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疼痛是人类的大问题,那么,针刀医学是怎么看待疼痛的呢

疼痛是人体外在的感觉,一方面是力不平衡,二方面是电生理线路不通畅,毒瘀虚阻塞经络。代偿也是破坏力,导致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阻塞经络,电生理线路异常导致能量、气血在人体某个部位发生异常电位,或高或低。重要的是人体往往是外在感觉疼痛,内在感觉是内脏组织系统的功能异常。人体的疼痛感觉神经是越到体表越敏感,越往里面越不敏感,可不可以将疼痛和内在的功能异常联系起来?答案是确切的!这在古老的中华医学里面已经论述颇详(《黄帝内经》:有诸内必形诸外);那么,临床治疗疼痛的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呢?规范治疗疼痛的意义是什么?

疼痛的病因机制一般是力不平衡——软组织的硬化、钙化、骨化;动态平衡失调——软组织的粘连、挛缩、堵塞、结疤,一个动作不能够正常的完成形成恶性循环,不论影像上是怎样的,针刀基本上能够解决疼痛的问题,而且是根除。

但是临床上不同年龄,不同阶段,表现症状与实际病情不相符。对于有人对疼痛敏感,病不重,有人对疼痛不敏感,病却重等这一系列的情况该如何去面对呢?

针刀医学的辨因论治认为: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但是人体存在着相对的平衡。人体相对的平衡是永恒的旋律。早期有疼痛作为不平衡的指标,中期是功能的改变或者有器质性的改变,最后以瘫痪作为最后的绝唱。在这个生老病死的过程中,疼痛是个双刃剑,一方面它给人体以疼痛感觉,以疼痛作为疾病的讯号,另一方面的意思是人体对相对平衡的渴望。但是现实是怎样的呢?谁都不想承受疼痛对自己的折磨,那么,现有临床上大部分针对疼痛的治疗,很多是“帮助”我们的病人顺利走下坡路而失去了自己战胜疼痛的机会——一个维持相对高级的平衡的机会。

针刀医学明确地认识到这一点,对所有的疼痛予以彻底地解决,不但维持了现在的平衡,而且很容易地又走上了更高一级平衡的平台!

针刀医学认为:针刀治疗后,当人体恢复到平衡,疼痛消失,若疼痛仍然存在,针刀再进行治疗,直到最后达成相对平衡的状态而疼痛彻底消失。

那运用此原理怎样去面对临床五花八门的疾病和形形色色的病人呢?

以腰椎间盘突出为例:

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椎间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纤维环、透明软骨板和髓核。膨出是纤维环的破裂,突出是髓核突出到椎管里面一部分,脱出是整个髓核脱进椎管。

病理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椎间孔神经根的粘连,不是压迫。

为什么这样说呢?压迫神经的症状应该是麻木,而不应该是疼痛!

临床绝大多数的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主诉是疼痛!

为什么是疼痛而不是麻木?

因为髓核是含水量占70%的软组织,神经根也是软组织,软对软构不成压迫!

为什么会疼痛?

中医在腰部有一条环绕的带脉,它有一个升降的问题,当升降有常,则内部的活动正常,若升而不降,降而不升,则内部活动有碍,实行代偿,代偿的结果导致内部压力过大,神经根的通路出现问题,神经根活动受限而出现疼痛(椎间盘突出只是椎体内外软组织发生变化的其中一种)。

神经根粘连,使得神经根在椎间孔里面的活动度降低,剩下的由坐骨神经代偿,拉扯引起疼痛。

椎间盘突出的疼痛属于牵扯痛、放射痛的范畴。

针刀治疗:针刀松解椎间孔的内口、外口。

手法:仰卧,直腿抬高,拉抬到最大限度,再用手法过拉抬一下(瞬间);俯卧位跟臀相碰,牵拉出神经根,使神经根在椎间孔里面增加一点活动度。

治疗原理:使神经根在椎间孔里面脱离粘连,恢复活性。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实战:

详细分析几个问题:

1.椎间盘里面没有血管,它是如何新陈代谢的?

椎间盘的新陈代谢靠的是压力和张力。

人体在站位、坐位、卧位椎间盘的压力是不一样的,坐位最大,约等于100kg;站位50g;卧位15kg;在卧位时椎间盘内是负压,可以吸收周围的营养物质。

椎骨上面有筛孔,盘上有微孔,两口相接,互相传递;当坐位时,椎间盘被压缩,盘里面的代谢物质被压到椎骨的筛孔里面被运走,当卧位的时候,椎间盘形成张力负压,吸收筛孔里面来自血液里面的营养;站、躺、行、坐是人工作、生活的常态,椎间盘也随之开合,代谢物质被压走,营养物质被吸收进来。

2.椎间盘是先坏后突出

椎间盘首先是膨出,然后是突出。

膨出是纤维环的破裂。

纤维环是怎么破裂的呢?

坐位多,盘里营养缺乏,首先是虚了。

再一个是旋转拧力使然。

我们的人体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的,都是相对的平衡。

太阳是圆的,地球是圆的,人也是圆的,力也是圆的。

当一切的圆运动相对平衡的时候,是不会出问题的。

由于长期不平衡导致劳损,当我们做动作的时候,会使椎体旋转移动,这时椎体左右的拉力、静与动出现了矛盾,从而出现临床症状,一侧神经受压。比如,出现在一侧的带状疱疹,比如单腿的膝关节的疼痛,比如中风偏瘫等。中医叫太过和不及。

协调和谐是我们每时每刻都需要注意的问题!

