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牛熊起伏间的攻防转换

当我们对前面两节中国股市的发展历程和投资逻辑,以及对牛熊起伏的核心脉络有了了解之后,应该可以从大趋势上把握中国股市的波动特点,应该可以做到进退有序,但对于更多投资者而言,他们很难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全社会全资产形态的配置。也就是说始终会有资金配置在股票市场,特别是有港股通之前,通常只能配置在中国股票市场上。

第二,即使从逻辑分析到结论可以对股票市场牛熊转换有基本认知,但人性的弱点使然不可能做到牛市满仓熊市空仓,哪怕是幅度较大的仓位调整也未必做得到,这就是投资所面临的最大障碍——知行能否合一。既然我们不能做到全视角的资产配置和全方位的仓位调整,我们就要退而求其次,为众多长期手中持有股票的投资者寻找一些牛市和熊市之间的攻防转换策略。

一、什么是最好的进攻,什么是最好的防守

我们首先要把牛市和熊市做个简单的划分,也就是之前讨论宏观经济和中国股市到底有无关系的逻辑,即这一轮牛市或熊市到底有没有宏观经济作为支撑。根据图1.3我们可以概括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宏观经济有支持,股票市场政策环境友好,这通常就是可持续的整体性牛市,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96—1997年和2005—2007年两次牛市。

第二种是宏观经济有支持,但股票市场政策环境不友好,这种情况股票市场整体来看通常不会太好,指数表现也不理想,但由于经济增长会产生一些非常有活力且未来预期很确定的行业,它们会逆风飞扬,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2002—2005年熊市期间的防御型品种。

第三种是宏观经济不甚理想但股票市场环境十分友好,这种情况股票市场通常会比较活跃,但指数大幅增长的可能性一般也不大,往往是一些有政策支持性的行业表现良好。当然也可能叠加一些其他因素,出现一段时间内指数大幅上涨的现象,但最终不可持续。

第四种是宏观经济不太好,股票市场政策环境也不友好,那么就是全面熊市了,这个在历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1998年、2008年和2016年,如果投资者不能做到全面撤退,敬而远之,要么就选择捕捉重组股的个体机会,要么就去选择优质消费类股票熬过寒冬。

图1.3 影响股市的核心维度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基于上述最基本的攻防策略,我们结合历史表现制定一个更为细致的牛熊转换攻略。

1. 全面进攻

当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牛市,这个时候其实选择什么股票并不是太重要,因为只是涨幅大小的差异,那么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呢?

第一是弹性最大化原则。说到弹性最大化很多投资者必然想到券商、资源品,这个既对也不对,如果站在对的角度阐释,历史上的确是这样的,特别是2005—2007年那波牛市,券商和资源品(铜、铝、镍、铅、锌、煤等)都涨了10倍之多,如果从不对的角度分析,此后一段时间再没出现过如此盛况,笔者觉得未来也不太可能会出现。综上所述,必须要有一些专业精神,这一阶段的宏观驱动力是什么?找到驱动力就找到了弹性之本。

例如在2017年,我国GDP达到820 754亿元,首次超过80万亿元。GDP同比增长6.9%,比上年加快0.2个百分点,实现了2010年以来经济增长首次提速。同时CPI上涨1.6%,较上年回落0.4个百分点。对股票市场而言,这几乎是最好的经济数据组合,于是当年表现出色的股票主要集中在以5G等新兴产业类股票(中兴通讯、中际旭创、海康威视)、光伏新能源及其上游资源品(隆基股份、赣锋锂业、华友钴业),当然还有受益于市场上涨的中国平安。

第二是头部原则。每一轮牛市都有旗手品种,而牛市中真正充当旗手的必然是名门望族出身、在行业中地位显赫者,以消费品为例,2017年的贵州茅台、五粮液、山西汾酒当仁不让表现突出。

第三是低价股原则。这个说起来并非会让专业投资者认同,而是受到民间资本和广大老百姓的认可的。在笔者看来,只要符合“低价不低质”的特点,即绝对股价低和主业经营不亏损的组合,通常而言都是一个好的投机策略。笔者再强调一点,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补涨策略,对于那些所谓二线股票要补涨的逻辑在全面牛市中形同鸡肋,绝对不是一个好的逻辑和选择,通常都是浪费时间或者说磨炼心态的选择。这个策略的另一精髓就是不可恋战,毕竟不像人家那些优质行业和头部公司涨得理直气壮,所谓是进场捡钱,捡到了就跑,万一没捡到也要跑,要勇于承认错误,自我否定。

2. 全面防守

当熊市来临时,一切的策略都变得不值一提,唯有克服人性的弱点,越早认赔出局越好,这个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笔者也就这么一提,多说无用,全靠个人悟性和定力,不能强求。

但是,如果不能坚决离场或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还必须持有股票,怎么办?笔者的建议有两条。

第一,选择消费股。只有它才是穿越牛熊的利器,股神巴菲特的可口可乐和中国股市的神器贵州茅台就是典型代表。当然,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医药、食品饮料这些老百姓最基础的必选消费品在全面熊市中都拥有防守特质,例如片仔癀、人福医药、伊利股份、天士力在2008—2013年那一轮熊市中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具体我们在消费股投资章节中详细阐述。

