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出产本文写于20世纪50年代前期,为“中国玉工艺”讲稿之一。

中国美术史有一个项目,和中国文化史问题分不开,从石器时代生产工具流传下来,转而为权威、尊重、品德,以及性的象征,即玉的问题。由于和政治上的礼法制度、宗教仪式,以至于男女服饰应用,都分不开,玉和玉工艺问题也就比较复杂。因为它贯串了封建文化的全程,联系到许多方面。可是直到如今,还没有人对于这个项目加以较新的清算、认识。它可能也随封建而衰落、灭亡,成为历史上一个名词,一种遗物。但它在美术史上的种种关系,我们还是值得多知道一些,具体知道一些。

提起玉出产较古较多的书,应数《山海经》。这部书根据旧说,相传是随大禹治水的一个大臣伯益记叙的,自然不可靠。经近人研究考证,认为是战国或以前一部古书。一部分有汉或汉以后地名,是后人补充的。这部书提到产玉的山有数十处,都产良玉。又有些玉出水中,名璇玉、藻玉、珚玉。

《山海经》因为多载古代禳祝方术,所以有认为是古巫书的。因为说起山的情形多,又认为古地志书。因为荒唐不经,和汉以来人的地理知识不合,又认为小说。玉和神话有关,从这部书起始。

第二是《穆天子传》,记周穆王驾八骏马,游猎西方,到昆仑和西王母相会,相互饮酒唱诗故事。这是战国时人一部杂传记,即世传晋代咸宁时河南汲郡发现战国时魏襄王(一作魏安釐王)古坟中得来的一堆古代竹简书,经束皙校勘整理出几部书中一部。书中提起悬圃玉和群玉山,用它和《庄子》文中所说,《列子》文中所说昆仑情形,可见正是战国时一般士大夫的话题,也反映古代中国人向西方寻玉,及战国时人对于玉的兴趣,以及对于西方的种种传说。《穆天子传》说:“春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悬圃,天子于是得玉荣枝斯之英。”又说:“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癸巳,至于群玉之山。”那么一个欢喜远游的封建主,除猎取了许许多多獐鹿鸟兽,最重要一件事情,即见西王母。当时和西王母相互送礼用玉,献河宗用玉。玉代表最高货币价值。

《管子》也是战国时一部旧书,曾一再提及禺氏玉,属于北方。《管子》说:“禺氏边山之玉,一荚也。”又:“尧舜之王所以化海内者,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

《淮南子》虽出于西汉时淮南王刘安门客所编辑,多辑录战国时杂说,也说及昆仑玉:“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

《史记》则说“昆山玉”。

《周礼·职方氏》称雍州其利玉石,或本于《尚书·禹贡》:雍州,其贡惟球、琳、琅玕(说蓝田出美玉,且指蓝田为陕西长安,似本于《汉书·地理志》,因《搜神记》故事而益著)。

《尚书疏》称:夷玉,南北之珣玗琪。

玉的生产在国内,多以为出蓝田;在塞外,则出于昆仑和阗1959年,和阗更名为“和田”。,换言之,即中国古代用玉,大半来自新疆。到明朝,后人大致再不能从蓝田偶然得玉,也不相信蓝田会产玉。宋应星著《天工开物》叙录中国工艺时,所以说:

凡玉入中国,贵重用者,尽出于阗葱岭。所谓蓝田,即葱岭出玉别地名,而后世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

解释自然有些不全面。日本人滨田耕作滨田耕作(1881—1938),日本著名的考古学家,被称为“日本考古学之父”。著有《东亚文明之黎明》《通论考古学》《东亚考古学研究》等。论及这一点时,却说,陕西蓝田古代可能也产过玉,蕴藏量不甚多,已经采尽,因此中国玉大部分还是来自新疆。近人章鸿钊作《石雅》,则从岩石学知识判断,认为蓝田无玉,大致是当时玉的集中地。

中国古代用玉出于新疆,这是从文献、从近代地下实物玉的品质判断,都可以证明的。

古代玉如何来到中国,到今为止,还是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或如一部分史前学者所作的推测,是随彩陶而南来,那么上古玉的范围,也必和彩陶分布范围相去不多。或如文献所说推测,黄帝以玉为兵,和以铜为兵的蚩尤兄弟大战于涿鹿之野,并大败蚩尤。换言之,中国华北及黄河流域本有一个种族,族长蚩尤兄弟,当时已经能冶铜铸造兵器。西方另有一支民族,却善于用玉器石作兵器。这个用玉石作兵器的民族,五千年前大举南来把蚩尤战败;新来的文化进步些,到黄河流域及华北扎下个根基后,就教人民耕田,养蚕,和种种新的生产,作成古中国社会奴隶时代的开始。这种推测有多少可靠,是考古学者一个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明白的,即玉由西方南来,可能和中国文化史有那么重要的关联。

