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皇帝全传(套装共3册)
- 蔡静
- 2793字
- 2024-11-01 12:18:31
新朝
新帝 王莽
人物小传
本名 王莽
别称 王巨君
朝代 新
民族 汉
生卒时间 前45年—23年
在位时间 9年—23年(在位14年269天)
庙号 无
年号 始建国、天凤、地皇
谥号 无
陵墓 不详
王莽是新朝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大力推行“王莽改制”,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开展社会改革,但收效甚微。后期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新朝亡。
谦恭礼下,谨小慎微
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王莽出生,姑母是孝元皇后王政君,这是日后王莽平步青云的重要资本。王莽幼年时,父亲王曼早亡,他不得不跟从叔叔生活。
王莽的家族,在西汉中后期非常有势力,号称“元城王氏”。在王政君被册封为皇后之后,王氏一门的荣耀更是达到了顶点。家族中先后有九人被封侯爵,担任大司马职位的也有五人之多,比如曾权倾朝野,担任大司马兼理丞相事的王凤,就出自王氏一门,他是王莽的伯父。
这样一个显赫的家族,成员子弟却生活奢侈,放浪形骸,是典型的纨绔子弟。不过,王莽是其中的一个另类。从少年起,喜静不喜动的王莽,就独自埋头苦学,从不和别人攀比衣食住行,严格约束自我的行为举止,以谦恭礼让闻名远近。时人提起王莽,都不由敬佩三分。
他始终保持谦逊和蔼的作风,从没有倚仗自家的权势而扬扬自得、目中无人。这一点,他的伯父王凤全部看在了眼里,极为赞赏,平日里王莽对王凤也是孝顺备至,早晚请安问好,从未有半日的懈怠。在王凤病重不治时,还特意请求妹妹王政君多照顾自己的这位侄儿。出身名门世家的他,很快也步入仕途。成帝阳朔三年(前22年),王莽进入朝廷做官。
当时朝野臣民也无不夸赞王莽。声名显赫的他,逐渐引起了汉成帝的注意,在汉成帝的提携下,王莽一路高升。成帝永始元年(前16年),王莽获封新都侯,身份地位更加显赫。
从新都侯坐到大司马的位置上,王莽用了八年的时间,一路走来也费了不少周折,其中扳倒自己的政敌淳于长,是王莽升任大司马至关重要的一步。
当时担任大司马的王根,有意将位置传给淳于长。作为汉成帝宠信的大臣,王政君的外甥淳于长左右逢源,善于拉拢关系,就在他志得意满准备接任大司马职位的时候,一直不动声色的王莽突然出手了。他收集了淳于长的许多罪证,密告王根,尤其是淳于长暗中和废皇后许氏私通的丑事,更是死罪一条。就这样,淳于长被王莽采取“借刀杀人”的手法给干掉了,由此铺平了王莽掌握朝政大权的道路,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王莽得偿所愿,接替王根出任大司马一职。
身居高位的王莽,反而更加严格地约束自己,克己奉公,带头提倡简朴的生活,一时间,朝野纷纷将王莽颂称为“周公再世”,威望日隆。成帝绥和二年(前7年),汉哀帝刘欣即位,刘欣妻子的娘家人开始得势,王莽遭受排挤,只好下野隐居,闭门不出。朝中大臣纷纷为他鸣不平,认为王莽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
平步青云,代汉自立
哀帝元寿二年(前1年),随着汉哀帝的去世,王莽又重新得到了重用。再次担任大司马的王莽,这一次深刻汲取了上次的教训。他刻意打压汉平帝的外戚势力,并培植王邑、王舜、甄丰等亲信,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几乎到了只手遮天的地步。
同时王莽还注重保持德行。比如地方上遭遇灾害时,他带头捐钱捐物,不吃肉食,表示自己和民众同甘共苦的决心;儿子王宇犯罪,反对他专权的做法,王莽竟下令将儿子逮捕处死。王莽的这些行为,无疑为他赢得了民望,地位也水涨船高,他先是获得了“安汉公”的称号,后又加“九锡”,大多数人都将王莽视为汉王朝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汉平帝去世后,王莽立汉宣帝的玄孙刘婴为皇太子,但也仅此而已。此时有野心想要取代汉朝的王莽,迟迟不肯立刘婴为皇帝,而他自己,却在迷惑太皇太后王政君的基础上,以“假皇帝”自居,这里的“假”,是代理的含义。为此,王莽在公元6年,下令改元“居摄”。
