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变的历程:告别旧我与创造新我的28天冥想训练
- (美)乔·迪斯派尼兹
- 13733字
- 2022-11-14 17:51:57
第一部分 你身上的科学
第一章 量子状态的你
早期的物理学家们将世界分为物质与精神两大部分,后来又分为物质与能量。而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其中的两部分都被认为是完全独立于彼此的……虽然事实并非如此!然而,这种精神/物质二元论形成了人类早期的世界观——即现实基本上是早已确定的,人们能用自己的行为来改变的东西委实少得可怜。
过去的理念我们不再赘述,还是快进到对当前理念的理解上来吧——我们是一个巨大的、无形的能量场的一部分,这个能量场中包含着所有可能的现实,并且能够回应我们的意念和感受。就像今天的科学家们正致力于探索意识与物质的关系一样,我们也渴望在生活中做同样的事情。所以,我们会这样问自己:我可以用自己的意识来创造属于自己的现实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是否是一种我们可以学习的技巧,我们是否可以借助它来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让我们面对这样的事实:每个人都不完美。不管想改变的是生理自我、情绪自我还是精神自我,我们都怀着同样的希望:让生活变成最理想的版本——变成那个我们希望成为、也相信能够成为的自己。当我们站在镜子前面,看着腰间的赘肉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里面那个有点过于肥胖的形象。根据每一天心情的不同,镜子里的形象在我们眼中也会有不同的版本,某一天的自己可能看起来更健美,而另一天的自己可能看起来更肥胖。那么,哪一个形象才是真实的呢?
当我们夜晚躺在床上回顾过去的这一天,问自己有没有努力去做一个宽容、冷静的人时,脑海中闪现的形象,肯定不只是那个因为孩子哭闹而狠狠批评他,但随即又迅速满足他的要求的父亲或母亲。我们想象中的自我形象可能是像绞刑架上的圣徒那样,有着无限的耐心;也有可能像邪恶的魔鬼那样,肆意伤害孩子的自尊。那么,哪一个形象是真实的呢?
答案是:它们都是真实的——不只是这些极端的形象,还包括处于正面到负面两个极端之间的无限个形象。怎么会这样呢?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这些自我全都是真实的,我不得不将你对现实本质的过时理解统统打碎,代之以全新的认知。
这听起来像是一项宏伟大业,在某些方面也的确如此。不过我还知道,你之所以会被这本书吸引,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你过去为了让生活——在生理、情绪或精神方面——发生持久改变所做的努力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为什么这些努力失败了呢?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你的信念,即生活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其他的只是细枝末节,包括你自认为在意志、时间、勇气或想象力等方面的不足。
为了改变,我们必须逐渐对自我、对这个世界有着全新的理解,这样才能接纳新的知识,产生新的体验。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而这,就是这本书将帮助你做到的。
如果对过往的那些不足追根溯源,你就会发现,罪魁祸首是自己的一个严重失察:你没有认真地按照一个真理去生活,这个真理就是,你的意念有强大的影响力,它能够对你的现实改变产生切实影响。
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是可以被幸运眷顾的,所有人都能从建设性的努力中获益。我们没有必要安于眼前的现实,因为我们可以创造出新的生活,无论何时,只要选择去做。我们都具备那样的能力,因为,好也罢,坏也罢,意念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敢肯定,上面的这些话你们一定听过,但是我怀疑大部分人是否真的由衷地相信这些话。如果真的对“意念能够对生活产生切实影响”这个观念深信不疑,我们不是应该竭尽全力不让任何一个不想要的念头掠过脑海吗?不是应该将所有注意力锁定在那些我们想要的结果上,而不是一味执着于那些不想要的东西吗?
思考一下:如果你真的知道这个原理是正确的,你会愿意浪费任何一天的时光,而不去用心创造自己想要的现实改变吗?
