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讲
- 俞秀玲主编
- 3130字
- 2022-11-18 14:20:36
第一节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周易·乾·象传》中提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是讲,君子应如天体一般周而复始永不停息地自我鞭策进步。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自强不息”精神的指引下,不断自我激励,走出困苦,勇往直前。在不同时期,“自强不息”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一 封建时期——自强不息的个人品格历练
古时“自强不息”多侧重指个人品格修养,是一个人“自律”精神的体现。这种“自强不息”精神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求学时孜孜不倦的勤奋好学精神。如孔子就这样评价自己:“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有一天叶公问子路孔子是什么样的人,子路没有回答。孔子听说后对子路说,你不如这样回答他,孔子是这样一个人:他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宋代的杨简这样评价孔子:“发愤乃孔子自发愤,学乃孔子自学,忘食不厌,即孔子之自强不息。”(《杨氏易传》卷一)孔子虽然已属聪颖之人,但还很谦逊地说自己只是好学而已并不聪明。“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朱熹也曾提到求学之人应不断求索积累,方可学有所成。“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论语集注》)“自强不息”精神的另一方面指的是对个人品格的修养,对欲望的限制。人都有好逸恶劳的惰性,都有掩过饰非的虚荣心,都有贪财好色的自私心,等等。“自强不息”精神并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要能够战胜个人的这些不良习性,做一个温良恭俭让的人。正如《周易·文言》中所言:“‘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这就是讲君子要每日进德修身,永不间断,不断完善自身的品德修养。
总之,“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国古代更侧重于个人修养方面。这种修养一方面指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另一方面指克制欲望的德行修养。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所蕴含的自律进取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基本要求。
二 近现代——自强不息的救亡图存抗争
近现代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进行着艰苦卓绝、顽强不屈的抗争,不断探索着救国救民的途径。“自强不息”也逐渐具有了国家民族情怀。正如张岂之先生所言:“在我国,古人解释自强不息的意思,虽然间或涉及国家的自强问题,但更多地偏重于个人的自强修养;与此不同,近代以来由于民族国家危机,虽然也不排除讲个人的自强,但更多地偏重于国家的富强建设。”[2]可见,随着民族危亡的出现,个人的命运和民族国家的存亡紧密连接在了一起。“自强不息”不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需要,更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存亡问题。正如张岱年先生所言:“自强不息,就是要坚持民族独立性,决不向外力屈服,对外来的侵略一定要抵抗,保持民族的主权和独立。”[3]
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后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救图强的抗争精神。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虽然受自身局限性的影响,我国资产阶级也有过几次不成功的尝试,但也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在面对民族危亡时,国人都在尽己所能,试图力挽狂澜。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得到了广泛传播,并与中国工人阶级相结合,产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由此为中华民族自强之路开辟了广阔道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同志把儒家自强不息的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使之获得了全新的理论形态,发展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中国人民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发扬自强不息的革命主义精神,抛头颅、洒热血,经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回顾历史可知,在中华民族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候,正是在这种“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支撑下,中国人民才能够不畏艰险,勇于尝试,团结一心,最终获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建立了属于人民的新中国。
三 现当代——自强不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虽然现代化似乎是近代才提出的议题,但其实早在鸦片战争结束后,心怀救亡图存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就已经开始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清朝末期一些有识之士就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来提升国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条道路没能行得通。随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这座大山,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并没能带领中国走上振兴的道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有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确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路线,让身处苦难的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有了依靠。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国要想摆脱当时贫穷落后的状况,必须先要扫清现代化的制度障碍,推翻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人民民主政权,然后在新制度的基础上发展经济,革新政治,繁荣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新民主主义路线完美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不像清末知识分子寄希望于西方列强,也不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寄希望于军阀,而是依靠广大的工农大众,先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再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现代化任务。1964年第三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恩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又进一步提出了分两步走、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尤其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伟目标。党的十五大,确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21世纪的重要战略部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前人可以借鉴,只能依靠自己不断探索前行。就是秉承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取得了一个个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如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79年到2006年,由0.40382万亿元增加到20.94万亿元,经济总量已经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总额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俨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向西方学习,改革政治,发展实业教育,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以至今天的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同看法和主张,表现了不同时期的中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也反映出中国人对现代化认识的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是一个从自觉走向成熟的过程,也是不畏艰险、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安排,完整勾画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不仅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提前了15年,而且提升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和要求,从我国实际出发提出了更加振奋人心的发展目标。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将会拥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