第二,掌握一些自下而上选公司的专业技能。这个的确有很高的要求,确实也不太适合普通投资者,但确实是熊市下有限的可选之道,例如一些具有创新能力且产品恰好在熊市周期有良好表现的公司,典型代表就是一些技术型公司或商业模式独特的公司,像2008—2013年熊市中的大华股份、歌尔股份,还包括那些年在海外上市的一些中概股公司,典型的如腾讯、百度等。

3. 以攻代守

所谓以攻代守,必须要有宏观经济的有力支持为基础,这个要比股票市场政策环境友好更容易把握。前者是有非常经典的案例的,2001—2005年那轮熊市,制约市场上涨的核心因素就是国有股减持,所以市场表现与宏观经济背离,但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是摆在那里的,所以从防御的角度来说,很容易找到可选择的品种,其实只要能够穿越那轮熊市的股票投资逻辑,在未来任何时候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这轮熊市成就了三个经典防御策略。

第一,公用事业类股票。当时适逢中国快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过程,与出口贸易和内需快速增长有关的基础设施公司迎来黄金增长期,而且这些公司自身也处于扩张期,于是就有了这批优秀的港口、机场和高速公路类牛股。

第二,消费股。再提消费股在熊市的重要意义,当年的代表是贵州茅台、双汇发展、张裕等,虽然不是每一个消费股都是长跑选手,但消费这个领域确实是长跑选手频出的不二之选。

第三,借助WTO在全球竞争中获取市场份额的优秀公司。因为当时经济增长很大一个动力来自外需拉动,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如海油工程、烟台万华、中集集团、东方电气、振华港机等应运而生。这是一轮经典的熊市防御战,是专业投资者熊市防御的全面胜利,笔者认为应该收藏在每一位投资者的投资感悟中。

还有一个以攻代守的经典选择,重组股。特别是在股市政策环境友好,而宏观经济又不太理想的情况下,股票市场需要公司重组,公司遇到经营困难也需要重组,那么重组就变成各方一致的选择。但这个策略依然是看似逻辑清晰,实则难以把握且很难复制,唯有从一些盘面交易信号中获得一点感悟,或者是建立一套逻辑以风险投资的模式分散性投资,以多数投资的失败换取少数重组成功的收益,最终实现整体收益为正的策略(更具体详细的策略总结笔者将在后面重组股投资中具体呈现)。

二、如何做到在下一个春天登上更高的顶峰

这是每一个投资者追求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以时间换空间。换句话说,实现这一目标的本质就是,牛市赚的钱要够熊市亏损(牛市周期进入股市),或者熊市亏的钱要能在牛市赚回来(熊市周期进入股市)。具体而言,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和坚持以下两个基本理念和原则,再加上选择两个务实的投资方法,让你的市值在起起伏伏中不断创造新高。

第一,建立本金安全和基准收益的基本理念。很多投资者进入股市,包括一些刚刚从研究员转入基金经理岗位的专业投资人士,对股市、对自己通常都抱有很高的期望,所以对个股研究有很高的兴趣,殊不知这恰恰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很容易纠结于一两只股票的涨跌盈亏,甚至由于个股一时涨跌导致自己的情绪兴奋或失落,从而忽视了对整体市值波动的把握和控制。要想做好股票投资,就不要急于追求对个股的研究和判断。事实上,每一位进入股市的投资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建立一个以市值管控为核心的整体投资原则,这和很多教科书构建资产组合的起点是一样的,但多数投资者对此都选择性忽视。

整体投资原则的核心内容有两个。

第一个是确立尽可能保护本金的市值安全管理原则。这一点对投资者尤为重要,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牛市周期入市的投资者,往往一入市就会赚钱,感觉股票投资没什么难的,不过如此,一旦牛市转熊,亏损很快就接踵而来,于是乱了阵脚,稀里糊涂地亏了利润,可能本金也亏损了30%甚至一半以上,最终被迫躺平。另一种则是熊市周期入市的投资者,入市就没怎么赚过钱,一开始就不停地面临个股亏损的烦恼,索性也选择躺平,把希望寄于熊市结束后牛市的开始。这都是完全忽视或忘记了守住本金的基本原则,所以每一位投资者在开始股票投资之前首先要有本金安全意识和底线,即使不能守住本金,也要把亏损控制在未来可以赚回来的能力范围之内,至少不能失控,不能躺平。个人经验是一旦本金损失15%~20%,就一定要按下暂停键,要进行彻底的反思,是市场确实没有机会,还是自己的投资思路和方法有问题?要有一个冷静期和重新启动股票投资的程序。