要改变人生,先改变你对现实本质的看法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说服你相信,你远比自己所知的更强大;鼓励你去证明,你的想法和信念对自己的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你彻底改变对当前现实的看法之前,生活中发生的任何改变都是偶然且短暂的。想产生持久的、期望中的结果,你必须全面检查一下自己对事物发生的原因所做的思考。为此,你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接受对何为真实、何为正确的全新解读。
为了帮助你转换到上面提到的思维模式,并开始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我必须先介绍一点点宇宙学(对宇宙结构与动力的研究)方面的知识。但是,不要惊慌,我们只是快速浏览一下“现实本质101问”,大致了解一下我们对宇宙的看法是如何演变的。这样做是为了解释(很有必要,用快速简单的方式)为什么用你的意念来塑造你的生活是可行的。
这一章对你来说可能是个考验,看看你是否甘愿抛弃那些旧观念——它们就像被预先设置好的程序一样,多年以来一直存在于你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当获得了与构成现实的基本动力和元素有关的新概念时,你会发现,自己无法在旧的认知结构中找一个合适的位置来安放这个新的概念,因为在旧的认知中,线性和有序就是法则。做好准备,迎接一些基本理念的改变吧。
事实上,当你开始接纳这个新观念时,那些让你成为一个“人”的特有组成部分将会发生改变。你和原来的你已经不再是同一个人了——这也是我的希望。
显然,我将挑战你的认知,但我希望你明白,对此我完全能够感同身受,因为我和你一样,必须放弃那些曾经以为的真理、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未知的世界。为了逐渐形成对世界本质的全新思考,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早期精神与物质各自独立的观念是如何塑造了人类的世界观。
永远是物质,从无精神吗
永远是精神,从无物质吗
对科学家和哲学家而言,如何将存在于可观察的外部物质世界中的点,与属于意识的内在精神世界中的点用一条线连接起来,一直是个相当大的挑战。即便到了今天,我们很多人依然认为,精神似乎对物质世界没有什么影响,即便有也微不足道。虽然我们可能会同意物质世界能创造一些足以影响精神的结果,但精神怎么可能产生任何足以影响生活中固态物体的物理改变呢?精神和物质似乎是各自独立的……换言之,除非我们改变对物质实际存在方式的理解,否则就无法产生观念上的改变。
事实上,这样的改变确实发生过,而且距今并不遥远。在被历史学家们定义为“近现代”的一段很长的时间里,人类坚信宇宙的本质是有序的,因而是可预测、可解释的。我们不妨回想一下17世纪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勒内·笛卡尔,他提出的很多概念迄今依然与数学及其他领域密切相关(想起“我思故我在”了吗),不过,回顾起来,他有一个理论最后所起的作用是弊大于利的。笛卡尔是“宇宙机械模型”的忠实拥趸,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宇宙是受各种可预测的法则支配的。
当涉及人类意念时,笛卡尔遇到了真正的挑战——人类的心灵有太多的变化,没有任何法则能干脆利落地加以解释。因为他无法将自己对物质世界的理解与对精神世界(mind)的理解统一起来,但又必须解释两者共同的存在,所以笛卡尔玩了一个漂亮的思维(mind)游戏(好吧,我是故意用这样的双关语)。他说,由于精神世界不服从任何物质世界的法则,所以它彻底地游离于科学探索所能企及的范围之外。对物质的研究是科学的管辖范围(永远是物质,没有精神),而精神则是上帝的工具,所以对精神世界的研究是宗教的管辖范围(永远是精神,没有物质)。
从本质上说,笛卡尔创建了一个信仰体系,在物质与精神的概念中强行加入了一个二元论。数个世纪以来,这种二分法成为人们对现实本质的一种公认的理解,一直屹立不倒。
帮助笛卡尔的信念长存的是艾萨克·牛顿爵士的各种实验和理论。这位英国数学家和科学家不但让“宇宙如一台机器”的概念得到强化,还炮制了一系列的法则,声称人类能够精确地决定、计算并预测让物质世界有序运行的方式。牛顿版原子模型如图1A所示。
图1A “老派”经典牛顿版原子模型
根据“经典”的牛顿物理模型,所有的一切都被认为是固体。例如,能量可以解释为一种能够移动物体或改变物质的物理状态的力。但是,正如你将会看到的,能量远远不止是一种作用于物体的外力。能量是一种所有实质物体都拥有的组织成分,并且能够对我们的精神世界予以回应。
引申开来,笛卡尔和牛顿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种思维定势——如果现实是按照机械原理运行的,那么,人类对最终的结果几乎产生不了什么影响。现实的一切都是早已注定的。鉴于这种观点,也难怪人类会抗拒“行动改变未来”这种说法,更别提欣赏“意念很重要”或者“自由意志事关大局”这样的概念了。我们当中不是还有很多人到今天依然(有意或者无意地)为“人类不过是牺牲品而已”这样的假设所苦吗?