玉这个东西,必然是从石器时代即特别受尊重的。但新石器中的细石器指用打击法打出的细石核、细石叶及其加工品,长度一般在2—3厘米,常见器形有石叶、石镞、小石刀、石片等,可用作石钻或刮削器,也可镶嵌在骨梗、木柄上用作复合工具。多玉髓质(玛瑙)各色打剥器物,可少有玉质的,由于玉并不合于作细石器。玉斧(图1)可能曾作过生产工具,由生产工具的致用,慢慢地,方转成象征权威尊严和品德纯粹的一种考古学重要遗物。它所反映的问题,在史前一部分,和彩陶应当有联系,比铜器时代还早些。到有史时代,又和铜器同是古代由商到汉—由奴隶时代到封建时代—汉民族生活思想意识形态反映极丰富的遗物。铜器时代到汉末已结束,发展到中古唐宋,玉这种东西,它还是一面和封建文化极紧密结合,另一面却又在工艺美术中占了一个特别位置,重要性不下于中古时代的文字和绘画。直到二百五十年前的清代乾隆,因山材大玉的获得,又还占那个时代封建工艺美术一个重要部门。至于用它到人身上作装饰品,应用范围之广、数量之多,除丝织物和金银,实无物可以比拟。从二千七百年前起,直到二十世纪人民时代,还不能完全废除。所以说,它的用处实贯串了中国文化史全程,也即贯串了中国社会发展史全程。对于玉工艺的理解,也应从这一点基础上来认识、来发现,方有意义。

图1 良渚文化 玉斧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玉的生产地出于新疆,新旧著录极多,《古玉概说》作者因综合前人意见,用斯坦因全名为马克·奥里尔·斯坦因(Mark Aurel Stein,1862—1943),英国人,原籍匈牙利。他曾以中国新疆和甘肃为重点,在中亚地区进行过多次考察,并用欺骗手段掠走敦煌莫高窟中遗书、文物一万多件。的《西域考古记》所绘地图作参考,认为出玉地点实包括了昆仑山系和阗河,在横贯沙漠的和阗河上游。一玉陇哈什河,即古人所谓白玉河;一哈拉哈什河,即古人所谓黑玉河,都出于昆仑山,证明前人所记不误。的确出于昆仑山,的确有二河产玉,且修正了三河之说。

关于玉的西来,如何由和阗进玉门关,文献实物有价值材料,应当数斯坦因在一九〇六年第二次到新疆探险,在古于阗(即和阗)附近尼耶河边得到的汉晋木简。从这些木简记载中,得知当时居住的(或者是戍卒屯田的小官吏)男女赠送礼物,就大多用的是玉石。这种礼物赠遗或者是成品,是玉璞,不得而知。因为这还是普通的馈送礼品,只是一件两件。如国家大规模采取,照致用上作推测,当在战国时。汉代则必然在武帝时,因为建章宫、玉堂殿等建筑,如史书可靠,则那时节即已用到大件玉,也即是明代人所说,重逾千斤,生长于高山上,必用牦牛爬上半山凿取得来“山材”的。如当时采用的方式,不尽是从征服奴役纳贡的方式,即可能和丝织物交换大有关系。古代中国丝织物的出口,在西方,除换军事上用的马匹,很可能即换玉。出玉的地方必然同时对于玉的处理知识也进步得多。因此中国古代玉的工艺技术,尤其是盘车割玉碾玉法,可能是西来的(滨田耕作以为中国治玉法和古叙利亚治玉法相合)。远古玉有些纹饰,也很可能一部分是外来的。

照汉代木简的记载,那个时代边疆送礼,表示尊敬和表示情爱都送玉,也正是古已有之,和《左传》《诗经》记春秋时代用玉相合。或以玉为两国报聘信物,如《左传》《国语》常提起的;或以玉作男女悦爱赠送,如《诗经》所说报之以琼瑶,报之以琼玖。

王母谨以琅玕一致问(背面)王

臣承德叩头谨以玫瑰一再拜致问(背面)大王

奉谨以琅玕一致问(背面)春君幸毋相忘

苏且谨以黄琅玕一致问(背面)春君记载于上文提到的斯坦因所获木简上。

又斯坦因曾记和阗附近白玉河口采玉实际情形说:

在河漂之砂土,穿一椭圆或方形之竖穴,深十来尺,可达圆石层。玉璞即介在流下之河水中。大玉发现不多。和阗及新疆各处来寻玉的,多雇请附近贫农十人至二十人为一组,从事发掘,衣食由商人供给。每天约合二卢布工钱。发现大块玉另有奖赏。这种穴深到二十尺后,即有水出。