第二个是确定一个务实的收益基准,通俗地说就是你做股票投资的目的是和谁比,赚多少钱是可以满意的,亏损多少是可以承受的。通常来讲,这个基准就是选择一个可替代股票投资的金融产品收益率,例如选择以信托产品或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为基准,那么你就踏踏实实地追求切身可行的收益和风险,不需要特别的冒进,同时对亏损要进行严格限制和管理。又如你可能选择的是某个股票指数,比如沪深300、创业板指数或者中证500指数,那就体现了你对股票类型的一个大体偏好,你就要在基准指数的风格特征原则上构建你的股票组合。总而言之,股票投资切忌没有整体市值波动概念,一头扑到一个又一个股票的选择上,这很难熬过寒冬并享受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第二,严格定义自己的赚钱能力。这一点的核心意思就是前面所说的“要把亏损控制在未来可以赚回来的能力范围之内”,这里我们进行具体阐述。

客观说,自己给自己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或者说往往也因主观性太强而不够准确,但在笔者看来这一点太重要了,如果不能在这一方面取得突破或进展,几乎可以预见你的投资很难成功,即使盈利可能也是运气使然,谁能保证运气一直那么好呢?

那么定义的核心是什么?就是你认为你可以选中涨幅多大的股票,或者说你认为自己做得好的时候一年的收益有多高。举个例子,假如你这个人比较保守,选股票从来都很谨慎,如果选股票的时候运气好,也有可能一年的涨幅达到50%甚至更多。但大多数时间里,收益基本维持在10%~20%,行情较差或者坚持不住的时候,也可能当收益率在个位数时就选择卖掉股票了。

如果你经常出现上述所说的情况,那么笔者建议你定两条红线。第一条红线用来卡住那些已经盈利的股票,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预期和实际情况,把市值回撤的幅度定在盈利的50%或者某个百分比,只要守住“不把所有盈利一次性回撤完毕”这个底线就可以了。第二条红线给那些没有赚钱的或者每年都对自己有要求的投资者,就是设置一个市值亏损线,按照表1.8中笔者举的例子,亏损应该先在10%~15%,也就是到了这个位置就要暂时出局,因为如果再下跌就会超出你未来赚钱的能力,这样你就很难在下一个春天来临时站在更高的山峰上。记住!只要学过算术,就都明白跌10%不是涨10%就能赚回来的!所以这个红线和赚钱能力不是简单对称!

表1.8 赚钱能力对应的止损线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

第三,自下而上对公司的了解和认知。每一位成功的投资者其实都会告诉你一句至理名言,那就是“你要了解你买的公司,股票赚钱的本质是你买的这个公司会赚钱”。这个绝对是不打折扣的至理名言,那么问题来了,普通投资者怎么能做到了解公司,或者哪怕是尽可能了解。

这方面笔者推荐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把你投资的公司范围锁定在你熟悉的领域,因为每位投资者都会因为自己的职业或者至亲好友的职业而了解一些行业或公司,每位投资者都可能因为自身的消费习惯或朋友圈了解一些商品,每一位投资者生活的周边都可能有上市公司,这些就是你熟悉的领域,在这个基础上再读一些相关资料,这样投资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幅提升。第二个方法你可以从专业的研究报告中获取信息,学习充实自己,互联网普及后最大的好处是什么?信息泛滥。各种知识获取的便捷度大幅提升,只要你拥有学习能力,就有可能把一个公司的情况了解得清楚一些。当然,不管怎样,还是要懂一些基本知识和术语,比如市盈率、周期股、ROE等。还要懂一些基本常识,例如公司市值的概念具体怎样理解,股市中千亿元市值和百亿元市值的都有哪些公司,起码做到没吃过猪肉也要见过猪跑的境界。这方面就不能一一列举了,总之,要想把股票投资做好,不学习、不阅读、不琢磨肯定是不行的,那些什么都不懂也不愿意懂的投资者真不适合做股票投资,还是买基金或者买指数来得现实可靠一些。

第四,买基金或者指数。其实,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分工越来越细。很多投资者以消费者身份可以接受各种的第三方专业服务,但是一旦涉及股票投资就对专业群体表示出充分的不信任,或者信任周期太短。中国基金行业发展二十年(2018年)时有个非常有意思的数据,这二十年来标准的股票型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28.52%,混合偏股型基金年化收益率达到26.1%!要知道这是超越股神巴菲特的年化收益率啊!但是,相比这些数据,买基金的基民们感受却完全不一样,根本没有感受到买基金可以这么赚钱。究其原因,这和基金销售规模的顺周期波动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讲,基金规模爆发式增长,银行、券商以及互联网销售平台基金热卖以至于要抽签才能买到的时候,都是以上一年或前一段时间基金收益特别高为前提的。但是,基金热卖的时候往往也是上一个牛市周期出现高潮的标志,随后大概率会有调整,甚至转入熊市。相反,基金销售规模极度萎缩的时候一般都是熊市,但此时购买的基金往往都是未来赚大钱的。

这就形成一个有意思的格局,多数买基金的人都是在一个阶段的高点进入的,所以没赚什么钱甚至还亏损,少数低点买入基金的人赚了钱,但缺乏足够的示范和宣传效应,于是就出现数据很好、基民感受不好的局面。另外,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买指数,也就是指数型基金,现在各种ETF发展得很快,买卖很方便,交易成本也低,从历史上看指数总是在波动中上升的,多数情况都是只输时间不输钱,关于如何购买指数产品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会有专门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