考虑到这些被世人重视的信仰在数个世纪以来一直占有统治地位,要反驳笛卡尔和牛顿,就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想。
爱因斯坦:不仅搅乱一池春水,还撼动了整个宇宙
牛顿出现约200年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出了他的著名等式E=mc2,证明能量与物质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者说它们根本就是一回事。从本质上说,爱因斯坦的研究表明,物质与能量是完全可以互相转化的。这与牛顿和笛卡尔的观点有直接的矛盾,爱因斯坦的理论开启了世人对宇宙如何运转的全新认识。
爱因斯坦并没有仅凭一己之力就将人们此前对现实本质的看法打得粉碎,但他的确动摇了其根基,并最终导致了一些狭隘、僵化思想的崩溃。他的理论引发了人们对光的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的探索。然后,科学家们观察到,光有时候表现得像波(例如,在拐角处弯曲的时候),有时候又表现得像粒子。光怎么可能既是波又是粒子呢?根据笛卡尔和牛顿的观点,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种现象必须非此即彼。
很快,人们就清楚地看到了笛卡尔和牛顿的二元化模型在万物最基本层面上所存在的缺陷——亚原子。(亚原子指组成原子的电子、质子、中子等,而原子是所有实体物质的基本成分。)我们所谓的物质世界最基本的成分既有波(能量)又有粒子(物质),具体是哪种形式取决于观察者的意识(我们会在后面谈到)。为了理解这个世界的运作方式,我们必须去留意它最微小的组成部分。
如此一来,从这些特殊的实验中就诞生了一个全新的科学领域——量子物理学。
我们脚下的坚实大地其实并不那么坚实
对这个我们自认为置身其中的世界而言,上面提到的改变无疑是一次彻底的重塑,它抽走了我们脚下那张已经习以为常的地毯——可是我们一直认为自己脚下踩的是坚实的大地!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不妨回想一下那种老式的、用牙签和泡沫塑料球拼成的原子模型。在量子物理学问世之前,人们认为原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一个相对坚固的原子核和其他一些较小的、不那么结实的物质,这些物质存在于原子核的内部或周围。人们还认为,只要有一个足够强大的工具,我们就能对组成原子的亚原子粒子进行测量(质量)和计算(数量)。按照这种观点,那些亚原子粒子就像一群在草地上吃草的母牛一样懒洋洋地不爱动弹。听起来,似乎原子是由固体物质组成的,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没有什么比量子模型所揭示的事实更接近真相的了。原子内部的绝大部分是空荡荡的;原子是能量。不妨这样设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所有的物质都不是坚实的固体,全部是能量场或者信息的频率模式。所有的物质与其说“确有其物”(粒子),不如说“空无一物”(能量)。如图1B、图1C所示。
图1B “新派”量子物理版带电子云的原子模型。在一个原子中,99.99999%是能量,仅有0.00001%是物质。就其实质而言,原子就是一片虚无。
图1C 这是所有原子最真实的模型。真实的原子实质上是“虚无的”,但拥有一切可能。
另一个谜:亚原子粒子和遵循不同规则的较大物体
但是,这些并不足以解释现实的本质。爱因斯坦等人还有另外一个谜要解开——物质的活动方式似乎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当物理学家开始观察并测量微观原子世界时,他们注意到,在亚原子层面,原子的基本成分并不受那些较大物体所遵循的经典物理法则约束。
在宏观世界中,所有的活动都是可预测、可复制并具有恒定性的。那个传说中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朝着地心移动,直到与牛顿的头发生碰撞,在此过程中它一直在恒定的力的作用下不断加速。但是,作为粒子,电子是用一种不可预测、不同寻常的方式活动的。当它们与原子核产生互动并朝着核心移动时,它们会得到能量,也会失去能量;会出现,也会消失。它们似乎能在任意一个地方出现,根本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是否遵循着完全不同的运行规则呢?既然像电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是组成自然万物的基本成分,那怎么可能它们本身受一套规则的支配,而它们所组成的物体却遵循着另外一套规则呢?