力不平衡,导致椎体的旋转移位,一侧神经根活动不如另一侧灵活,在遇到诱因时被粘连,但人体这时有一个代偿的能力,有可能不出现情况,或者是小毛病,一推一按就“好了”,症状好了,力的平衡却没有解决,很容易再犯;但事实是病人还算是满意,这是椎间盘突出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在上面的基础上,人体整体情况下降的时候(年龄大或劳损多,人体疲乏),又出现了症状,这时神经根的粘连已经不好解开(落下病根了),坐骨神经本身因为在上面没有完全治好的情况下或基础上,坐骨神经多多少少已经受损或受伤,治疗起效缓慢而且效果不好。

临床上我们基本上看到的是第二种情况。

3.为什么有的好得快,有的好得慢呢?

第二种情况,病人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好的,恢复较快;反之,能力差的,效果就不明显;另外,受过外伤或是受过风湿的,恢复较慢。

4.关于微创和手术

基本上是盘内减压,椎体旋转复位,神经根脱离粘连,恢复活性,这个快,好,但施术要求条件高,一人不能操作。

5.针刀一般治疗

切开黄韧带、椎间孔内外会师术,手法拉出神经根,临床开展不易,要求技术含量很高。

有没有一种方法,简单?

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了一套针刀临床的简便方法,安全而有效:

椎间盘突出的因是旋转压力,导致椎体的旋转移位,一侧椎间孔变小。

病机是神经根的粘连,电力能量的不足,中医叫一侧的气虚,患侧肌肉韧带代偿引起疼痛。

治疗原则:首先改变内部力量的不平衡,使旋转压力向好的方向转化。

腰部解剖:肌肉——背阔肌、腹外斜肌、前锯肌、骶棘肌、多裂肌、回旋肌、髂肋肌;脊柱前方的腰方肌和髂腰肌。

韧带——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横突间韧带、关节突韧带、前纵韧带、后纵韧带、腰肋韧带。

电生理线路——带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前有冲脉、任脉。

关键点:绝大多数的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是由于棘上韧带损伤滑到棘突的一侧,导致椎体旋转,一侧神经根粘连,一侧的大腿或小腿的疼痛。

临床针刀治疗:棘上韧带有多强大?没有人去测算,但是临床上笔者用针刀扎棘突的下沿,确实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现在临床上找横突、找关节突、找椎间孔松解、找腰大肌松解、神经根内外口的松解等等,是很多针刀从业者在做的事情,但是笔者从来或者说在临床上很少松解到这些部位,临床却治愈了上万例的有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疑问又来了?好多长时间?

人体有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和强大的自我平衡能力,代偿期是一个漫长的时间,10年?20年?30年?不等,失代偿只是几天?还是几个月?很少见到几年的,因此我们的治疗是将病人的失代偿期带到代偿期,这不是技术的问题,是科学的问题,失代偿是病人棘上韧带滑到棘突的一侧,针刀松解棘突的下缘,棘上韧带就回到了棘突上,腰的动态平衡恢复,里面的力平衡或定义为内部的旋转拧力停止,椎体向反方向转动,神经根恢复电流,恢复一定的活性,开始脱离粘连,开始工作,解决这个问题最短是一周,最长45天左右。

认识到这一步,疑问自然就会消除。

如果是这个原理,采用其他的治疗方法行吗?

先看手法,棘上韧带被拉出棘突容易,回来却是不易,手法好的三个月,不好的就不好说了,现在还有拉伸,能把脊椎的旋转移位拉正,但还能保持不让它再滑走,是不是很困难?

所以椎间盘突出的治疗用针刀来说话:

第一,棘上韧带的松解。

第二,硬的一侧进行深筋膜的浅层的松解(筋膜套)。这种方法曾被质疑,一侧的神经被压,病人这一侧进行保护性的姿势,针刀进行松解不是压迫得更厉害吗?这个情况是因为椎体的旋转移位而不是左右移位,实在是因为椎体是一个圆形,而不是一个方形,松解深筋膜浅层和棘上韧带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一抓,椎体向另外一个方向旋转,椎管变大,神经根复活,脱离粘连。

通过对针刀医学原理深刻的认识,疾病治疗变得简单而且有效,而且这种治疗方法没有用任何的激素、麻醉药和止痛药!

为什么这么简单呢?当然是针刀医学原理指引了治病的根本道路,辨因论治使我们临床医生能力更强,底气更足!

再提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扎棘突,棘上韧带就上去了呢?

人体的气流是非常强大的,在腰椎这一块,肚子的气有一个向后的力量,后面的肌群有一个向前的力量,这两个力量相互平衡,使人体坐、站、行、走、跑、跳,当棘上韧带滑到棘突一侧的时候,后面的向前力减小,前面的向后力增加,并且持续增加以致饱和,想让棘上韧带上去,难矣。针刀上来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在刺入人体的一瞬间,前面向后面的力锐减,脊椎快速向前,棘上韧带马上归位(棘上韧带上连头颈,下连腰骶),等病人治疗结束,下到地上,这时,棘上韧带已经稳稳地站在了棘突的上面,所以,病人就可以直腰弯腰了,恢复了动态平衡。

许多需要做手术的病人,就这样慢慢恢复了健康。

还有一个问题,扎哪?

我们前文已经说了带脉,中医谁也没有说带脉是第几腰椎?所以,基本在腰三上下一个椎体这个范围,带脉的活动也在这个范围之内,中医针刀治疗基本上不论腰椎的哪一个椎间盘突出,在这一范围内治疗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