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用力过猛

提到唐代的长安城,就不得不提所谓的“乐游原”。

在长安城的108坊里,乐游原位于东南方,大约在宣平、新昌、升平、升道四个坊的位置上,宣平坊位于乐游原的西北角。

唐代长安城从北至南有六岗,地形暗合《易经》上乾卦的六爻,即从九一之地到九五之地。这是唐代长安城在设计与定址上的巧妙之处。

这其中,九一之地乃龙首原,象征潜龙在渊,为皇家禁苑不许人居住。

九二之地为大明宫一带,象征见龙在田,留给天子所用;

九三之地为兴庆宫西北一带,象征君子乾乾,规划为百官衙署;

而最为至尊的九五之地,象征“飞龙在天”的绝佳位置,这里便是乐游原。

凡人是不能居住的,只能留给神佛。在唐长安城的规划中,此处多有庙宇道观,比如兴善寺、青龙寺、崇真观等。这里的民居都非常狭窄,而且被官方限制入住。

方重勇面前的这处宅院也很是窄小,根本不起眼。只是这个绝佳的位置,让人忍不住击节叫好。从这里向北望去,长安宫城便在脚下。

白居易诗句里面描述的“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这不是夸张与形容,只不过是站在宣平坊眺望远方的写实之作而已。

“这是谁家啊?”

方重勇停下脚步,疑惑的看着郑叔清问道。在长安已经几个月的他,也已经打听清楚了,并不是随便什么身份的人,都可以住宣平坊的。

哪怕这个宅子本身看上去并不起眼。

“贺学士。”

郑叔清淡然说道。

“贺知章?”

方重勇脱口而出,随即被郑叔清打断道:“以后他便是教授你学业的老师,你对自己的授业老师也是直呼其名么?”

郑叔清忍不住低声呵斥了一句。

“这如何使得?”

方重勇惊呼道,他不知道老郑是怎么办到的,但请贺知章当老师,这里头所需要的人脉与人情,岂可用金钱来衡量?

“不要多话,今天我说了算,有什么问题都给憋着,等拜师完了再谈。”

郑叔清肃然说道,脸上的表情前所未有的郑重。

方重勇只好默默点头,所谓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人都走到宣平坊了,要是过贺知章家门而不入,人家知道了会怎么想?

因为你爹是方有德就有资格来这里装逼?

这得多脑残啊,平白无故得罪人。

怀着复杂的心情,方重勇跟着郑叔清进了大堂。果不其然,这里的陈设很简单,却又雅致非常,不过四五间厢房,一个院子,里面却又建了一座观景的阁楼。

想想贺知章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的官职,他有这样的待遇其实也不算稀奇了。

房子盖得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地段在哪里。能在宣平坊安家落户,便已然证明了他在朝中的地位如何。

“都来了啊,坐,坐吧。”

一进大堂,方重勇就看到笑容和蔼,身材清瘦的贺知章过来招呼他们,没有任何架子。

方重勇木然坐下,双手合十对着贺知章行了一礼。

“这是方节帅之子,现在还没有人传道授业,希望贺学士能对他指点一二。”

郑叔清谦逊的说道,拱手行了一礼。

“行吧,我每日上值半天,午后即回。你每日午后来宣平坊练字,每日不辍,可以做到么?”

贺知章看着方重勇询问道。

“一切谨遵老师教诲。”

方重勇大大方方的叩首一拜。

“哈哈,那明日开始吧,今日我要饮酒了,二位请回。”

贺知章哈哈一笑,右手一抬,示意郑叔清与方重勇二人离开。像他这样干净利落赶客人走的情况,方重勇是第一次见到。

郑叔清是老官僚了,从袖口里掏出一份礼单,小心翼翼的递给贺知章,随即插手行礼告退。

“这……”

贺知章看到礼单,面露惊讶之色,随即微微点头,将其揣入袖口,什么也没多说。

这个所谓的“拜师仪式”,没有感激涕零,没有互相欣赏,更是没有谦恭孝悌。

怎么看怎么像一场交易。

回方家宅院,来到书房,方重勇便等着郑叔清解释这一切。

“我知道你聪慧,远超常人。但你现在最缺的并不是学识,而是名望。若是永远在你父名声的笼罩下,你就永远只是方节帅之子罢了。

而有了贺学士徒弟的身份,则方便你将来与各色人群相处,摆脱掉身上纨绔子弟的印记。”

郑叔清语重心长的说道。

李林甫为什么不被士人们所接纳?难道仅仅是因为李林甫想独霸朝堂么?