从物质到能量:上演“失踪大法”的粒子
在电子层面,科学家们可以测量诸如波长、电压、电位等与能量相关的特性,但是,这些粒子的质量是如此微乎其微,其存在又是如此短暂无常,几乎可以说并不存在。
正是这一点让亚原子世界显得如此独特。它不仅拥有物理特性,还拥有能量特性。事实上,在亚原子层面,物质的存在只是一种瞬间发生的现象。它神出鬼没,时隐时现,在三维空间中出现,消失在一片虚无(没有空间与时间的量子场)之中,从粒子(物质)变成波(能量),反之亦然。但是,当粒子凭空消失时,它们去了哪里?如图1D所示。
图1D 电子会在某一刻以概率波的形式存在,在下一刻以固体粒子的形式出现,然后消失在虚空中,接下来又在另一个地方再现。
创造现实:能量对专注的回应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那个老式的、用牙签和泡沫塑料球拼成的模型所描述的原子组成形式。在那个时期,难道我们不是在其引导之下深信不疑地认为,电子是围绕着原子核转动的,就像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行一样吗?如果真是如此,那我们就应该能够确定这些电子的位置,不是吗?在某种意义上,答案是肯定的,但其原因却完全不是我们曾经以为的那样。
量子物理学家们发现,当观察者在观察(或测量)那些组成原子的微小粒子时,他们的行为会影响到能量和物质的活动。量子实验表明,电子同时存在于无限的可能性中,或存在于无形能量场的概率中。但是,只有当一个观察者专注于某个电子的所处位置时,这个电子才会出现。换句话说,一个粒子是不能在现实中显形的——这个现实指的是我们通常所知的时空——直到我们去观察它。
量子物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波函数坍缩”或“观察者效应”。我们现在知道,当观察者专注寻找某个电子的那一刻,在时间和空间中就会存在着一个特定的点,此时这个电子的所有概率会坍缩成一个物理事件。有了这个发现后,意识和物质就不能再被视为彼此独立的两种东西了,它们具有本质上的联系,因为主观意识会对客观物质世界产生可量化的改变。
现在你已经开始明白为什么这一章会题为“量子状态的你”了吧?在亚原子层面,能量会对你的专注产生反应,并转变为物质。如果你学会了如何引导观察者效应、如何将无限的概率波坍缩到你所选择的现实中,你的人生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当你用心去观察自己想要的生活时,你的人生能否变得更好?
等待观察者的是具有无限可能的现实
那么,让我们来思考一下:在这个物质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由电子这样的亚原子粒子构成的。由于其本身的性质,这些粒子在以纯粹的潜在状态存在时,是处于“波”的形式,此时它们是无法被观察到的。在被观察之前,它们是潜在的“万物”和“无物”;它们“无处不在”也“无迹可寻”。因而,在我们的物质世界中,所有的一切也都是以纯粹的潜在状态存在的。
如果亚原子粒子可以同时存在于无数个可能的地方,我们就可能坍缩进无数个可能的现实世界中。换句话说,如果你能够以任何一个个人愿望为基础,想象出一个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活事件,那么,这个想象中的现实已经作为一种可能性存在于量子场中,等待着被你观察到。如果你的意识可以影响到一个电子的出现与否,理论上也可以影响到“任何”一种可能性的出现。
这就意味着,在量子场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现实:你健康、富有、快乐,拥有你心目中那个理想自我所具备的一切特质和能力。紧跟我的步伐,你将会看到,只要你专注、留心,认真将新知识付诸实践,并且每天不间断地努力,就能够像前面提到的观察者那样,利用你的意识,让量子粒子发生坍缩,并组织起大量的亚原子概率波,形成一个你想要的、被称为“人生新体验”的物理事件。
如果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能量构成的,那么意识(即这种情况下的所谓“精神”,如同牛顿和笛卡尔所赋予的称呼)和能量(即“物质”,按照量子模型的说法)具有如此合二为一的紧密联系就说得通了。精神与物质是完全缠绕在一起的。你的意识(精神)之所以会对能量(物质)产生影响,是因为你的意识即是能量,而能量具有意识。你强大到足以影响物质,因为在最基本的层面,你就是具有意识的能量体。
在量子模型中,物质世界是一个无形的、关联的、一体的信息场,是潜在的万物,物理上却空无一物。量子世界就这样静静地等在那里,等待着一个有意识的观察者(你或者我)的出现。
要明白如何让某个结果出现或让生活发生某个改变,上述内容至关重要。当你学会了如何提高观察技巧,并有意识地利用这样的观察来影响自己的生活,你就可以顺利地将自己打造成那个“理想自我”,让人生变成理想中的版本。
在量子场中,我们与一切息息相关
和宇宙万物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在一个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与一个信息的海洋紧密相连。我们并不需要与量子场中的任何物理元素接触,甚至不需要接近,就足以影响它们或被它们影响。物体是各种能量和信息的组织形态,这些能量和信息与量子场中的一切是一体的。
和所有人一样,你在不断地发送独特的能量模式或信号。事实上,所有物质都一直在发射着各种特殊的能量模式,这种能量携带着信息。你那起伏不定的心理状态有意或者无意地改变着你发送的信号,这种改变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因为你不只是一个有形实体,你还是利用身体和大脑来表达不同心理层次的无形意识。
另外一种思考人类如何与量子场互相关联的方法就是借助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或量子非定域性(quantum nonlocal connection)的概念。从本质上说,如果两个粒子一开始就以某种方式连接在一起,它们就会一直保持这样的紧密连接,这种连接是超越时空限制的。结果,对其中任何一个粒子施加的影响也会作用于另一个粒子,即便它们在空间上已经被远远隔开。这就意味着,既然我们也是由粒子构成的,那我们所有人都超越时空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对他人做了什么,也就对自己做了什么。
思考一下这个概念的含义。如果你能理解并接受这个概念,就一定会认同下面的说法:那个存在于可能未来的“你”,和此刻的“你”,已经在一个超越时空的维度上建立起了联系。请继续关注下面的内容……在这本书结束的时候,这种观念对你而言将再正常不过了!
