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的首次赴华留学是在1979年。虽说那时距离中日邦交正常化已有七年,但由于“文化大革命”(1966—1976),两国的交流如滚芥投针,到1978年时才签订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这一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元年。次年,中日政府间的交换留学生制度正式发足,我作为第一批留学生,在北京和上海生活了一段时间。此后四十年来,短期和长期的旅程加总起来,本人赴华语圈学习现代文学和电影的次数已逾百回。

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文革”也随之落下帷幕,中国从毛泽东时代走进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激增46倍,从1980年的约3000亿美元一跃增至2018年的14兆美元,其间中国人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反观同时期的日本,GDP从1兆1000亿美元增长至5兆2000亿美元,仅仅翻了5倍。就人均GDP而言,201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日本约为3.8万美元,中国约为8600美元,两者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快速缩小。

再看近期的中国小说和电影,刻画过去至今十几年光阴流逝的作品,或是从现代回溯至数十年前的作品都很引人瞩目。譬如2016年基于庆山(曾用名:安妮宝贝,1974—)的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七月与安生》便是其中的杰作,影片描绘的是两个在初中校园成为好友的女生与一名男生的三角关系。华语圈影评家井上俊彦在北京观看该片后陈述如下:

《七月与安生》描写的是两位女性之间,从少女到27岁的密切交流,友情、嫉妒、背叛、谅解等女性复杂的心理交织在一起,令银幕前的女性观众纷纷落泪。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家庭环境和个性截然不同的两个女孩在江苏省镇江市的中学相遇。两人意气相投成为好友,从此形影不离。这样的关系在林七月(马思纯饰)考入当地最好的高中,李安生(周冬雨饰)进入职业高中后依然延续着。当七月喜欢上同校同级的苏家明(李程彬饰)之后,两人天真烂漫的友谊蒙上了微妙的阴影,跌宕的十年就此展开……

两个少女都热爱着对方与自己全然不同的个性,像家人般相互关怀,时而又会心生嫉妒,甚至意图抢走对方拥有的东西。(http://www.peoplechina.com.cn/home/second/2016-09/19/content_728076.htm,2018年6月28日检索)

井上表示,“不仅拍摄地镇江风景宜人,20世纪前半叶北京的时代感也被很好地展现了出来。就连房间里放置的小物件,都严谨地做过时代考证”。由此可见,电影《七月与安生》既演绎出少女们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又巧妙地描写出变化中的中国社会的面貌,因而引起了诸多中国观众的共鸣。

此外,井上就电影中的“视角”问题指出,“不过,由于双主角的关系,影片中既有安生对过往的回顾,也有第三方镜头展现的内容,还有七月视角下发生的故事。有些地方确实会因为不知该以谁的视角来观看而稍感困惑”。这一现象在文学批评的范畴中可以概括为一种复调——多文体、多叙述者同时存在。中国观众观影时,当在两位女性与镜头的三个视角之外,再加上自己的视角,以此来回首十几年来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激荡变化。

跟《七月与安生》具有相同倾向的著名电影作品还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和《暴雪将至》等。小说则可以列举出将在地方篇“小引”中介绍的阎连科(1958—)所著《炸裂志》等。这或许就是如今的中国人借此在百感交集之中凝神回望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所发生的巨变吧。

于是我想,通过回顾我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和欧美时的体验,是否也能以我自己的视角,描摹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史?尤其是“公宴”和“私宴”这样的饮酒场合,让华语圈各地的文化特征及文化人的个性如一幅幅难以忘怀的风景画一般,在我脑中重新鲜活起来。我将这些景致分成了五个篇章,分别是与中国大陆相关的北京篇、上海篇、地方篇以及香港·台湾篇,有关韩国、新加坡、欧美唐人街的世界篇。

希望不管是爱酒之人还是不喝酒的朋友,都能通过本书的酒后戏言寻得些许对华语圈现代文化的兴味。四十年文化史的“酒宴”就此开席,干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