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竹内亮谈《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创作契机

拍《我住在这里的理由》(以下简称《我住》)的契机是我在二〇一〇年为日本放送协会(NHK)拍摄大型节目《长江天地大纪行》,其间去了长江周边的青海、四川、云南等地,前后拍了有一年时间。那时候,我经常跟当地人交流,他们知道我是日本人后就会问:“你知道山口百惠怎么样了?”“高仓健怎么样了?”但那已经是二〇一〇年了,山口百惠已经隐退了多少年了啊!他们获得的日本信息太少了,更多的是通过看抗战影视片,不知道当今的日本艺人及文化,只知道山口百惠……所以我当时就想做一个节目,将现在的日本介绍给他们。

我跟太太说了之后,一开始她是反对的,她觉得孩子还小,我们在日本买了房子,工作也很稳定,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风险。但是我一直说一直说:“想去中国!想去中国!”最终我花了两年时间得到太太的同意。

那时身边的人都反对我们搬去南京:“中日关系这么紧张,你为什么还要去?”“太危险了!”……大家都劝我不要去。但是,我觉得这反而是一个机会,当时很多日本人从中国回来了,包括很多在中国拍视频、拍纪录片的人,那么这时我去的话,就没有竞争对手了(笑)。

经过一系列准备之后,我们在二〇一三年八月正式搬到中国南京定居。之后,我一边为日本的电视台拍摄节目,一边做调查,研究中国年轻人究竟想看关于日本的哪些内容。同时,我进入南京大学学习中文。

开拍

我们公司是在二〇一四年成立的,然后开始为拍摄做准备。当时没有太多想法,只是想把日本当下的文化及信息传达给中国年轻人。至于用什么形式来表现,也没有很好的点子。直到二〇一五年夏天,我太太跟我说:“那就拍住在日本的中国人吧,通过他们来介绍日本的话,大家都愿意看。”我觉得这个主意非常不错,所以就开始做这个节目了。

连续拍了半年在日本的中国人之后,我就想换一种“玩法”:拍在中国的日本人。一开始不知道会不会受欢迎,在拍了两三个人后,观众的反应特别好,比“住在日本的中国人”系列还受欢迎。我们真的没有想到,原来大家都喜欢看日本人的生活,所以后来我们就一边拍住在日本的中国人,一边拍住在中国的日本人了。

拍摄对象

《我住》拍摄对象的选择标准只有一个:他必须是一个拼命努力的人。我们所拍摄的人物,只要能满足最大的条件:“努力工作/生活”,就没问题。

我们拍的第一个日本人是位住在上海的漂亮姑娘,二十多岁,从事美容美甲工作。她并不是被日本公司派遣来中国的,而是自己喜欢上了中国,然后选择定居上海,开了一家美容美甲工作室,在上海努力发展她的美丽事业。(本书的第二章讲述的就是这位日本美女的追梦故事。)

此外,我们还有一个条件是一定要拍主人公的家。因为我们的节目很生活化,而一个人主要的生活场景就是他的家,如果“家”不能公开的话,我们也就不拍了。

我们最大的困难是资金问题,拍摄过程中反而几乎没遇到什么困难,大多数拍摄对象都愿意接受拍摄。不过现在回想,拍日本人时被拒绝的比例比较高,因为日本人注重隐私,不想被拍到自己的家及家人,这也许是不同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吧。

我住在中国的理由

我从一开始的时候就被粉丝问及“我住在中国的理由”,所以二〇一八年我公开宣布,如果达到一百集的话,我就拍我自己,回答大家的问题。在第一百集里,我让员工做导演、摄影师……这也算是一个培训过程。(翻看第九位主人公的故事,就能看到“培训过程”的成果。)

我住在南京,而做中日交流,肯定绕不开南京。正因为南京是一个敏感的地方,所以在这里做中日交流的事情时,能更加直接地感受到中日关系的最真实现状,也更有意义。

我觉得南京人特别包容。今年是我住在南京的第八年,八年来,我从来没有被人说过诸如“你是日本鬼子!”“我讨厌你!”“走开!”之类的话,一次也没有。大家都对我非常友好,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

南京人不单是对日本人,对外国人都比较包容。有一次,我在南京地铁内,跟一个日本人用日语交谈,旁边有一个孩子说:“我怕,妈妈。”孩子的母亲就教育孩子,说:“不能这样说,日本人里也有好人与坏人,全世界都一样,有好人与不好的人,所以不应该这样说。”我听到后很感动。很多人,特别是日本朋友,都问过我:“你住在南京没有事吗?有没有被打过?”我的回答就是两个字:没有。

在中国的这些年

这些年,我感受到的变化是中日关系越来越好了。首先,我完全没有想到有这么多中国人去日本旅游;第二,看我们节目的人越来越多,想了解日本的人越来越多,通过《我住》的点击量也可以看出这点;第三,有好多媒体来采访我,特别是影响力巨大的主流媒体。

我想一直努力,促进中日、中外的民间交流,增进彼此了解,消除彼此之间的偏见。在我把日本的文化介绍给中国人的同时,我也发现,日本年轻人不太了解、不太关心中国,这与很多中国年轻人喜欢日本文化反差很大。我觉得这个情况不好,以后还是要把中国有意思的文化更多地传达给日本乃至全世界的年轻人,这是一定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