意念与感受:向量子场发送电磁信号
既然宇宙中存在的所有可能性都是拥有电磁场且本质为能量的概率波,那么,我们的意念与感受当然也不例外。
我发现,把意念当作量子场中的电荷、把感受当作量子场中的磁荷来考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模式。我们正在思考的意念会向场中发送电子信号;我们产生的感受拥有磁力,会将各种事件吸引到身边。在两者共同作用下,我们的所思所感形成了一种存在状态,这种状态会产生一种电磁信号,影响着我们所在世界中的每一个原子。这就促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底发送了(有意或者无意地)哪些信号?
所有潜在的经验都以电磁信号的形式存在于量子场中。已经有无数潜在的电磁信号——天赋、财富、自由、健康——以能量的某种频率模式存在着。如果你能以改变自身存在状态的方式创造出一个新的电磁场,让它与信息量子场中某种潜在的可能性匹配,那么,有没有可能你的身体会被某个事件吸引过去,或者某个事件会发现你?如图1E所示。
图1E 所有潜在经验都存在于电磁场中,就像一片具有无限可能性的海洋,当你改变自己的电磁信号,使之与场中业已存在的某种信号相匹配时,你的身体就会受相应事件的吸引,随之进入一个新的时间轴,或者在一个新的现实中被相应事件找到。
体验改变,用新意识观察新结果
很简单,我们的日常惯例、熟悉的意念和感受一直存在于同一个存在状态中,而这个存在状态会一直产生同样的行为,创造同样的现实。所以,如果我们想改变现实的某些方面,就必须用新的方式思考、感受及行动,在面对各种体验时要产生不同的反应。我们必须“成为”不同的人,创造一个全新的意识状态……我们需要用新的意识来观察新的结果。
从量子角度看,作为观察者,我们必须创造出一种不同的存在状态,生成新的电磁信号。这样做的时候,我们会与场中某种仅以电磁势形式存在的潜在现实形成匹配。一旦我们的存在状态/发送的信号与场中电磁势之间的匹配形成了,我们就会被拉向那个潜在的现实,或者被那个潜在的现实找到。
我知道,当生活似乎没完没了地制造出一模一样的消极结果时,确实很让人灰心。但是,只要你一直是同一个人,只要你的电磁信号保持不变,就不要指望会有新的结果出现。改变人生就是改变你的思维——让你的意识和情绪产生根本的改变。
如果你想要一个新的结果,就必须打破自己习惯的存在状态,再造一个全新的自我。
改变需要一致性:让意识与感受同步
你的存在状态与激光的共同之处是什么?我将用两者之间的联系来阐释另一个你需要了解的东西——如果你想改变人生的话。
激光是信号具有高度相干性的例子。当物理学家讨论某种相干信号时,他们指的是一种由“同相位”波组成的信号,所谓“同相位”是指波的波谷(低点)和波峰(高点)是平行的。当这些波具有高度相干性的时候,它们具有更强大的力量。如图1F所示。
图1F 同相位且有相同节奏的波,比处于不同相位的波更强大。
信号中的波要么同步,要么不同步;要么相干,要么不相干。我们的意念和感受同样如此。有多少次,当你试图创造某种东西时,脑子里想着可能会有最终成果,内心却觉得未必如此?当你发送出这种不相干/不同相位的信号时,结果是什么?为什么最终一无所获?