王莽地位的提高,自然引起了刘氏宗室的不满。居摄二年(7年),安众侯刘崇、严乡侯刘信等汉室宗亲起兵反抗王莽,在他们的影响下,长安附近也爆发了农民起义,虽然最终王莽平定了这些起义,不过也使得他从中感受到了危机,加快了篡位的进程。
王莽非常善于制造舆论。为了逼刘婴禅位,在王莽的授意下,各地纷纷进献祥瑞,有献符命的,有献图书的,拿出一大把证据言之凿凿证明王莽是真命天子。对于地方官员和那些投机取巧之辈的逢迎,王莽很高兴,大把大把地赏赐他们。当条件成熟时,王莽逼太皇太后王政君交出传国玉玺,尔后代刘婴自立。公元9年,王莽建立新朝,改元“始建国”,即位为“新始祖”,西汉王朝就此宣告结束。
王莽建立新朝之后最亮眼的地方,就是推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史称“王莽新政”,又称“王莽改制”。
王莽改制的主要内容,简单地说,就是将天下的田收归国有,改为王田;山川河流等也属于国有;奴婢不得买卖;改革币制等。他的全面社会改革,大有仿效西周时期的制度,试图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
王莽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手段强硬,方式不当,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激化了社会矛盾。
极具理想主义色彩的王莽,还别出心裁地在青海湖一带设置了一个西海郡,如此全国东、西、南、北四个海就齐全了。西海郡地处偏僻,王莽强制移民,因准备不足,无数百姓流离失所。
王莽对内大力推行经济改革,对外则穷兵黩武。还未完全巩固皇权的他,大肆对匈奴等游牧民族用兵,主动挑起战争。庞大的军费开支,掏空了新朝的国库。雪上加霜的是,在新朝后期,各种自然灾害不断,无数民众衣食无着;一石大米的价格,从汉文帝时期的几十文钱,涨到了王莽时期的两千文钱,这也充分反映出王莽改制的失败。物价飞涨,天灾人祸,王莽又拿不出物资救灾,民众忍无可忍,只能揭竿而起。
各地百姓为维持生计,只能采取两条出路,一个是啸聚山林为盗,另一个则是聚众起义。因此从始建国三年(11年)起,蜂拥而起的农民起义开始大规模地爆发了,如天凤二年(15年)的五原地区起义,天凤四年(17年)琅琊地区的吕母起义,天凤五年(18年)东海地区的力子都起义等。但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对新朝统治的沉重打击。在这众多的起义中,尤其以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实力和规模最大。
这两股起义军,很快都各自发展到数十万人的规模,攻城略地,势不可挡。但可笑的是,面对岌岌可危的局面,束手无策的王莽,竟在地皇四年(23年)于京都南郊举行哭天大典。显然,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
轶事典故
王莽的头颅为何被保存了数百年之久
王莽被绿林军杀死后,他的头颅却保留了下来。一开始,痛恨王莽的民众,将他的头颅悬挂起来示众。后来汉光武帝刘秀当政,他下令用黑漆涂抹王莽的头颅,并将其存放在了国库之中。一直到西晋年间,王莽的头颅都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收藏着。晋惠帝时,国库发生大火,王莽的头颅不知所踪。
封建统治者们如此热衷于保存他的头颅,一个原因是王莽篡汉自立,他们想以此来警示后人,震慑那些权臣;另一个原因是王莽实行社会改革,却很快败亡,封建统治者们试图以这种方式,告诉那些坐在皇帝宝座上的人,要遵守祖制,不要随意推行变革。
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