其实并不完全是。

因为在李林甫还没当上大官的时候,士人们就不喜欢他。比如源乾曜就说李林甫“郎官须有素行才望高者,哥奴岂是郎官耶?”,那时候李林甫的官职可是不值一提的。

李林甫不是文人圈子里面的人,所以就必然会遭到那些人的排斥。方重勇如果是贺知章的徒弟,只要没有明显的“不学无术”,那么未来他办事的时候,就不会遭遇到士人集团的天然抵制。

这是好处,那坏处是什么呢?郑叔清没有说,方重勇也不知道。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请一个大佬站台,扯一面虎旗为自己壮声势,那么等方重勇十四岁的时候,就必须去国子监,又或者去崇文馆读书,到时候再靠“同窗关系”发展人脉。

这起步就晚了很多。

要不就会沦落到跟李林甫之流一样身份背景。

方重勇微微点头,心里有些感动。之前郑叔清要送什么“双胞胎姐妹花”之类的东西,那不过是把他方某人当做同级别的官僚在进行利益交换。

而现在他牵线请贺知章做自己的老师,则是典型的贴心关怀了。

这一手,确实对得起方重勇前前后后为郑叔清出谋划策。

“呃,贺学士名满长安,郑侍郎是如何让他同意教我学问呢?”

方重勇疑惑问道。

“圣人赏赐的一百匹唐锦,我送了贺学士……八十匹。”

郑叔清慢悠悠的说道。

“这样的狂士也爱财?我还以为他们都不食人间烟火呢。”

方重勇一愣说道,有些无法理解。

贺知章的小日子可是过得舒服得很,每天去宫城的衙门也是摸鱼,上半天班就回来休息,除了喝酒就是玩乐。这样潇洒快活的日子,乃是郑叔清之辈无法去追求的。

“喝酒,接济朋友,四处游玩,官场应酬,哪一样不需要财帛来撑腰。

如今唐锦有市无价,贺学士拿出一匹,就可以供他喝酒喝好些日子了。

每日随便敷衍一下你,稍稍指点一下,就能让手头阔绰不少,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郑叔清耐心解释道。

不得不说,这番话挺有道理的。方重勇站在贺知章的角度想了想,忍不住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郑叔清给得实在太多了,贞洁烈女也被钱砸成了花枝招展,开门接客的粉头。

贺知章在朝中以酒品奇差而闻名,以至于上次酒宴,众人一致推举他为主持人,就是为了不让他喝酒。他没喝酒的时候还挺讲究礼仪的,喝了酒以后就完全换了一个人。

杜甫的著名诗篇《饮中八仙歌》中,首先说的是贺知章:“知章骑马如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睡。”说的就是他喝醉后骑在马上前俯后仰,丑态毕露,就像坐在船上一样。醉眼昏花地掉进井里,他干脆睡在井底。

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贺知章喜欢喝酒,而且喝了酒以后不顾形象,这却又是千真万确的。

虽然名满长安,但贺知章的俸禄也并非金山银山,实际上相当有限,一个月不超过五十贯。

相对于在边镇督管一方的节度使可以“灵活使用”地方府库,像贺知章这样的朝臣,都是拿“死工资”的。

只有李隆基大发慈悲赏赐朝臣的时候,才会让他们手头宽裕一些。

这些中枢朝臣的日常用度开销也很大,本身就是“月光族”,根本存不下什么钱。因此郑叔清提供的这笔“横财”,其吸引力远远超过了方重勇的想象。

事实上,这笔交易贺知章没有任何的抵触,非常爽快就答应了这件事。而那时候,他还不知道郑叔清送来的是唐锦,只是感觉这批绢帛“质地上乘”。

“贺学士只是你名义上的老师,他不可能真正教你有大用的东西。无非就是书法,写锦绣文章之类的。”

郑叔清耐心告诫方重勇,怕他得意忘形。言语中似乎对贺知章的学问颇有些不屑的样子。

“郑侍郎是否觉得,贺学士的学问,其实对于朝廷没有任何用处?”