正如一个信号中的波在相干时会威力大增,当你的意念和感受同步时,结果也是如此。当你对自己的目标怀着明确、专注的意念,同时伴随着激情时,就会发出一种强烈的电磁信号,牵引你朝着那个与梦想相符的潜在现实前进。
如果你的意愿与欲望没有产生一致的结果,可能是因为你发送到场中的信息是不一致、混杂不清的。你可能想要财富,但如果在“想”着财富时,你“感受”到的却是贫穷,是不能将财富吸引过来的。为什么呢?因为意念是大脑的语言,感受是身体的语言。你想的是一套,感受的却是另外一套。当你的意识与身体背道而驰(反之亦然),量子场是不会用任何匹配的方式予以回应的。
相反,当意识与身体一起作用,当我们的意念与感受保持同步,当我们处于一种全新的存在状态时,就是在以无形电波的方式,向量子场发送相干的信号。
为何量子结果应该以令人惊喜的形式出现
现在,让我们补上另一块拼图吧。要改变现实,那些被吸引到我们身边的结果就必须以一种能够让我们感到惊喜,甚至惊吓的方式出现。我们应该永远无法预测新的创造物会如何出现,它们必须让我们感到猝不及防,把我们从早已习惯的日常现实中惊醒。它们的出现应该让我们深信不疑地认为,是自己的意识与智慧的量子场取得了联系,所以,我们会被激励着重复同样的行为。这就是创造过程带来的喜悦。
为什么量子结果应该是令人惊喜的?如果你能预测一个事件的发生,就毫无新意了——那会是常规的、机械的,是你已经经历了很多次的。如果你可以预测这个事件,那么,一成不变的你会制造出一成不变的结果。事实上,如果你试图控制一个结果的出现方式,就陷入了“牛顿模式”的窠臼。牛顿式(经典)物理就是关于如何预期并预测事件的,它完全围绕着因果关系展开。
在用于创造能力这方面时,“牛顿模式”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让外在环境控制你的内在环境(思想/感受)。那就是因与果。
相反,如果努力去改变你的内在环境——即你思考与感受的方式——然后看看外在环境在你的作用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果努力去创造一种未知的、全新的未来体验,那么,当某个始料未及的事件如同恩赐一样出现在面前时,你会感到惊喜莫名。你成了一个量子创造者,从“因果”模式转变为直接“创造结果”的模式。
你只需对自己的梦想怀着明确的意愿,至于“如何”才能梦想成真,具体细节就留给那个难以预测的量子场去操心好了。让它去为你的生活精心策划一个事件,相信这个策划对你而言是最合适的。如果你期盼着什么,就期盼那些意想不到的东西吧。
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这是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因为我们人类总是忍不住要用过去奏效的方式来再创预期的结果,企图以此控制未来。
量子创造:在奏效之前心怀感恩
我们刚刚讨论的,是让意念与感受同步以产生想要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一定不要去干涉梦想事件如何出现的细节。这是一个信念的飞跃,如果你想将单调乏味、一切可预期的生活换成一种充满全新体验和量子惊喜的愉悦生活,这样的飞跃是必需的。
不过,想让梦想成为现实,我们还需要完成另一个信念的飞跃。
通常你会在什么情况下感恩?你可能会回答说:我为拥有家人、美丽的居所、朋友和工作而感恩。这些让你感恩的东西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已经”存在于你的生活中了。
一般而言,我们会为某些已经在生活中发生或存在的事物感恩。我们已经如同条件反射一般地习惯于相信,快乐需要原因,感恩需要动机,相爱需要理由。这是依赖外在的现实来感受到内在的不同,属于牛顿模式。
新的现实模型向身为量子创造者的我们提出了挑战,要求我们在用感官体验到物理证据之前,先改变自己内在的某些东西——这种改变涉及意识与身体,意念与感受。
你能在某个梦想事件尚未发生之前,就付出感恩并感受到与这个事件相关的积极情绪吗?你能彻底进入对那种现实的想象中,以至于从现在就开始“身在”那种未来生活中吗?
