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未雨绸缪提建议

“国子博士许元?好像有点印象……”

还被禁足在宫中的赵昉,现在每天除了读书习武外,就只能看邸报和报纸来消磨时间了。

这天看到邸报中一则消息,说是范仲淹举荐国子博士许元,办理漕运事宜,不禁嘀咕的思考起来。

现在是庆历三年五月,随着摊丁入亩的推行,春耕已经完成,可去年留下的烂账太多,今年汴京城里竟然没粮了。

这可把朝廷上下急坏了,大宋不是没粮,而是这几年漕运越来越糟糕,南方的大米滞留上不来。

这次范仲淹就是针对这事,举荐许元总理漕运的。

原本这很正常,但赵昉看着看着突然想起一件事来,那就是黄河水患,好像就在这几年会来一次大改道事件。

“我想想哈……好像是庆历八年,澶州商胡埽地区发生决堤……对,就是这,想起来了。”

黄河水患其实经常有,宋代很重视预防黄河决堤,因为京城就在黄河边上,可还是平均两三年来一次。

虽然都没有发生大的灾难,但庆历八年这次却是后患无穷的一次。

这一次的决堤其实也不大,但却造成黄河改道,分出两股入海,北流的一股流向大名府,从天津入海。

东流的一股在山东,汇入梁山泊入海,由此拉开了黄河下游频繁改道的序幕,让北宋财政收到沉重的打击。

“不行,必须未雨绸缪了。”

想明白的赵昉一跃而起,引得侍候在他边上的韩雪诧异道:“大王怎么了?”

“没事,我去一趟崇政殿找爹爹说事。”

“去崇政殿!大王忘了禁足还没取消吗?”

刚刚迈动小短腿的赵昉,被这话问的僵住,随即一咬牙道:“这事等不了,大不了回来再被罚呗。”

说着雄赳赳气昂昂的向崇政殿而去,身后小美女满眼小星星的望着他背影。

踏进崇政殿,赵祯诧异的问道:“不是说了吗,等包卿到任后你才能解禁,来这干嘛来了?”

赵昉撇撇嘴,腹诽着黑老包真是磨蹭,这么久了还没到汴京城,根本不体谅人家远在广东,赶到河南要走多久。

对着赵祯行礼后,看向在座的几位大臣:“我可不是来玩的,诸公可别误会哈。”

这话说的大家笑起来,范仲淹问道:“大王有急事?那就说来听听。”

“老范不厚道,哄孩子玩呢。”

心中默念着不气,嘴上说道:“刚刚看邸报,范相公举荐许子春总理漕运,想到水运一事时,忽然想到治理黄河的几个点子,这才急着来这跟诸公交流,看看是否可行。”

“治理黄河!这是大事呀,快说说。”

听到是这事,大家也不矜持了,虽说眼下还在谈其他事,可还有什么事比治理黄河更重要的。

这条华夏民族的母亲河,滋养抚育了几千年灿烂文明,同样也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历朝历代为了治水,不知花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可还是只能听天由命,让君臣头疼,百姓受苦。

看到大家目光灼灼,赵昉郑重的说出八个字:“束水冲沙,分流沉沙!”

大家一怔,束水冲沙好理解,之前就用过,但分流沉沙却是从未听说过的。

赵昉也不迟疑,开始解释何谓分流沉沙,就是在水流平缓的河段挖渠道分流,在渠道中挖深沉沙井,定期清理沉沙。

这办法是后世治理黄河的手段,虽然还是治标不治本,但至少是有效的,而且效果还很明显。

“好办法!”

在座的都是一时之俊杰,听完介绍自然很快就分辨出有没有用,好几个人都拍案叫好出声。

但王尧臣叫完好后,眉头又皱起来道:“开挖水渠,这又要花费不少钱粮啊!这笔钱从那出呢?”

赵昉马上应道:“诸卿不是烦恼冗兵吗,裁撤一部分军士去挖渠,并在工程结束后留一部分人专门负责清理泥沙。”

“好!魏王此策妙也!”

王尧臣顿时激动起来,这一来不仅解决了人手问题,也解决了钱粮问题,更是分流了冗兵的一部分,简直是神来之笔呀。

军士原本就是要军饷的,因此这不是额外的开支,而此时大宋的军队已经高达一百二十五万。

这比宋太祖时代多了整整六倍,虽然随着王朝疆域扩大,扩军是难免的,可这也扩的太多了。

“既然此举能处理冗兵之事,那魏王索性想想,如何把剩余的冗兵也处理掉。”

赵昉正被夸的洋洋得意呢,范仲淹的一句话直接把他拉回现实,登时脸一苦,白眼道:“我才七岁!七岁呀范相公。”

他当然想过如何处理冗兵,只是这需要大勇气和上下一心,否则就是空谈。

现在说出来不是坑他吗,可范仲淹笑眯眯的回答道:“大王年纪虽小,见识却高,摊丁入亩、治理黄河,这两项随便一项都不是寻常人能想到的,再来一道好策也不是没可能呀!”

“你是坏人!”

赵昉吐槽了一句,眼睛瞟向自己老爹。

赵祯一看,兴奋道:“大哥真有办法呀?那快说出来呀!”

赵昉盯住他,看到他不自然了才开口道:“要更改祖制国策,爹爹敢吗?”

赵祯一愣迟疑了,韩琦却催促道:“先说来听听,若是可行再说能不能更改。”

大家一听跟着附和,连赵祯也缓下神情点头附和。

赵昉看着他们,点点头道:“我朝每逢天灾,就将难民招募入军中,这是弊政,只会不断增长军队的数量,却不能增加军队的质量,大家以为然否?”

“不错,此事的确是弊政,但不如此灾民如何安置?大宋没有灾民造反,正是凭着这弊政,因此虽说是弊政,也不敢改变。”

宰相章得象说话了,涉及到国策他不得不开口,但看向赵昉的目光却没有质问的意思,很是温和。

赵昉“嘿嘿”一笑道:“我觉的你们思想僵化了,安置灾民为何只能招入军中,以工代赈难道不是最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