方重勇嘴贱问了一句。

郑叔清一愣,随即苦笑道:“你自己心里清楚就可以了,不要到处乱说。我什么都没说过,也不会承认的。”

“郑侍郎的恩情,小子会记在心上,未来必有厚报。”

方重勇躬身对郑叔清深深一拜道。

他很明白,自己在长安什么门路都没有,想办点事情,其实不得不通过郑叔清的人脉来运作。

而渣爹方有德,似乎做的事情都非常极端,并且身上疑团重重,让方重勇无法信任。

长安是竞技的舞台,却不是成长的摇篮。方重勇知道,他一定要离开这里,去历练,去成长,去积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好好的观察这个世界,这个时代。

“不要想什么双胞胎女仆了,那些东西,等你功成名就了,就好似柜子里的货物一样,随用随取,毫不费事。

过几天我便要去洛阳含嘉仓,复查屯粮情况,以供河西军需。估计这段时间都不会回长安了,你就安安心心跟着贺学士,不要去想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

特别是……”

郑叔清拍了拍方重勇的肩膀,凑过来压低声音说道:

“特别是圣人的事情,能不碰就不要碰。

宴会上那两句诗是你写的,如今圣人已经知道了。如果圣人请你进宫写诗考验智慧什么的,你一定要藏拙,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了。”

“明白了。”

方重勇微微点头。

杨玉环的上位,李隆基的变化,其实很多朝臣都是看在眼里,也有自己的判断。

朝堂的变化,已经开始,他们都看到了,只是不知道会怎么变,又会以怎样的方式结束。每一次变化,都会是一场自上而下的官场大洗牌。

这些中枢朝臣们就好像在池塘里游动的鱼群那样,天上黑云密布,气压低了,这些鱼儿们也开始浮出水面吐泡泡,也会躁动不安,甚至还会因为缺氧而翻肚皮死掉。

李林甫看到这些没有,方重勇不知道;但是他知道郑叔清绝对看明白了,而且一定有相应的准备!

“你还是要运作你未来岳父去河西么?”

郑叔清沉声问道,现在他会成为负责调度河西粮秣的转运使,唐军对阵吐蕃能不能赢,对他来说,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

唐军赢了,他躺着升官。

唐军输了,他要跪在李林甫面前求救。

两者区别可大了去了。

“确实如此。”

“嗯,如此的话,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么?”

郑叔清追问道。

官场上的事情,不能总是等着好运降临。

面对挑战,一定要使出十二分的力气,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条件。

老郑不太会办大事,但是他很会做官,而且技术高超。

“没什么事情。不过如果真的有机会的话,你可以给右相出出主意,就说你觉得忠王(李亨)将来必为太子,让右相早做准备。

这件事有机会就说,没机会就算了,并不是决定成败的大事。”

“明白了。”

郑叔清点点头,他心里已经有数了。

“我未来岳父骁勇善战,若是能去河西,此战必胜。郑侍郎如果可以,多想想办法,把我的话传递右相知道,就说是你的主意。这件事十有八九可以成。”

方重勇继续说道。

郑叔清再次点头,将其记在了心里。

……

兴庆宫的勤政务本楼书房,李隆基正在阅览高力士给他的信件,那是王忠嗣的夫人李氏写的。

在信中,李氏向李隆基请求,可以将王忠嗣调回长安公干,不要再将其外调了。

没有求官,只求回归,情真意切。不得不说,这封信挠到了李隆基心中的软处。

王忠嗣八九岁的时候,老爹王海滨就战死沙场了,而且还是被同僚们联合起来坑死的。李隆基将其王忠嗣养在宫中,有没有别的意思,其实谁也说不好。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李隆基对王忠嗣的信任,绝对在普通边将之上。唯一所虑的,不过是王忠嗣与李亨的关系而已。

“龙武军左军还缺一位将军,可以调王忠嗣为龙武军左军将军。”

高力士不动声色的建议道。

“言之有理。”

李隆基微微点头,他觉得雪藏王忠嗣两年,其实已经够火候了。既然李氏哀求,让其回归长安,也是人之常情。

杜希望等人希望让王忠嗣去河西,李林甫希望王忠嗣去剑南,李隆基有自己的主意,不想被人牵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