在量子创造方面,你会对那些作为可能性存在于量子场中但还没有成为现实的东西感恩吗?如果会,你就已经从“因果”模式(等待某些外在的东西来引发你内在的改变)转变为“创造结果”模式(改变你内在的某些东西去创造某种外在的结果)了。
当你处于感恩状态时,你就向量子场中发送了某个事件“业已发生”的信号。感恩不只是一个理性思维过程。你必须产生“不管我想要什么,此刻都已经存在”的感受。如此一来,你的身体(只能理解感觉)就一定会确信某个属于未来的体验“此刻”正发生在你身上,并坚信自己已拥有与那种体验相匹配的情商。
发出的是什么,收回的就是什么
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所有事件是怎样编排起来的呢?如果我们经历过痛苦,这种痛苦就会存留在意识与身体的深处,并通过意念与感受表达出来。当我们把这些充满负能量的信号发送到量子场,量子场就会在我们的生活中安排一个事件,该事件会完美复制与过往痛苦体验相同的理性与感性反应。这就是量子场对我们的回应。
当我们的意念发出信号(我很痛苦),我们的情绪(我很痛苦)就会将另一个与这种情绪在频率上相匹配的事件拉进我们的生活——也就是说,它为我们制造了一个能让我们感到痛苦的绝佳理由。从真正意义上说,我们一直在寻求宇宙智慧存在的证据,而它也始终在我们的外在环境中予以反馈。你看,我们的力量就是这么强大。
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为什么我们不发送一个能够产生积极结果的信号呢?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能让发出的信号与我们盼望的生活相匹配?当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相信只要精心选择自己发出的意念/信号,就一定能够产生看得见的、意料之外的结果时,我们就发生了改变。
在量子场面前,我们不是因自己的罪(即我们的意念、感受与行为)而受到惩罚,而是被这些意念、感受与行为惩罚。当我们向场中发射出一个信号时,如果这个信号是建立在由过往的不快经历引发的意念与感受(例如痛苦)之上的,那么当量子场用同样充满负能量的方式予以回应时,又有什么可奇怪呢?
曾经有多少次,你说出了“简直难以置信……为什么这种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之类的话?
基于你对现实本质的理解,回想一下那些你曾深信不疑的与“牛顿/笛卡尔模式”相关的说法,你现在是否理解到,在那种模式下,自己其实是因果论的受害者?你是否认识到,自己完全有能力创造出某个结果?你是否知道,其实完全不必用上述方式回应,只需要问问自己:我该以怎样不同的方式思考、感受和行动,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寻求量子反馈
当你确实在进行有目的的创造,并要求那个量子场给你一个信号,证明你的确已经与它建立了联系时,要敢于要求它与你具体想要的结果保持同步。唯有这样,你才有足够的勇气去搞清楚这个意识体是否真实存在,是否能够觉察到你的努力。一旦你确定并接受了这一点,就可以在充满喜悦与激励的状态中进行创造了。
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放下那些自认为了解的东西,向未知臣服,然后仔细观察生活中那些以反馈形式出现的结果。那是我们所知的最佳方式。当发现一些积极的迹象(看到外在环境朝着有利的方向转变),我们就知道在内部所做的一切是正确的。自然而然地,我们会记住做过的事情,这样将来就可以重复为之。
所以,当反馈开始在生活中出现时,你可以像一个正奋斗在探索过程中的科学家那样行事。为什么不去监测每一个变化,看看宇宙是如何回报你的努力,并向自己证明你有多么强大呢?
量子物理就是“无感觉”
牛顿经典力学假定,有一个可预测、可重复的呈线性关系的相互作用一直存在着。但是,据我们所知,在量子现实模型的奇异世界里,一切都可以在一个高维信息场中互通,而这个信息场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整体缠绕在一起。多么神奇!
为什么量子物理如此晦涩艰深?原因之一就是,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基于自己的感官知觉去思考。如果我们用感觉去衡量、确认现实,就陷入了牛顿范式。
相反,量子模型要求我们不要把对现实的理解建立在感官知觉的基础上(量子物理是“无感觉”的)。在借助量子模型创造未来现实的过程中,我们的感官应该最后一个去体验意识创造出来的东西。感官反馈是体验的最后环节,为什么?
量子是存在于人类感官知觉之外的多维现实,存在于一个无体(no body)、无物(no thing)、无时间(no time)的领域。因此,要进入那样的领域,在那样的范式中进行创造,你就得在一段时间内忘记自己的身体。你还必须把觉察力暂时从外在环境中移开——外在环境指的是生活中所有与你有关、被你认同的东西。你的配偶、子女、财产以及面临的问题都是身份的组成部分,通过它们,你认同了这个外在世界。最后,你必须彻底忘记线性时间。也就是说,在你有意识地去观察某种潜在未来体验的那一刻,必须完完全全地停留在当下,你的意识不再在对过往的回忆与对“一如既往”的将来的预期中摇摆。
为了影响你的现实(环境),疗愈你的身体,或者改变你未来(时间)的某个事件,你将不得不彻底放下你的外在世界(无物)、放弃你对自身肉体的觉知(无体)并失去对时间的概念(无时间)。这听起来是不是挺讽刺的?
