动情绪,而掌握着舆论利器的电视台,毫无疑问是有那个引导节奏甚至操纵舆论的能力的。

随着传媒业越显发达,每个人都能够足不出户,便看尽天下新闻、获取各种知识,不再是被世家、书籍垄断,想学习随时可以学习,想知道也总可以知道。

但受限于个人的认知、兴趣,还有时间、精力,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知道所有事情、或者愿意去认知所有事情的。

然后逐渐的,就构筑起了每个人的信息茧房,很多人不是没有获取信息的途径,而是他们自己封闭了自己,只取那些对自己有用的讯息。

别的就在这个过程中自动被筛选和过滤掉了,最终人的认知,可能就永远限定在某一个基准线上,既不往高走,也不往旁偏。

但显然,有人能站出来,说明李承胤的建议,让他们有了想法。

换言之,其实从事媒体行业的,不说社会责任感,其实是很喜欢给民众灌输观点、做“社会教师”的,所以如果真有这么一个输出机会,怎么能轻易放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