这是五十年前和阗采玉法。从文献比较,可以知道或因水道变化,古今采玉情形已大不相同。明代采玉还是多从河中捞摸,现代已就砂滩挖掘。

《汉书·西域传》只说于阗多玉石,晋代高居诲《使于阗记》方报道:

于阗河可分为三,东曰白玉河,西为绿玉河,又西为乌玉河。

五代时,张匡邺的《西域行程记》,则更详细地说:

玉河在于阗城外,源出昆仑山,西流一千三百里,名牛头山,乃疏为三河。一曰白玉河,在城东三十里。二曰绿玉河,在城西二十里。三曰乌玉河,(去)绿玉河七里。其源虽一,而其玉随地而变,故其色不同。

每岁五六月,大水暴涨,则玉随流而至。玉之多寡,由水之大小。七八月水退乃可取。彼人谓之“捞玉”。

明末宋应星著中国工艺书《天工开物》,卷末《珠玉篇》,提到捞玉事(图2),即认为只有两河流,并无乌玉河。并提及采玉过程及入国情形,比一般为详悉。

玉璞不藏深土,源泉峻急激映而生。然取者不于所生处,以急湍无着手。俟其夏月水涨,璞随湍流徙或百里或二三百里,取之河中。凡玉映月精光而生,故国人沿河取玉者多于秋间。明月夜望河候视,玉璞堆聚处,其月色倍明亮。凡璞随水流,仍错杂乱石浅流之中,提出辨认而后知也。白玉河流向东南,绿玉河流向西北,亦力把力地。其地有名望野者,流水多聚玉。其俗以女人赤身没水而取,云阴气相召,则玉留不逝,易于捞取。

凡玉唯白与绿二色,绿者中国名菜玉。其赤玉黄玉之说,皆奇石琅玕之类,价即不下于玉,然非玉也。

凡玉璞根系山石,流水未推出位时,璞中玉软如棉絮,推出位时则已硬,入尘见风则愈硬。谓世间琢磨有软玉,则又非也。

凡璞藏玉,其外者曰玉皮。

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者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亦不易得。其纵横五六寸无瑕者,治以为杯斝(jiǎ),此亦当世重宝也。

图2 《天工开物》中的捞玉图

凡玉由彼地缠头回或溯河舟,或驾橐舵,经庄浪,入嘉峪至于甘州,与肃州中国贩玉者,至此互市而得之,东入中华,卸萃燕京(明时代事)玉工辨璞高下定价而后琢之。

(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清代是向新疆大规模取玉的时代,因此对于采玉事也特别详悉。特别是采大件玉材,徐松之《西域水道记》曾有记载。说玉山名密尔岱山位于新疆喀什地区叶城县棋盘乡,是古代开采时间最早、开采规模最大的玉矿山,以屡产数千斤、上万斤重的巨型玉石而闻名于世。

山峻三十许里,四时积雪。谷深六十余里。山三成:下成者麓,上成者巅,皆石也。中一成则琼瑶函之,弥望无际,故曰玉山,采者乘牦牛至其凿之,坠而后取,往往重千万斤……玉色黝而质坚,声清越以长。

又《西域闻见录》也说到这种大件山材采取法:

去叶尔羌二百三十里,有山曰米尔台搭班,遍山皆玉,五色不同。然石夹玉,玉夹石,欲求纯玉无瑕,大至千万斤者,则在绝高峻峰之上,人不能到。土产牦牛,惯于登陟。回子携具乘牛,攀援锤凿,任其自落而取焉。俗谓之子石,又曰山石。

清代嘉庆四年叶尔羌办事疏奏,曾提及和阗计五处可以采玉,其中惟玉陇哈什河产玉最良。其余四处名:哈喇哈什、桑谷树、雅哈朗、归山。当时即已停工(乾隆时大致都曾采过玉)。至于捞玉法,《西域闻见录》记得较详细,可以补充《天工开物》不曾提到处,或者这是当时公家采玉制度。

其地有河,产玉石子,大者如盘、如斗,小者如拳、如栗。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白,翠之青,蜡之黄,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用古玉符语)。一种羊脂朱斑,一种碧如波斯菜;而全片透湿者,尤难得(用明人语)。

河底大小石错落平铺,玉子杂生其间。采之之法,达岸官一员守之,近河岸营官,行截河,并肩赤脚踏石而步,遇有玉子,回子即脚踏,一员守之。派熟练回或三十人行,或二十人,一知之,鞠躬拾起,岸上兵击锣一棒,官即过朱一点。回民出水,按点索其石子。

这可见一般捞玉还是采于河中。

又《西域图志》四十三称:

准噶尔部玉名哈司,色多青碧,不如和阗远甚。回部玉名哈什,产和阗南山者最良。河出山中为玉河。有绀、黄、青、碧、玄、白数色。小者如拳,大者如枕。因名其河为哈什库勒。

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三也说:

