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财富找到你:有温度的经济学
- 温义飞
- 2832字
- 2022-12-09 15:01:08
脱虚向实—行业变革预测
接下来的三年,中国有哪些行业会被整顿?这背后的根本逻辑是什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先说结论,从现在开始,所有在赚快钱而没有创造增量价值的行业,都会受到制裁。
什么意思呢?比如2021年,我们见证了对课外培训、房地产和互联网三个行业的整顿,这三个行业以前是赚钱最多、收入最高、扩张最迅猛的行业,曾经风光无限。而现在教育培训基本已经消停了,房地产进入寒冬,互联网巨头也都在降薪裁员,这是因为这些行业不赚钱吗?恰恰相反,是因为这些行业太赚钱。
大家一定要了解一件事,就是国家对经济的调控,针对的不是企业或者行业,而是它背后的资本。资本的天性就是会去最赚钱的地方,资本是不带感情的,它不会管一个行业是否健康,也不会管能不能造福社会,它只看收益高低,哪里能赚钱就冲到哪里。
这个天性并不是坏事。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在增量时代,资本追逐利益,就会去投资那些效率最高的工厂、最优秀的创业公司,因为当年这些地方是最赚钱的。无须引导,资本自动就会去帮助这些好的、健康的企业扩张,帮助其发展。
但是,当经济发展的步伐放缓,当我们从增量时代转到存量时代,当创造新财富变得困难,资本就会掉头向内,对着存量动起歪心思。二十年前随便开个厂,很容易就能发财;十年前每个人身边都有创业成功的故事,那个时候资本代表的是开拓进取,做大蛋糕。但是现在再去开厂,再去创业,面对的是饱和的竞争,成功率低了太多。当资本遇到要爬坡的高地,它根本不会迎难而上。于是,就不再投资创造和创新,不再去做大蛋糕,而是玩起烧钱吃存量的游戏。
当教育培训不去教孩子真实的知识,只是不断教他们应试技巧;当房地产不再让中国人住上更大、更舒服的房子,只是在玩资金周转的债务游戏;当互联网行业整体的增长近乎停滞,中国的网民数量达到极限,为了维持垄断甚至主动阻止创新的时候,资本的天性,就需要受到约束。
你说这些行业不赚钱吗?不管这些行业的话,它们还是可以赚钱,但是习惯了赚轻松的快钱,谁会愿意去啃科技攻坚的硬骨头?一个产业的升级,需要的是巨大的前期投入和成败未知的等待,假如资本不愿意去,只能赶它们去。资本的内在规律也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能做的,就是驱赶资本,把资本赶到也许不那么赚钱,但是能创造增量的行业。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脱虚向实。
那么,脱虚向实怎么理解?哪些行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崛起?哪些行业会因此走下坡路?普通人怎么抓住下一个机会呢?
