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留守儿童不另类”实证研究与探索
- 杨铮传编著
- 1439字
- 2022-11-28 18:44:53
序一 心理学要扎根基层,迈向人民
2021年岁末,一则“留守儿童用老师电话打给妈妈”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在电话接通时,没有撒娇,没有问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而是叮嘱妈妈注意身体,让爸爸少喝酒。男孩说着说着自己哽咽了,原本吵闹的班级慢慢安静下来,他身边的另一个男孩一开始在认真地听着他打电话,最后也情不自禁地趴在桌上抽泣起来。
我这个年纪早已见多了生离死别,看到这个视频也不免湿了眼眶。
一直以来大众都有个误区,认为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经济上一定会有困难,于是有些企业和公益组织举办各类捐赠活动,孩子在一年内可能收到几个书包,很多套文具,渐渐对这些捐赠开始麻木、厌烦。而且这种经济援助会让逐渐长大的孩子感到“没面子”,自尊心会受到伤害。
其实,留守儿童的经济状况可能会比其他孩子的经济状况更好一些,因为他们的父母在大城市打工,收入会比当地人更高一些,而且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条件,让他们有机会走出农村,走出大山,去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对于长期父母不在身边,跟着祖辈或者亲戚生活的孩子来讲,最缺少的是爱,是关切,是陪伴。
有媒体称留守儿童为“精神孤独的小长跑者”,祖辈或者亲戚只能满足孩子的生活所需,却不能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无法提供充足的精神支持,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孤僻、自卑、不善表达,等等。
帮助这些孩子度过心理上的迷惘期,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多方合作。正如杨铮传老师所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家庭教育要担责、学校教育要主导、社会教育要优化”。这些年他带领湖南澧县心理咨询师协会所做的工作,正是把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用无数经验与心血汇聚成这本《留守儿童心理援助与技术》。
与杨老师最初相识是在2019年的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上,适逢首届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优秀案例评选活动的终审,年逾古稀的他把这些年自己的研究和工作讲给评审专家组听,毫无疑问拔得头筹。打动大家的,不仅是系统、严谨、细致的专业工作,还有一位老人献身心理、公益事业的精、气、神。
杨老师自称“草根心理学工作者”,在我看来,正是因为这些草根的基层心理学工作者,能把留守儿童心理援助的工作做系统、做扎实,也能更灵活地根据当地的情况做出适应性调整,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方案。费孝通先生倡导“迈向人民的人类学”,武汉大学钟年教授同样提出“迈向人民的心理学”,这样才能扎实地为家庭服务、为民众服务、为社会服务。
书中提到了很多留守儿童心理援助的特色方法,“三个一”送教到校、“互动式”心理辅导活动课、“陪伴式”个别心理辅导、“针对式”亲子心理辅导,对于在基层从事教育、心理工作的老师都很有借鉴意义。留守儿童在我国普遍存在,湖南澧县只占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把澧县的经验推广开来,让更多孩子受益,让更多家庭受益,我想这也是杨铮传老师出版这本书的初衷所在。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留守儿童与普通儿童无异,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了“留守儿童不另类”的实证研究。这也是我们工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点,在平等与尊重的前提下帮助他们,是对他们内心世界最温柔的呵护。
中国有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他们的背后是无数为中国经济奇迹做出贡献的父母,是无数个心怀希望的家庭。他们能安全无虞、健康快乐地长大,不仅是家庭的期盼,更是国家对无数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交待。
像杨铮传老师这样默默献身公益的心理学工作者还有很多,你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多了些美好,少了些冰冷,谢谢你们。
梅建
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主席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标准与服务研究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