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完人王阳明(艺文类聚)
- 何书彬
- 1186字
- 2022-10-31 15:16:47
序
按照传统观念,“完人”,即在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均达到“不朽”之程度者。
以如此严格的标准而论,堪称“完人”者,在历史上可谓是寥寥无几。
比如,日本汉学家浜隆一郎在评点中国历史人物时,曾这样说道:“人生所能有的成就有三:道德、学问和事功,三者兼备才能成为伟人(亦即‘完人’)。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所有人物,能够做到三者兼备的只有三人——三国的诸葛亮、明朝的王阳明、清朝的曾国藩。三人品格高尚,学问精深,并且都有征战沙场之功。”随后,他又补充说,在这三人之中真正可称“完人”的,只有王阳明一人,这是因为王阳明不仅有赫赫事功,而且“学问是三人之首”,是“继孔孟之后,与朱熹齐名的旷世大儒”。相较之下,“诸葛亮修习申、韩刑名之学,不能算作正学”,且“比较三人的诗文,诸葛亮和曾国藩都不及王阳明”。
王阳明的学问,即“心学”。
“心学”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为注重立志,二为注重力行。
这使得“心学”具有特别强烈的行动哲学色彩。
从这个角度来说,研读“心学”者,不可不特别关注王阳明的一生轨迹。他的一生,就是对“心学”的最佳诠释。
自“心学”诞生以来,反复研读《传习录》等书之人,堪称无数。关于阳明先生的传记,也先后有多种版本问世。
在日本汉学家高濑武次郎看来,任何人在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以通过阅读阳明传而受益。
比如,他曾这样写道:“阳明先生的传记非常振奋人心。懒惰时读,会让人变得勤奋;邪念萌生时读,会让人归于正念;胸中沉郁时读,会让人变得洒脱;心浮气躁时读,会让人变得沉稳;想退缩时读,会让人变得进取;苟且求安时读,会让人变得振奋;厌世之念起时读,会让人变得乐观;不安之念起时读,会让人变得安稳;怨恨嫉妒之心起时读,就犹如红炉点雪,会让人领会到自身的错误;浮荣虚誉之念起时读,会立刻让人归于恬淡高洁;陷入玄远空虚时读,会让人归于实学;支离散漫时读,会让人归于简易直截。”
他尤其希望青少年成为阳明传的读者,因为“王阳明传记具有鼓舞读者精神,特别是鼓舞青少年精神的力量”。
诚哉斯言。
与目前可见的多数阳明传记相比,本书在创作时,一来在整体篇幅中增加了王阳明青少年时期所占的比例;二来对整体篇幅进行了控制,无意写成动辄数十万言的长篇大作。
为何如此?
就第一点而言,其实“心学”的诞生非一夕之功,也不单是哲学思辨的结果,实则为王阳明多年求索之所得。通过他在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他成长的过程,亦即“心学”的萌发、长成之过程。
就第二点而言,控制整体篇幅意在使文本更为简练。对现代人而言,阅读往往在碎片时间进行,简练的文本比较易于阅读。
通过阳明传,我们且对阳明先生的生平做一个了解。而且,如果在研读《传习录》等书的同时也多加留意阳明传,那么当会发现,阳明先生之教诲,往往是因施教对象、时间、地点等不同,临机触发。如此,对照传记,把这些教诲放入特定的施教情景中,则有助于学人更好地进行理解。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