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强国新征程:“十四五”时期的中国经济
- 张占斌
- 4761字
- 2023-02-15 17:26:04
前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确定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按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现在看,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胜利实现,我们开启的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从经济角度来看,就是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加快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
现在中国已经是个响当当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世界性的经济强国,我们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就是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此时此刻,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具有特别的意义,充满着历史的庄严感。人类走过的道路和我们国家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我们下一步走好自己的路,特别有启发、警醒意义。
第一,要善于把握历史发展的重大机遇。西方一些国家从地理大发现开始,抓住历史与现实赋予的机遇,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在近代的崛起无一不是如此。而近代的中国,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夜郎自大、闭关自守,在近代工业革命的滚滚浪潮中,没有把握住历史发展的机遇,最终远远落后于近代工业革命中迅速崛起的西方各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使我国准确把握了历史发展机遇,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我们要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真正把握好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机遇期,为实现经济强国目标奠定基础。
第二,要善于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凭借近代工业化迅猛发展,开始跃上世界工业文明的制高点。据统计,以英国为例,1776年至1800年棉纺织品出口值从670万英镑增加到4143万英镑,24年间增长了5.18倍;到19世纪70年代时,城市人口已占全国总人口的50%。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英国迅速完成了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阶段,充分利用好工业化和城镇化这一对“驱动轮子”,对于我国实现经济强国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三,要善于鼓励国家科学创新机制的形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7 世纪以后,科学革命席卷了欧洲。大批科学家、发明家涌现,一个科学、技术、实验三位一体的科学创新机制开始形成,推动了西欧各国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而中国封建统治者却轻视科技知识,把发明创造称为“奇技淫巧”,近代中国最终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沦为落后国家。当前,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已经刻不容缓。
第四,要善于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将西方社会迅速推到一个更高的历史发展阶段,而中国却在封建主义的桎梏中蹒跚前行。近代中国衰落的历史警示我们:要善于建立开放型的经济体系,要对当前和未来世界的大变动、大发展、大转折有清醒的认识,对我们的国情要有充分的把握,在对外开放中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第五,要善于推动国家变革力量的形成。荷兰、英国等经济强国的崛起,无一不是依靠推动国家变革力量而实现经济强国目标的。如荷兰人推动商业银行制度、股份制的变革,英国“光荣革命”对政治制度的变革等,都为这些国家的繁荣发达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中国封建统治者却故步自封,拒绝变革,扼杀国家变革力量的形成,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与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正确路线,40 多年来,我们风雨兼程推进改革开放不动摇。现在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深入人心,这是对近代中国的大国之衰、大国之痛应有的历史反思。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透过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看到了全球方方面面的深刻变化和调整,也看到了西方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和困难,也许这一年是世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这一年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严重衰退,中国经济虽然也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仍然脱颖而出,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稳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数据,中国2020年的GDP总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2.3%。这是一个新的历史突破。
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全球疫情的严重冲击和美国的全面遏制打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重大胜利。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实现了正增长,体现了中国经济的潜力、韧性和可持续能力。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绩,得来也十分不易,收获的经验更是弥足珍贵。我国历史性地登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又向前迈进一大步。为什么能够取得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呢?最重要的是,我们深化了对在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党中央权威是危难时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根本依靠;人民至上是做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制度优势是形成共克时艰磅礴力量的根本保证;科学决策和创造性应对是化危为机的根本方法;科技自立自强是促进发展大局的根本支撑。这些规律性的认识非常珍贵,是我们在实践中总结的精神财富,也是下一步做好工作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从2021年开始,我国发展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一个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是一个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当然要遵循人类社会最一般的规律,也要善于学习借鉴国际上好的经验和做法。但我们国家由于国情比较特殊,现代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特点。总的来说,是要向着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方向迈进的现代化。那么,具体说有哪些特点呢?第一点,我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点,我国的现代化是14亿人口的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第三点,我国的现代化是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第四点,我国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第五点,我国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第六点,我国的现代化是传承中华文化和光大中华文明的现代化。第七点,我国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第八点,我国的现代化是为人类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现代化。面对如此重大的历史任务,在这么一个重大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办好自己的事情,首要的是要把经济稳住,把经济工作做好。过去取得的成就,为我们开启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我们更加充满信心和期待。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全球经济的预测,中国经济2021年将实现8.1%的增长,2022年将实现5.6%的增长,预期增速普遍高于发达经济体,这在新兴经济体中也是处在前列。从这个预测中可以看出,中国经济增长仍发挥着全球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作用,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也充满信心。
“十四五”时期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指出,在新发展阶段要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更是强调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核心要义体现在三个“新”上,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因此,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21年“两会”精神,重点要把握好这三个“新”。
第一个“新”: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高度重视对发展阶段的分析判断,再相应进行决策是我党领导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经验。“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判断。新发展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必须打好基础的一个阶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首先,国际国内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前所未有。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加速了大变局的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和回头浪,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深刻调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国内看,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要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各方面的任务可以说十分艰巨而繁重。其次,大挑战中孕育着大机遇。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机遇与挑战的关系。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我们要增强化危为机的意识和能力。不仅要善于顺势而为,把优势转化为动力,更要勇于逆势而上,善于转危为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第二个“新”: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最重要的理论和理论创新。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新发展阶段的各领域和全过程,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要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牛鼻子”。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挑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新的发展优势。“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坚持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提升科技攻关和应急攻关的能力,统筹布局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第三个“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积极应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塑造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新发展阶段,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既是形势使然,也是历史的必然。当前,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错综复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是受阻,依靠原有的外需拉动已不可能。同时,大国经济一般都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依靠国际市场是带不动的,立足国内大循环,不固守“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思路,因时而变,也是历史必然。但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并不是要封闭保守,也不是在开放问题上大幅度收缩,更不是放弃国际循环,也绝不能搞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的“诸侯经济”,而是强调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更高开放水平上的双循环相互促进,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们党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正确把握和实践运用,是主动作为,不是被动应对,是长期战略,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几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党和全国的工作大局。我们各级干部和党员都要心怀“国之大者”,细细掂量,不断提高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