照着做吧,你会拥有对环境、身体和时间(我通常将它们戏称为“三元”)的支配力。由于量子场的亚原子世界是完全由意识组成的,除了用自身纯粹的意识,你无法经由其他任何途径进入。你不可能用你的肉体穿过大门进入量子场,只能在“无体”状态下进入。
你的大脑天生就具有驾驭这种技巧(敬请期待后文对这种技巧的详细介绍)的能力。当你知道自己拥有完成这项任务的完美装备时,就将这个世界抛在脑后吧,进入一个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新现实,你会在欢欣鼓舞中自然地将这种技巧应用于生活中。
超越时间与空间
超越时间与空间是什么意思呢?时间与空间是人类创造出来解释物理现象的术语,包括位置和我们的时间感。当我们提到一个放置在桌上的杯子时,会用它的位置(在空间中的什么地方)和在这个位置停留的时间作为参照物。作为人类,我们一直执着于这两个概念(时间与空间)——我们在什么地方、在这个地方待了多久、还会持续多久、接下来要去哪。尽管时间并不是我们能够用感官切实感觉到的东西,但我们利用与感知空间位置基本相同的方法来感受它的流逝:我们“感觉”到时间在一秒、一分、一个小时地流逝,就如同感觉到自己的身体压着椅子、双脚踏在地面一样。
在量子场中,存在着无限能将潜在现实物质化的概率,这些概率完全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因为“潜在现实”并不是真实存在,而如果它并不存在,就没有位置,也不会占据时间。任何没有物质性存在的东西——即还没有将概率波坍缩成粒子现实——都是存在于时空之外的。
既然量子场是非物质的概率,那它就是位于时空之外的。一旦我们观察到这种无限概率中的一个,并赋予其物质现实,它就获得了这两种特性(时间与空间)。
要进入量子场,就必须进入某种与它类似的状态
令人激动的是,我们拥有将自己想要的现实从量子场中挑选出来,并将其物质化的力量!但前提是,我们必须用某种方法进入这个量子场。虽然我们一直与这个量子场息息相关,但该如何让它回应我们呢?如果我们不断地发射能量,因而也不断地向场中发送信号,并且也不断地收到场中反馈的信号——那么,要怎样做才能让这种沟通更有效呢?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会详细讨论如何进入量子场。现在,你需要了解的是,为了进入那个存在于时空之外的量子场,你必须进入一种与它类似的状态。
你是否有过那种时空似乎消失了的体验?回想一下那样的时刻:当你乘坐高速列车,思绪完全集中在某件让你关心的事情上。此时,你忘记了自己的身体(不再觉察到在空间中的感受),忘记了环境(外在世界消失了),也忘记了时间(不知道自己出神了多久)。
在类似这样的时刻,你就站在了进入量子场的大门前。从本质上讲,此时你已经让意念变得比其他的一切都更真实。
稍后我会详细解释如何经常性地进入那种意识状态、如何进入量子场。
改变你的意识,改变你的人生
随着本章内容的逐渐展开,我已经引导着大家从意识与物质完全分割的概念前进到了量子模型,后者指出,意识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过往每一次当你试图改变时,你的思维可能都从根本上被限制住了。你可能会认为,需要改变的永远都是自己的外在环境——如果不是有太多其他的事情要做,我本可以减去多余的体重,让自己变得更幸福。我们都发过类似的牢骚。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就“那样”。这完全是因果论。
如果你能改变自己的意识、意念、感受和存在方式,挣脱时间与空间的束缚,结果会怎样呢?如果你能赶在时间的前面改变自己,看到那些“内在”改变对“外在”世界产生的影响,又会怎样呢?
这并不是假设,你确实可以做到。
改变一个人的意识,并因此拥有新的体验、获得新的领悟,只需要打破从前习惯的存在方式就行了——给我和很多人的人生带来深刻、积极改变的,就是这个方法。当你克服自己的感官知觉,当你明白自己无须受过去的束缚——因为你拥有比身体、环境和时间更伟大的生命,就一切皆有可能。
简而言之,当你改变意识的时候,就会改变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