以房地产行业为例。房地产行业最大的问题,不是贵,而是不能出口,房子要是能卖到国外去出口创汇,也不至于被打压。所以当中国人人有房住的时候,房地产市场就会失去辉煌。同理,我们回归本质,任何行业,只要它不再能够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不能创造更多增量价值,它就不该是最赚钱的行业了。想要知道下一个被整顿的行业是什么,我们只需要记住“脱虚向实”四个字,这是中国央行对于资本流向最核心的一个要求。
如果你能分辨什么是虚、什么是实,你就能知道下一步什么行业能赚钱。行业能赚钱,本质来说就是资本都得流向它。多年以前,资本也是喜欢做实体的,开工厂、办企业,因为那时候做这些是赚钱的,甚至连房地产当年也是实体,不来虚的,上下游包含家装、家电、家居等几十个庞大的产业,也确实让中国人住得越来越舒服。但是,当盖房子变成了资本周转的游戏,房地产商都在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它就从实变虚,不再是实体了,这就注定了会面临限制和监管。
按照这个思路,下一个可能有问题的,我预计会是金融行业。
今天,中国上市公司里最赚钱的前十家,其中六家是银行,一家是保险公司。它们不直接从事生产,只做资金的调配,却成了最赚钱的行业,这件事情听起来就很不脱虚向实。大家购买的理财产品,名字起得花里胡哨,但是打开层层包装一看,最后里面装的资产还是放贷或者炒地皮。
金融机构贪图安逸我完全能够理解,别说银行,以身边人为例,如果两个朋友来找你借钱,一个说要拿钱去开厂、去创业,一个拿着房子来跟你抵押,说如果还不起钱就用房子还账,换成是你,你大概也愿意借给抵押房子的。
这就是资本的天性,当发展停滞,实体出现困难,金融行业很快就会玩起资金空转的游戏。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外力,强制银行把钱借给那些也许不赚钱,但是利国利民的项目。国家近期要求银行向各类企业让利1.5万亿元,要知道,银行业一年的利润是2万亿元左右,这等于理论上银行四分之三的利润都会在未来让给企业。
银行业可能即将开始残酷的竞争,毕竟在中国,各家银行之间的利率和产品几乎没有差别,拼的就是服务和渠道。未来行业利润下滑,那么不论是薪酬待遇还是升值空间,都已经很难回到之前的高度。现在还在考虑入行的年轻人建议慎重。
那么,什么行业会趁势崛起呢?新能源产业到底有没有泡沫?芯片、光伏和高端制造产业,到底是不是虚高了?
这里可以肯定地说,这些行业现在就是有泡沫。
过去一年,跟新能源、芯片相关的行业鸡犬升天,公司股价翻倍的比比皆是,从业人员工资也是不断上涨,但这个行业本身赚钱了吗?新能源龙头企业一年亏损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远没有到赚钱的地步,眼下的繁荣,只是资本热炒的结果。
国家调控产业的手段,说白了就是让正确的人能赚到钱,让相关的人能致富。很多时候在热门行业里,大家觉得自己拿到高薪,是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能力,其实大部分时候还是因为赶上了行业的腾飞。
政策就是用超额的回报,把人才吸引到对国家有利的行业去,等人才够多了,大家不太好转行的时候,人才和技术就已经沉淀下来了,想走也走不了,相关政策就会慢慢停止。这中间一定会造成巨大的浪费,但是不要紧,对于关乎国家前景的重要领域,进行饱和式的喂养,那是完全值得的。
举个例子,中国已经有了A股主板,为什么还要有科创板和北交所?因为怕主板引来骗子,所以把门槛限制得特别高,但有些发展科研的高科技企业,早期一般都不太赚钱,甚至是亏钱,光看表面,根本不符合主板上市标准。
不能上市,就没法融资,老板就没法致富,老板不赚钱那肯定不行,国家鼓励的行业,你不赚钱,怎么能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呢?所以高科技产业的老板,必须为国暴富。
所以在科创板,高科技行业即便亏损,一样可以上市,北交所上市门槛更低,最低市值要求仅为2亿元。像做量子通信的国盾量子,在科创板上市当天就涨了大约9倍。
就是必须让这样的人发财,资本才会跟进。以目前国家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重视以及对产业的大力扶持,可以预见,很快会出现一批骗子和一些高科技骗局。但是不要紧,十个项目里只要有一个是真的,这波就不亏。
所以,接下来几年,高端制造、新能源和生物医药等相关企业人才也一定会获得更高的收入。于国于民这都是件好事。但是对于个人来说,我们也要意识到,行业周期正在不断缩短。我们父辈可能还有人可以一辈子从事一个职业,但是如今行业周期由盛到衰往往只有五到十年。比如十年前的房地产、五年前的汽车、两年前的互联网,都曾经非常红火,但是当热度过去,增长到了尽头,只有提早做准备的人,才能安全降落。
而你,是否准备好去迎接下一个时代呢?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