和阗产玉之地有五:曰

玉陇哈什

哈喇哈什

桑谷树雅

哈琅圭

塔克

其水皆出南山,东西夹和阗城而下。和阗古于阗,《汉书》所谓“于阗在南山下,其河北流”是也。西曰哈喇哈什河,哈什译言玉,哈喇译言黑,故玉色黯。东曰玉陇哈什河。玉陇译言视察之辞,其玉尤佳。其叶尔羌之玉,则采于泽普勒善河。采恒以秋分后为期。

清陈性《玉纪》稍有补充:

玉多产西方,惟西北陬之和阗叶尔羌(古莎车国,今回疆)所出为最。其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质厚温润,脉理坚密,声音洪亮。产水底者名子儿玉;产山上者名宝盖玉,次之。

据《西域闻见录》著者说,水中玉重到三四百斤的已极难得。但明、清以来大件玉实多,且就故宫所藏乾隆时代玉器看来,如菜绿玉和白玉器物,大多是从大件玉材切割下来琢成的,明、清二代玉工艺也因之受了影响。清初谷应泰提及山材以为近出,可见不太久:

西域近出大块劈片玉,谓之山材,从山中槌击取用。

色白质干,内多绺裂。此类不若水材为宝。

《西域闻见录》以为有大至千斤、万斤者,必于绝高峻峰之上凿取。《西域水道记》卷一说:

嘉庆四年有采进密尔岱山玉三:首者青,重万斤。次者葱白,重八千斤。小者白,重三千斤。辇至哈喇沙尔,以其劳人,罢之。

图3 清乾隆 大禹治水图玉山

故宫博物院藏

故宫有大玉如山,刻大禹治水图(图3),高及一丈。团城有玉高七尺,比故宫玉材尤大,相传是元时玉工琢成。这种大玉可见输入中国还不是明代起始。当时封建主不惜浪费人民劳力,运这种无实用之物到宫中来,它的运输方法,清人黎谦亭《素轩诗集》中的《瓮玉行》诗及序曾提及一点点:

于阗贡大三,大者重二万三千余斤,小者亦数千斤,役人畜挽拽以千计。至哈密有期矣,嘉庆四年奉诏免贡。

于阗飞檄至京都,大车小车大小图。轴长三丈五尺咫,堑山导水淹泥涂。大乃百马力,次乃百十逾。就中瓮玉大第一,千蹄万引行踌蹰。日行五里七八里,四轮生角千人扶。

至于故宫青玉,可能有部分是准噶尔出的哈司,如《西域图志》所说的。也可能是于阗山材。

就前代文献和近人记述,我们可以知道如下几件事:玉的来源实远在新疆,实如何通过了劳动人民的手足血汗,才能由昆仑上的高峰峻岭上或深水中采取,运入玉门关,集中在古代的长安和近古的北京。产玉根源在昆仑山,一般多从两条河中取来,有时也从山中凿取。从水中取出有黄色石络的玉子,名玉璞;从山中凿来的,名山材。到十九世末,河中玉或已不甚多,照斯坦因说的,采玉已更改方法,方从河滩砂土中挖取。可知如不是河中已少玉,就是原产玉河道已有变化,或水量减少,污泥增多。玉以和阗叶尔羌河—玉陇哈什河品质较好。这河在历史上即以出白玉著名。

又古称黄玉如蒸栗,明人称玵黄玉最贵重,和阗玉似少黄色。《石雅》引一八八一年俄国地质学者报告,甘肃、青海南山之间,曾发现过浅绿、乳白、琉黄色的软玉。中国是否在这些区域采过玉,不得而知。(明代曾因需用黄玉,从和阗得不到,求于阿丹。阿丹是否即俄人所说南山部落?未能悉。)

又商周剑饰上已用过翡翠绿硬玉。一般言来这种硬绿玉多出于中国腾越和缅甸密支那的接界地方,也是从土中挖出玉璞,运到云南大理和昆明处理的。“翡翠”本古代鸟名,“翡”指红色鸟,“翠”指绿色鸟(俗名打鱼郎),后来通用到这种捕鱼小鸟。因羽毛翠蓝闪光,多用作妇女首饰。明、清二代用处特别多。玉中翡翠多指绿色硬玉,普通约有四种:一种色翠绿,性稍干,如孔雀绿石颜色的;一种透亮碧绿的(名玻璃翠);一种绿白相混的;一种白中泛微红的。大规模用到首饰上,似从明、清二代起,尤其是清代封建妇女,两手和头上,用到十件二十件大小玉器,是极常见的。男子则佩服用羊脂玉的似较多,玩古汉玉也重羊脂玉,属新疆产软玉。清代封建官僚用翎管,贵重的多用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