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风雨飘摇的长安城

  • 锦唐梦
  • 陈叔挚
  • 2156字
  • 2022-12-19 00:01:09

李贤薨于永淳二年,九月二十五。

仁德的储君薨逝,可谓举朝悲痛,长安的百姓自发戴孝,早晚向大明宫的方向叩拜嚎哭,为恩泽苍生的太子送行,整个京师皆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

太子贤活着时,没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得民心,现在他死了,倒是让满朝文武、宗室百官,见识到了什么叫民心所向。

太子之亡不仅引起了民悲,更是引得了天灾。自九月二十五起,连日大雨不断,河南道黄河水位暴涨,多段大坝决口,淹河阳城等二十四城,六十余万百姓流离失所,一封封告急的文书向雪片一样飞报长安。

长安城如今是流言四起,人们纷纷揣测太子的死因。若太子不是冤死的,何以引得黄河发水,这难道不是老天为太子叫屈吗?

民间非议不断,朝野也是议论纷纷,天后逼死了仁德的太子的论调一时甚嚣尘上。

如此引得一些官员义愤填膺,但以前有上官仪,后有李伯瑶,他们知道不论天灾还是人祸,都弹劾不动天后,遂自劾请辞。

辞官者,高达近千人,像司文郎中贺敳、司经大夫王真儒等人,都是清流儒士代表,手里捧着孔子的牌位,在含元殿也是敢梗脖子的主,纷纷挂冠而去。他们的行为,已经属于变相的逼宫了。

按照李治的脾气,这些人该统统下狱,交有司问罪,就像当年清洗长孙无忌一党一样。但这次,他的反应却反常的很,竟然下令辞官者任其自由,赐金赏银,令有司备车马送他们还乡。

可皇帝不做声,臣工们默默辞官,这种君不管,臣不任的情况,让在东宫灵堂运气的高智周怒不可遏,拄着拐棍便要去找皇帝理论,薛元超、裴炎等人是拉都拉不住,只能在后面跟着。

紫宸殿外

殿前的禁卫军上前阻拦,口称圣人口谕,不见任何臣工。

但上来火的高智周,哪里顾得跟他们讲理,抄起拐棍便敲当面的侍卫,打的他们是连连后退。

“老夫官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御史大夫,乃是当朝宰相,任何人都没权力阻止我面圣。”

“抽刀?反了你们了,来冲老夫的脖子来,看看你们的刀硬,还是老夫的脖子硬。”

跟着来的薛元超等臣工,也皆面色不善的瞪着侍卫们,国家法典在上,敢加兵于宰相,他们也算是出息了。这可是触犯了大伙的共同利益,自然同仇敌忾。

心有余悸的诸侍卫面面相觑后,也都低头退到了一旁。真伤了这些老头子,就算有理也变得没理了,满朝文武的唾沫星子就得淹死他们。

“圣人,陛下,太子薨逝,黄河泛滥,官吏罢仕,你为何一言不法,躲在这方寸之间?”

“你在干什么?你难道不知国家需要你,天下的百姓需要你吗?”

见没有回声,也看不到人,高智周更是怒在火中烧,高声大呼:“李治,九郎,你难道要放弃祖宗百战余生打下的江山吗?”

激动之余,还要冲进殿去理论,薛元超和郭正一赶紧上前拉住了他。这可不敢,真冲进去了,冲撞了圣驾,那可是赤族之罪。

可高智周却依旧盯着大殿高呼:“李治,你出来啊,出来告诉你的臣工,你是否已经放弃了这个国家!”

高智周这胆子,真不是一般的大,不仅直呼帝王名讳,更是点明骂皇帝是无道的昏君。大唐开国以来,那怕是诤臣魏征,跟他比起来也只能算是“小炮”。

但也不奇怪,常州高氏世代书香门第,其父秘书学士高子长也是做了一辈子学问。

高智周早年进士及第,妥妥的科举入仕,几十年来在仕林积攒的威望,一点不比薛元超这读书人的领袖差,他闹起来,皇帝也得重视三分。

瞧,架不住高智周的硬磨,阴沉着脸的李治,仅穿了里衣便走了出来,内侍总管吴毅小跑跟上来,为其披了件披风,并支了把伞。

紧了紧披风,蹲下来,瞧着淋成落汤鸡的高智周,李治淡淡道:“你到底想干什么?”

“臣要进谏!臣要批龙鳞!”

“太子新亡,国朝内忧外患,你不能以龙体为由,将国事尽数委托给天后。”

“你是有过丰功伟绩的帝王,你应该打起精神来,拨乱反正,重拾人心!岂能如此自暴自弃?”

高智周可不是书呆子,在费县任县令时,仅用三年时间便得穷山恶水政化大行。随后入为秘书郎、弘文馆直学士,三迁兰台大夫,乃言官之首。

别看他病了,老本行是一点都没耽误。肆无忌惮的批判自显庆五年,二圣临朝以来,皇帝的懒政。

若非皇帝纵容,李弘、李贤两位储君,怎么会英年早逝。可即便搭上了两位储君,他依然任由妖后牝鸡司晨,祸乱国政,那这个国家,还有前途可讲吗?

汉高祖刘邦龙行虎变,率从风云,开创汉室基业。他这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杀母留子,以至吕后之祸,家国不宁。

自皇帝立武氏为后,已亡三位储君,且天象示警不断,若皇帝不以天意,难保大唐不会走汉朝的老路。国祚不由自主,君王大权旁落。

将国有诤臣,不亡其国,高智周不怕死,就怕将来到了九泉之下,无颜去见去见高祖太宗。身为言官之首,他不能忘了自己的责任,任由大唐“洪水滔天”。

总而言之,妖后不杀,不足平百官之心,不足平长安百万百姓之愤,不足平天下万民之怒。

“你,高智周,你个狗才,你敢诅咒朕的大唐,离间帝后?”

“朕,朕!......”

李治自幼受教于大儒,又兼太宗皇帝言传身教,一直以“汉高祖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为诫。

对臣工们,从来是加于礼遇,登基三十四年,从来不曾这样破口大骂过臣工,他觉得那样有失教养。高智周能把逼成这样,也算是本事了。

“好,你找死,朕成全你,朕就杀了你这老匹夫,看你还如何巧言令色。”

薛元超、郭正一等臣工,见皇帝动怒如此,也纷纷跪地,以身家性命担保,请皇帝念在智周一生为国操劳,以宽仁之心饶恕他无状之罪。

更何况,智周乃言官之首,自古杀言官都是亡国之音,纵容智周有罪,也该以例罢官夺职,任其返乡,永不叙用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