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迈向生态文明新时代:贵阳行进录(2007-2012年)
- 本书编辑组
- 2字
- 2022-11-04 17:36:10
序言
贵阳的实践说明了什么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What does the Practice in Guiyang Prove—Thinking on Promoting Ecological Progress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党的十八大进而把生态文明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贵阳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起始于2007年。在党的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上下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做了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创造了可贵的经验,对贵州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了示范、推动作用。贵阳市的市民,在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迸发出了文明生产、文明生活,构建文明和谐社会的巨大积极性。生态文明在贵阳结出了丰硕的物质、精神、社会、生态成果。这说明了什么呢?我想,主要说明了以下六点:
一、建设生态文明能够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贵阳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开始,相当一部分同志对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不大理解,认为工业还未搞上去就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弄不好会影响经济发展速度,那就“更落后了”。而五年多的实践证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深刻的思想理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崭新的,符合经济、社会、环境、民生协调发展规律的生态文明理念和人们的道德行为,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注入了诸多科学、理性因素和新的生机活力,冲破了传统工业文明在发展问题上的种种偏见、误区和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贵阳市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既发挥了优势,又拉长了“短板”,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同步快速发展。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的GDP分别增长了13.1%、13.3%、14.3%、17.1%、17%,特别是文化旅游业超常规发展,总收入连续五年增幅都在40%以上,2012年达到57%。一、二、三产业比重也由2007年的6.5%、46.7%、46.8%,调整优化为2012年的4.3%、44.9%、50.8%;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188.66亿元,增至2012年的488亿元。2012年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25元,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8871元,增长18%。可谓“模式一变换新天”。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治国理念的新发展,生态文明本身就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最高形态。贵阳的实践就是明证!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破解传统工业文明导致环境危机、发展不可持续困境的关键。贵阳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由于产业的高耗、低效、高排放,曾一度被列入“全球十大污染城市”、“全国三大酸雨城市”。围绕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贵阳市采取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理念的对策,包括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发展服务业放到了首位,实施了一系列加快文化旅游业、会展业、物流业、金融业、商贸业、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行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关停了一批高耗、低效、高排放的工业项目,积极开发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全市2010年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累计下降了20.01%和36.13%,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45.46%,超额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贵阳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全国首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中国十大低碳城市”。贵阳城区空气良好天数占一年总天数的比重,稳定在95%以上,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避暑之都”、“国家园林城市”之美誉。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最重要的是解决发展理念问题。长期以来,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GDP快速增长的传统工业文明理念,是导致环境危机、发展不可持续的主要根源。实践证明,实现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转变陈旧的发展理念,代之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生态文明理念。“观念一变天地宽”,贵阳和全国其他一些绿色发展搞得好的地方,都是率先破解了发展观这道难题,树立并坚持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理念,因而形成了发展与环境良性循环的局面。相反,一些还在拼资源、拼环境、拼民生、单纯追求GDP快速增长、环境日趋恶化的地方,无一不是仍然固守传统工业文明发展理念所致。这个问题不解决,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只能是一句空话。
四、加大环保投入、偿还生态欠债、修复自然生态功能,是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一点,贵阳也是做得好的。近年来,贵阳用于环保方面的资金年均增长20%。2012年环保投资指数达到2.2%,高于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0.5个百分点。贵阳还打响“森林保卫战”。经过长期努力,贵阳森林覆盖率达43.2%,成为全球喀斯特地区绿色植被最佳城市之一。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治污力度,强化法制手段,设立环保审判庭、环境保护法庭等,都对治理环境、修复自然生态发挥了良好作用。我曾在《偿还生态欠债》一书中讲过,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是造成生态赤字、环境欠债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说,这类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是在耗用地球自然资本的本金,而非仅仅耗用利息,一旦自然资本耗竭,全部变成赤字,经济和文明就会崩溃。要从根本上降低生态赤字而不是扩大赤字,必须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偿还生态欠债,增加环保投入,把环境保护投入加大到足以加快根本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达到良性循环的幅度。
五、补“生态道德文化课”,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文化水平,是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石。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单位的生态环境状况,像一面镜子,恰好反映了其公民生态道德文化水准的高下。不解决生态道德文化低下的问题,就根本谈不上绿色发展、谈不上发展与环境双赢。贵阳市大力弘扬“知行合一、协力争先”城市精神,狠抓了生态道德文化建设,在全民倡导生态伦理、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努力把生态意识上升为全民意识,把生态文化上升为主流文化,收到了良好效果,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可喜局面。全市生态文明志愿者达4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10.6%,10万名公职人员承诺每年志愿服务不少于48小时。群众真正行动起来了,生态文明就会遍地开花。
六、必须实行体现绿色发展、科学发展理念的政绩考评标准和制度。政绩考评标准、制度,是发展的“硬杠杠”、指挥棒。必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贵阳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制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双赢的政绩考评标准、办法,根据不同功能区的定位,对优化功能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分别提出了切合实际、各有不同的考核标准和要求,从而激发了各级党政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实行绿色发展的积极性,保障了经济、社会、环境、民生全面协调发展。可以说,全国各地所有生态文明搞得好、发展与环境双赢的地区和单位,都是较好地抓了这一条。相反,一些还在搞掠夺式开发、环境持续恶化的地方,又无一不是依然沿用“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考评标准、办法。针对这类片面追求经济过快增长而导致生态退化、环境恶化、民生受到危害的不合格、不文明的所谓发展,不仅要改革和完善政绩考评标准、办法,还应当实行“一票否决”。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生态文明建设是真做还是假做、做得好还是不好的唯一尺度。同时,实践还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实践能够给我们以真知和智慧,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应当怎么做,不应当怎么做,从而使我们开阔视野、深化认识,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问题上,能够坚持正确的、纠正错误的,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成功。贵阳的生态文明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国的实践,无一不是如此。实践是底蕴丰厚、生生不息、永远常青、极其可贵的宝藏。让我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少一些空谈,多一些实践,认真阅读并真正领悟实践这本浩然大书,从中不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奥妙无穷的智慧。
生态文明源于工业文明,又高于工业文明,既是一项重要建设任务,更是一个崭新时代的远景。目前贵阳市所做的、全国各地所做的,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由传统工业文明转变为现代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是21世纪最为艰巨、最为壮丽的伟大事业。让我们携手奋进,为这一利在千秋、功德无量、空前宏伟、造福于全人类的事业,奉献全部智慧和力量。
2012年12月