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译者序

2021年中,我偶然间看到有人推荐黑塞的书,尤其是那本《悉达多》。出于好奇心,就买了电子版的来看,结果这一看就不可收拾,黑塞的文字迅速抢占了好几个月的碎片时间。当把所有中文电子版本的书都看过后,感觉意犹未尽,开始琢磨黑塞的生平和作品年表,看看还有哪些漏网之鱼。

在研究过程中,看到有一本德文版的KRIEG UND FRIEDEN: Betrachtungen zu Krieg und Politik (《战争与和平:对战争和政治的思考》),但始终没有找到有中文译本。只有德文和英文的介绍,发现是黑塞纪念好友罗曼·罗兰( Romain Rolland)的一本杂文集,立即激起了我的好奇心。几经周折,终于在德国的在线二手书店找到了 1946年版的,经过一个多月的漫长等待终于捧在了手里。书的状态很好,翻看书的扉页上赫然提着: Dem Andenken meines lieben Romain Rolland gewidmet(谨以此纪念我亲爱的朋友罗曼·罗兰)……

不禁一股温热的感觉涌上眼眶,这个名字对我有一种近乎神圣的感受。它会将我带入自己上大学的时光,捧着《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小说坐在校园的小树林的情景中,这位已逝去多年的老人将爱、喜悦与和平的光透过他书籍的窗户照耀在我身上,让自己和周围的一切都有了一种恬静而平和的美。

看来黑塞也是感受过罗曼·罗兰那束温暖的光的人,这让我对此书倍加重视。在搜遍了大半个互联网,只有这个杂文集里的小部分文章出现在其他文集里,且大多翻译的有些晦涩。确定没有中译本后,咬了咬牙,决定自己翻译!我觉得这也是让我得以充分了解这本书的有效途径,另外也希望自己能用这种方式,向这两位作家表达自己的敬意。

我还记得自己是在 2021年9月中的一个周末,怀着十二分的恭敬心开始了这个项目,先花了半天时间从扫描版获取了文本后,正式开始了一个野生翻译家的工作……时间如脱兔,到我将第一版的中文全部码出,着手写这篇中文译者序的时候,正好过去了 3 个月。

现在非常庆幸和感激自己做了这个决定,因为翻译和阅读不同,阅读是被动感受,翻译则是个阅读和再创作过程。整个翻译过程是令人愉悦的,黑塞的作品带着一种很强大而纯净的心灵能量,这种能量令我不自觉地晚上在电脑前坐到深夜,整个周末也不愿出门,甚至吃饭的时候也忍不住多看几段去修订,像雕刻一样,字斟句酌,直到那个要表达的思想从模糊难辨到鲜活地浮于文字之上。

开始的时候很艰辛,因为书中文章起于一战前到二战结束后,黑塞提到的很多人与事对我来说都太过遥远,翻译的过程也是个恶补历史的过程,到翻译过半的时候才感觉到比较从容。而且此书和自己看的他的小说不同,黑塞的小说充满了对爱、和平、人的灵性成长与探索的各种隐喻。但这本书则是一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文人(后移居瑞士并入籍),从头到尾都是开门见山地在德国国内普遍被民族主义挟持的爱国主义氛围中大唱反调。这本书就是他借助一篇篇短文,在各个时期,提醒德国人民当下是何等的荒谬与疯狂,应该摸着胸口扪心自问。

“这里的每篇文章,我都竭力将读者从充满政治问题的世界舞台上拖离,带其进入他自己内心深处个人良知的审判席前。”

甚至在一战结束的时候,黑塞还给战败后处于迷茫困惑的德国青年开药方(留意他 1919年的几篇)。他坚定的国际主义和和平主义的态度,势必被当时德国的统治者、深陷群情激奋的群众和昔日倒戈的同行视为异己,饱受误解和谩骂攻击,但他毫不在意,满怀慈悲地关注和鼓励那些善意的灵魂,对那个精神领域的德国不离不弃。

而罗曼·罗兰是个法国人,这个黑塞看重的“敌对国”的文人,公然在乱世中向黑塞表达支持,这也是黑塞为何如此珍视和罗曼·罗兰的友谊的原因之一。

这个翻译过程,感觉就像是坐在黑塞身边,不,应该是查拉图斯特拉[1]身边,聆听他的谈话一样。他用坚毅和直指内心的言语,告诉你如何通过“不可杀人”的古训来洞察现实的荒谬,如何通过培养自我意志,在乱世中倾听自己命运的召唤,在孤独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些文字,对当下我们这些时间被工作,消费主义,各种新潮游戏和娱乐、互联网企业、个人博主甚至人工智能争抢瓜分并精心算计的,半只脚踏入“元宇宙”的当代人类,如何笃定地做回自己的主人,让自己长成自己该有的样子,依然有着极其有益的启示作用。

另外,黑塞高度评价中国文化,并将其视为构筑自己精神世界的基石之一。这也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有机会从一个西方哲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习以为常的东方文化的价值,更有了一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感觉。

在初步完成德文版书籍的翻译后,我又看到此书由拉尔夫·曼海姆翻译的英译版,名为《如果战争还在继续: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反思(If the War Goes on: Reflections on War and Politics)》,做了一番对比后,发现英文版本在德文版基础上增加收录了几篇黑塞其他的文章。由于这些文章是黑塞公开的杂文内容,便找到原文也一并做了翻译,以保证内容的完整性。

在最终准备发行此书的中文版时,我和 BooKDNA的编辑纠结了许久,开始准备直接用德文直译名——“战争与和平,对战争和政治的思考”,但这个名字容易给读者造成误会。经过多次商榷,就有了现在的名字——“爱的道路,黑塞谈战争与和平”。我很喜欢这个名字,因为黑塞的一生,都在竭力向那些深陷战争迷雾的灵魂,诉说通往和平的爱的道路。就如黑塞在他获得歌德奖的致谢词所言:

因为在我看来,人类的现状源于两种精神疾病:技术的自大狂和民族主义的自大狂。正是它们导致当今世界的面貌和形象,它们造就了两次世界大战及其后果,在它们的余威未尽之前,还将带来更多类似的后果。

抵制这两种世界疾病是今天人类精神领域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为了这种抵抗,我献出了我的一生,成为了这溪流中的一朵涟漪。

冯磊
2022年7月

[1]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写成于 19 世纪 80年代。当时,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包括德国,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思想和道德危机,许多被奉为神圣的国家观念、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正被人们所抛弃。尼采敏锐地看到了欧洲这场精神上的危机。 (百度百科)因此,黑塞借“查拉斯图斯特拉”这个虚构的超人形象向欧洲世界宣告了这一危机,并呼唤一种生机勃勃的人类的出现。黑塞便借用了尼采的手法,在本书中安排了查拉斯图斯特拉的回归,将他的理念通过查拉斯图斯特拉做了一个充分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